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可以怎么学: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而不是被教材用
2023/5/18 15:21:01 阅读:68 发布者:
学习《田忌赛马》,最主要的学习目标当然是教材的规定性目标——了解孙膑在赛马这件事上是如何思考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进而懂得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要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应对和解决问题。
这一主要目标的落实,学习路径应该是怎样的呢?先不急着参阅课后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学生读完这个故事,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刻的会是什么呢?大概就是孙膑的比赛策略吧。那么,只需要让学生思考明白一个问题就行了:孙膑的策略为什么能够取胜?
再来看看课后的两个练习题:
显然,这两个练习题是为落实主要学习目标服务的。第一个是基础——整体把握故事内容才能进一步梳理清楚孙膑的思维过程;第二个是支架,形象化的连线标画,帮助学生将孙膑的想法具象化,就更容易理解孙膑的想法了。既然第二个是“支架”,说明对于落实学习目标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但也不是一定要用的,支架可以是其他的选择,比如表格、思维导图等。
这里就课后题再聊几句。在未定版的教材里,两个题目是这样的——
从课后题就可以推想得出,未定版的教材里,改写出的课文内容与现在定版的教材是有出入的。未定版的第一题,明显与主要学习目标没有什么关系。课后题的改变,既说明教材编写者想得更明白了,也告诉使用教材的一线教师,在学习活动设计时,尽量避免与学习目标无关的活动设计——一课一得或一课两得,要得而有理得而有据。
得而有理得而有据,首要的理据当然是教材的编写意图(其背后的“靠山”是课程标准)。不过,在落实“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教室课程是允许有创造性的——母语学习,视野还是开阔些好,尤其是文本本身所启发的文化浸润、思维发展等,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让学习的目标再多元一点。毕竟,教师要用好教材,而不是被教材所用。
诚然,这延展的目标,也要合情合理。斧子是用来伐木的,也是用来修理木材的,当然还能用来敲钉子,用它来挖地锄草可就不行了。
说回《田忌赛马》。学习这篇改写自《史记》的课文,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做。
其一,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文言文《自相矛盾》,《田忌赛马》改写自《史记》,原文当然也是文言文,可不可以将原文拿来读一读呢?
我将原文和译文一起发给学生自己练习读一读,不到五分钟,班上大多数学生都举手要展示了。学生读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
原文: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译文: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劝说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是个奇人,就偷偷地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并且待如上宾。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结束后,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因此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了兵法,封他为军师。
其二,学贵有疑。学生对这个故事,是有疑问的,比如,孙膑为什么有这么个奇怪的名字。这就正好可以在课堂上补充讲讲孙膑的故事——班上有喜欢读历史故事的学生,就可以让他们来讲讲(我的班上就有四五个能讲一二的)。孙膑的故事,主要是他与庞涓的恩怨,他的名字,就拜庞涓所赐,而后来的“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都体现了孙膑的谋略。这两个故事,正好可以进一步让学生练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体会和学习人物的思维智慧。这样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又可以很自然地激发学生交流更多历史上利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课文后面的选做题)。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