冰心先生的《肥皂泡》,是一篇充满童趣和诗意的散文。
《肥皂泡》的第一自然段,用“其中我最爱玩的”直接呼应题目,并告诉读者后面会围绕吹肥皂泡这个游戏来写。第二自然段虽只有两句,但信息很丰富,一是什么时节在哪儿吹肥皂泡,二是教我们吹肥皂泡的是母亲。第三自然段,介绍吹肥皂泡的方法。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吹起的肥皂泡的样子,重点写了“若是扇得好”时和“吹得太大了”时的情景。这两种情景的细致描写,说明了吹肥皂泡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
最后一个自然段,最值得用心细读品味。第一句,是实写,但融入了作者对肥皂泡的喜爱之情,所以连用了四个“那么”来极力表现出“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的美妙——圆满、自由、透明、美丽。第二句是虚实结合,是从实景到想象的过渡。“借着扇子的轻风”是实;“送上天去”也比较实,因为第三自然段写了“若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送,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送过海去”就已经是美好的想象了——因为肥皂泡“轻清脆丽”,因为有时能飞得很高很高,这种想象也就很自然了。第三、四句,完全是美好的想象了,是“目送着她们”飞高飞远,“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和希望”时的幻想。为什么幻想着这些肥皂泡飞上天去飞过海去呢?第二自然段说,吹肥皂泡的游戏,是在下雨的时节玩的,下雨时“不能到山上海边去玩”,但是小孩子的心还是渴望到山上海边去玩,渴望到很远的地方去玩,所以作者将这一愿望寄托在了轻轻飞起的一个个美丽的肥皂泡上。最后一句说“目送着她们,我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和希望”,此时此刻,吹肥皂泡的游戏完全弥补了不能到山上海边去玩的遗憾,甚至还希望肥皂泡能将自己吹肥皂泡的快乐带到远方,让远方和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这些,都是孩子最纯真的心思啊。
这第一步,读懂的是文本写了什么。第二步,要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肥皂泡》全文是围绕“我最爱玩的是吹肥皂泡”展开的,写了怎样玩起这个游戏、游戏的玩法和从游戏中收获的快乐。题目是“肥皂泡”,而不是“吹肥皂泡”,因为这个游戏最吸引人的,就是“吹起来很美丽”的肥皂泡,是美丽的肥皂泡丰富了、快乐了作者童年的时光,所以四、五两个自然段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写肥皂泡的样子,写肥皂泡带来的美好遐想。那么,是不是只需要将四、五自然段写细腻了,第三自然段可有可无了呢?有两个理由可以说明这样以为是不对的,一个理由是第一自然段说吹肥皂泡是“我”最爱玩的游戏,既然最爱玩,当然非常熟悉怎样玩,从逻辑上说后面应写这一内容;第二个理由是,文章最后所表达的“快乐、骄傲与希望”,分明是要与读者分享的,那自然会告诉读者如何玩这个游戏了——这是写作者读者意识的体现。
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这童真的趣味,这“快乐、骄傲和希望”,不仅仅是吹起的肥皂泡好玩,还因为,这游戏是母亲教的,游戏里还有母爱。
就文本内容而言,如果学生有吹肥皂泡的生活经验,可能在词句理解上有困难的,可能就是第五自然段想象的描写了。“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有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的婴儿的头发上……”学生只有读明白这是作者看着“那一个个清轻脆丽的小球”往高处飞去时的幻想,才能读懂这两句是作者的幻想——但这不是难点,难点是为什么有这样的幻想。联系第二自然段,才能真正懂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想。
如果学生没有吹肥皂泡的生活经验,那么好多描写肥皂泡样子的句子,都有可能是学生不容易读懂的,要读懂这些句子,就需要借助实践或直观的
、视频来帮助理解了。不过,没有玩过的学生,甚至也没有见过肥皂泡的学生,大概很少。
文本中介绍游戏玩法的第三自然段,将怎样玩吹肥皂泡的过程写得十分清晰明了,“……然后……再……”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运用准确,学生读懂这个过程,就要抓住这两个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但仅仅抓住这两个词语还不行,还要看看先后做的事情是什么,提炼出来,即和肥皂水(和)、吹肥皂泡(吹)、轻轻一提让肥皂泡从管子上落下来(提)、扇送高飞(扇)。这是学习有条理表达的好材料。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定位:
1.运用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识9个,写12个),积累新的词语,如“透明、分裂、玲珑、飞越”等。
2.联系生活经验,借助想象,读懂课文中描写肥皂泡和幻想的句子,小结读懂难懂句子的方法。
