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进行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50个工具玩转PBL

2023/5/16 17:30:10  阅读:121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源创图书 ,作者罗颖等

前言

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让学生在今天的课堂里习得决胜明天的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发布了《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0),其中写道:“展望2025年,全球就业市场最需要的四类能力包括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技术使用和发展的能力。” 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是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项目式学习在最近几年被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

项目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获得解决问题、自我管理、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等重要能力。这一方法可以应用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个学段,可以应用在数学、语文、历史、物理等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应用在跨学科、主题性的学习中,也可以应用在综合实践、研学活动,甚至是家庭教育中。

在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十余年间,我们看到了学生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亮眼表现,也看到了项目式学习对学生人生发展的长远影响。项目式学习也许并非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分的“快餐”,却是可以帮助学生走得更远、走向更精彩人生的“营养餐”。

而这类“营养餐”的烹饪,对“大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保证口感,又要保证营养;既要满足大多数“食客”的需求,又要兼顾个性化需求。在为上百所学校、数万名一线教师提供了项目式学习的培训和指导后,我们发现项目式学习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剂良方,也是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驱动力量。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这一颇具魅力的教学方式。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实践已经逐渐向“深水区”迈进。

项目式学习给教师带来的挑战

当远观大海的美好时,我们会忍不住想去海滩踩一踩海水,去“浅水区”看看小鱼小虾。而只有进入“深水区”,我们才会感受到大海的变化多端,也才有机会看到海底世界的无限美妙。通过一些公开发表的论文或案例,很多教师已经看到了项目式学习的美好,也在教学中有了在“浅水区”踩水的经历。这时我们会发现,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式学习有一些颠覆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项目的引导师。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不会,就问老师要答案”这句话,需要改成“学生不会,就问老师如何找到答案”。

· 学生不再去解决虚构问题,而是要面对真实问题。我们习惯于课本或练习册中应用题式的虚构问题,例如“小明植树”或是“鸡兔同笼”。而项目式学习更倾向于让学生去探究真实问题,例如“环境保护”或“社区问题”。

· 交互和驱动方式发生了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是单向传递的模式。即使教师尽力去接收学生的反馈,一个人也无法应对来自三四十人的反馈和个性化需求。项目式学习是多维的、网状的交互模式。每个人在项目中都有清晰的角色和职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团队与团队之间协同联动,每个人都充满了驱动力。

· 项目结果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有别于常规作业和标准化考试,项目式学习的结果通常没有固定答案。每个个体或是团队,都可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

· 知识不再以讲授为主,而是靠学生主动探究。项目式学习依然有集体讲授的环节,但这个环节将会出现在学生需要的时刻,而不是教师按照编排好的时间表进行知识灌输。

· 评价方式发生了改变。项目式学习的评价不再只关注作业或是测验成绩,而是更关注表现性任务;不再只关注最终结果或是产品,而是更关注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外部专家和项目受众都可以成为评价者。

已经可以在“深水区”带领学生一起遨游的教师,常常会收获惊喜。项目式学习的真实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表现出极强的专注力和驱动力,释放出巨大的潜能。项目成果也经常超出教师的预设和想象。

同时,“浅水区”的教师也经常因为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苦恼。他们感到使用项目式学习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给课堂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而且他们也会遇到学生兴趣不大、合作质量不佳等情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对项目式学习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认为项目式学习就是搞搞活动、展示一下学生的作品,而没有意识到项目式学习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论,需要遵循一系列流程、方法和策略。

· 没有转变为“引导师”的角色。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在过去知识量不大、信息技术不太发达的年代,这个说法确实是真理,因为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这个来源所传递的信息一定不能错。然而在当今知识爆炸、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智能时代,学生有非常多的渠道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他们关心的问题很多是教师无法回答的。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作为项目的“引导师”,教师也不再是那个给予学生“一碗水”的“大水桶”,而是能够带领学生找到水源的引路者。

