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一枚叶 ,作者一枚叶
《剃头大师》是一篇很受孩子们喜欢的课文,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这么长的课文,当然无法逐字逐词教学,便只用几个问题引领,孩子们聊得很畅快,同时也完成了单元大概念“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句子”的学习任务。
问题一:“大师”是指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剃头大师”要达到哪些标准?
生:“大师”是指手艺很好的人。
师:好到什么程度?
生:就是别人都比不过他。
师:举个例子?
生:比如“武术大师”,就是他和别人比武,每一次都会赢。
生:比如“钢琴大师”,是指获过很多大奖,弹琴非常厉害的人。
师:也就是做某一件事超过平常人,那么“剃头大师”呢?
生:就是剃头特别好。
师:说具体一点,描绘出“剃头特别好”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剃头比别人都快。
师:速度快,说明熟练,是“大师”的特征之一。
生:顾客想要什么样的发型,都能剃出来。
师:技艺高,是大师。
生:他还能根据顾客不同的头型剃出不同的发型。
师:审美好,能让顾客剃完头更好看,真是大师!课文中“剃头大师”指的是谁?
生:文中的“我”。
问题二:“我”是不是真正的剃头大师?
大家异口同声回答:“不是!”
这不算完,必须从课文中找出“不是”的“相关证据”。
默读之后,同学们划出了很多词句,然后边读句子边交流感受。
比如“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可以看出“我”的剃头毫无章法,随心所欲,根本不能算“大师”。
比如“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发”,说明“我”不会弥补失误,还把事情越搞越差,不能算“大师”。
比如“整个头上坑坑洼洼……却像层层梯田”,同学们一下子就能抓住“坑坑洼洼”和“层层梯田”两个词。
在理解这两个词的方法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阅读经验。
师:读到“坑坑洼洼”,让你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到奶奶家的农村路上有很多水坑。
生:我想到战争过后的场景。
师:这里写“头上坑坑洼洼”,你好像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头上一块是头发,一块是头皮,就像一个坑一个坑。
师:“梯田”又是什么样的?你见过吗?
生:我在电视上见过,是像梯子一样的田,在山上一层一层的。
师:头发像梯田,会是什么样?
生:感觉头发一截比一截长,像梯子一样。
生:一圈有头发,一圈没有头发。
除了直接写“我”剃头的过程,剃出来的头发什么样的相关语句,还有“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是从小沙的反应来说明“我”的剃头技术糟糕,不能算“剃头大师”。
插图来源:栾布
问题三:“老师傅”算不算剃头大师?
孩子们也一起摇头,说不算。继续找“证据”。
生:老师傅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常常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
师:工具差,不算大师。
生:老师傅眼神差了点,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
师:眼神差,不算大师。
生:把小沙弄得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像受刑一样。
师:顾客感受差,不算大师。
这里理解“受刑”一词,也让学生进行回忆,联系生活经验去说一说“受刑师怎样的感受”。
有的孩子说自己“滴眼药水”时,感觉辣辣的、冰冰的,挤在眼睛里很难受,还被妈妈死死摁住逃不掉,像“受刑一样”。
有的孩子说自己不喜欢吃绿色蔬菜,妈妈非让吃,甚至还拿个板子在旁边守着,只好硬吞,那种吞不下去又吐不出来的感受像“受刑一样”。
有的孩子说喝中药时,闻着苦,喝着更苦,喝下去整个肚子都难受起来,打个嗝,更是一股难闻的气味,像“受刑一样”。
在大家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中这句话,体会对小沙来说的“受刑”是“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感受。
生:老师傅耳朵也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肯定也听不清顾客对剃头的要求。
师:听力差,不能清楚知道顾客的需求,不算大师。
问题四:“我”和老师傅剃头有什么不同?
出示表格,围绕“工具”“过程”“感受”“结果”四个方面,让学生再读课文,完成填表。
在前面几个问题交流充分的基础上,这个环节很顺利,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
问题五:“我”和老师傅谁剃得更好?小沙更喜欢谁剃?为什么?
学生都说“老师傅”剃得更好,因为“我”剃好的头“就像鬼一样”了。
但是小沙更喜欢“我”剃,原因何在?
生:小沙是小孩子,小孩子对发型怎么样并不在乎,只在乎舒不舒服。老师傅剃头像受刑一样,所以小沙更喜欢“我”剃。
师:你很理解小孩子的心理,因为你自己就是小孩子呀!
生:小沙觉得耳朵还在,其它就无所谓了,所以喜欢“我”剃。
师:看来是老师傅的老推剪给小沙留下了阴影啊。
生:小沙之前被老师傅剃头吃尽了苦头,“我”剃头不用吃苦,当然喜欢“我”剃。
师:正所谓没有对比就——
生:没有伤害!
问题六:老师傅不是有一个“磨得锃亮的剃刀”吗?为什么还用老掉牙的推剪给小沙剃头?提到“磨得锃亮的剃刀”有什么作用呢?
生:因为小沙不喜欢剃头,用“磨得锃亮的剃刀”可以让他害怕,就规规矩矩剃头了。
师:看来这把“磨得锃亮的剃刀”起到的不是剃头的作用,而是——
生:威胁、恐吓的作用。
师:老师傅为什么一直用老掉牙的推剪呢?
生:这句中有一个“习惯”,说明用老掉牙的推剪是一种习惯了,很难改掉。
师:你很会读书,注意到“习惯”这个词。这把推剪可能是伴随着老师傅一生的剃头工具,不但习惯了,而且有感情了。
生:我有一个从一岁起就陪我睡觉的小兔,虽然很破了,我还是舍不得丢掉。
师:你马上就联想到自己的生活,非常好。
问题七:课文中没有写真正的“剃头大师”,为什么用“剃头大师”做题目?
生:因为是“我”自认为是剃头大师。
师:哪些句子让你读出自认为是大师?
学生一下子找出了好几句“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可我好像有剃头的天分”等句子,读出了“我”的盲目自信。
师:当你这篇课文时,你会不时的发出什么声音?
生:笑声。
师:课文没有写真正的剃头大师,却用“剃头大师”当题目,让我们读了就觉得——
生:幽默,好玩。
师:风趣,有意思。这样也就达到了用这个题目的效果。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