3.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围绕“其中我最爱玩的是吹肥皂泡”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能够借助表示顺序的词语“然后、再”等,讲清楚吹肥皂泡的过程;体会肥皂泡给作者带来的快乐(游戏的快乐和幻想的快乐),并尝试和作者一起想象,“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还会飞到哪里去,体会想象和表达的快乐;感受吹肥皂泡的游戏中,不仅有童真,还蕴含了温暖的母爱。
学习流程设计:
板块一 聊“肥皂泡”,联结经验用语言
1.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抄写课题,讲解“皂”的字义。
2.教师提出话题:你吹过肥皂泡吗?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见过的肥皂泡,你想到了哪个词?
3.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相机板书与课文中相同或相近的词语,鼓励学生接着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眼中的肥皂泡。
板块二 通读课文,读懂词句明内容
1.出示自读任务:
(1)自读课文,将句子读通读顺,圈出描写肥皂泡样子的词语,用横线画出描写肥皂泡的句子,将难懂的句子标上记号,看看自己能不能读懂。
(2)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自读课文,完成任务。
3.交流圈出来的词语,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大多都有“轻”字);教师出示带有“轻”字的句子,一起读一读,感受肥皂泡“轻”的特点。
用一支竹笔套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吹成一个轻圆的网球大小的泡儿,再轻轻地一提,那轻圆的球儿便从管上落了下来,软悠悠地在空中飘游。
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
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中的婴儿的头发上……
4.说说哪些句子自己觉得难懂,如果通过努力读懂了,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读懂的。小结读懂句子的方法。
5.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板块三 深入阅读,学习表达悟情感
1.对比学“方法”。
(1)玩过吹肥皂泡的同学说说自己吹肥皂泡的方法。
(2)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吹肥皂泡的方法,哪些词语使作者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晰。(在学生关注“然后、再”等表示时间先后顺序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发现先后做的事情,提炼“动作”——和、吹、提、扇。)
(3)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用“方法是……”开头,介绍游戏的方法。
2.想象悟快乐。
(1)作者为什么最爱吹肥皂泡?用心阅读第四、五自然段,把理由梳理出来,说给大家听听。(美丽、变化多样、让人牵挂、引人幻想)
(2)把自己想象成玩吹肥皂泡的小孩子,边读边想象扇肥皂泡的情景,体会玩肥皂泡的快乐。自由读,展示读,师生合作读。
(3)对比一下下面的句子,看看与课文中的有什么不同——
那一个个的小球,是我们自己吹起的,吹了起来,又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透明。
学生交流后,教师谈话引导朗读体会作者自由的“幻想”:这小球轻清脆丽,像一串美丽的梦,而这梦,是自己小心地吹起、放飞的,所以,就觉得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所以,看着这些越飞越高的轻清脆丽的小球,仿佛她们就是自己心中自由的梦——
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中的婴儿的头发上……目送着她们,我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
结合第二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想,有情有趣地朗读。
(4)如果是你,在下雨时节,不能外出去玩,在廊里玩着吹肥皂泡,看着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轻清脆丽的小球,看着她们越飞越高,你会幻想她们飞去哪里呢?
(5)联系“资料袋”,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让我们感受到了“童真”,游戏里有没有“母爱”。
3.拓展激发读更多。
(1)再次结合“资料袋”,出示冰心的《繁星(七一)》,根据课文中写的事情,如果在横线上加一句,试试怎样写合适。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2)推荐阅读冰心的作品集《冰心作品精选》。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