· 对理念的指导多,对做法的指导少。基于近些年来教育界对项目式学习的关注,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等学习资料都丰富了起来,可借鉴的项目式学习实践案例也有很多。教师已经慢慢接受了项目式学习的理念,知道了大海很美,愿意尝试进入“浅水区”。而要进入“深水区”就不是那么容易了,需要系统的训练和具体方法的指导,还需要借助工具来帮助我们抵达更深的海域,看到更美的风景。我们经常收到教师这样的咨询:“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怎么做项目式学习?”或是“我校要开展一次读书活动,怎么做项目式学习?”这就好比站在海边的人在问:“我要找到一只海豚,该怎么办?”而此时,如果我们连游泳都不会,也没有任何救生工具,寻找海豚之旅将变得非常危险。

为了应对进入“深水区”的挑战,教师需要对项目式学习有系统的了解,同时也需要具体的方法和实用的工具。这正是我们写作本书的初衷。

项目式学习工具的意义

在项目式学习中,有很多环节都需要教学工具的辅助和支撑。教学工具就像武林高手手中的那件“称手的兵器”。教师需要好用的工具来帮助自己修炼成为项目式学习高手。这些工具在项目式学习中有如下重要意义。

· 工具是教与学的支架。项目式学习周期中的每个教学环节对于项目式学习新手教师来讲都是非常大的挑战。教师和学生一样,需要支架来帮助自己跳一跳,从而摘到“桃子”。项目式学习工具是教师迅速成长和攻克难关的抓手与利器。

· 工具可以成为项目推动力。项目式学习遵循一定的流程。想要让各个教学环节平顺地流动起来,需要合理的架构和推动项目前行的力量。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和管理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搭建起项目的骨架,成为不断推动项目顺利前进的力量。

· 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收集评估的证据。在项目式学习中,评估不再是课程结束后的一次作业或者一张考卷,而是遍布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评估的维度很多,需要收集的评估证据也很多,单靠教师的记忆、观察很难捕获全部的有效信息。工具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收集学生的过程性资料,了解项目进程中的难点和卡点,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网状交互,为项目式学习的多元评价方案提供评估的证据。

· 工具的使用是可迁移的教学能力。本书所讲授的工具,并不限于在项目式学习中使用。深度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教师如果找到了“称手的兵器”,就可以把这些方法和工具灵活应用于不同方式的教学。教师对“兵器”的使用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时,甚至可以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每一节课中。这也是我们希望教师通过项目式学习能够达到的终极目标:转变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书的结构

为了解决教师在项目式学习教学实践当中的困惑和难点,本书将围绕项目式学习周期模型和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常用的工具展开论述。

项目式学习周期模型

项目式学习周期是指一个完整的项目式学习过程,包括立项组队、计划筹备、项目实施和复盘结项。4个阶段循环往复,迭代升级,项目管理贯穿始终。项目式学习不是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而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的。这个时间段可能是一周、一个月,甚至是一个学期。因此在项目开始之前,需要确立高质量的选题并组建团队(立项组队),还需要详细的教学设计和项目进程的规划(计划筹备)。在项目进行中,既需要设计一些课堂学习的课时,也需要让学生进行一些课下的自主探究,甚至需要带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研学、参观、做实验等,教师除了讲授外还需要开展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项目实施)。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项目式学习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能否达到更佳的效果,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来衡量,需要师生共同反思来促进每个人成长(复盘结项)。而这样一个复杂系统的运转,需要有序的、科学的管理(项目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目标。项目式学习周期模型能够帮助教师了解项目式学习的完整流程,从全局视角去审视每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常用的工具

本书精选了在项目式学习周期模型的4个阶段中常用且实用的50个工具,并对每一个工具进行了详解。

工具的详解包括“工具式样”(WHAT)“为何使用”(WHY)“何时使用”(WHEN)和“如何使用”(HOW)四个部分。

需要强调的是,工具与所在的项目阶段并非僵化的对应。有些工具适用于特定阶段,有些工具则适用于多个阶段,还有些工具甚至适用于从始至终各阶段。因此,我们会在“何时使用”部分对工具使用的时机做出说明。为了增强工具的实操性,我们会在“如何使用”部分说明工具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并搭配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本文为《50个工具玩转项目式学习》导论

转自:“中小学老师参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