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学教学杂志
作者|李怀源,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罗兰
北京市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高级教师
塑造事中人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内容简介
本单元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透过鲁迅的笔触和别人眼中的鲁迅,初步认识和了解鲁迅,感受鲁迅这位“文学巨匠”“民族旗帜”高尚的品格和伟大的成就。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所选编的四篇课文,都与鲁迅先生有关。教学时,要注意时代背景的链接,引导学生对黑暗的旧社会有初步的认识;并通过以想促悟,读中悟情的方法,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本单元的习作紧扣本单元的习作要素“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旨在引导学生把事情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
(一)核心目标
1.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二)常规目标
1.
会写25个生字,会写29个词语。
2.
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3.
能借助课文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4.
能选择一个人,运用第二人称叙事,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
5.
能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
6.
能在《朝花夕拾》一书的阅读中,继续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在运用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段的基础上,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对重要的作品做相对深入地了解和思考。
在主题为“小学生走近大先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在搜集有关鲁迅方面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这位“文学巨匠”“民族旗帜”高尚的品格和伟大的成就。
总体构想
本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教科书教学、读整本书教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三个方面,重点从阅读欣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三个板块进行教学。
我们要把整个“人物单元”看成一个整体,注重读与写、学与用、课内与课外的有机整合,进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会搜集资料,整理筛选资料,运用资料,培养其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为中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01
第一部分:教科书设计
模块一
阅读欣赏(5课时)
1.学习目标
1.
会写25个生字,会写29个词语。
2.
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3.
能借助课文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学习过程
第1课时:单元预习,整体感知
环节一:整体感知,明确任务
2.浏览单元内的4篇课文,大致了解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及要求。
环节二:自主识字,交流重点
1)对照预习单的“字词”部分,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检查本单元生字的掌握情况,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展开重点交流。
合作学习步骤:
(1)集体读一遍生字,认真倾听伙伴的读音是否正确。
(2)从易错笔画、易倒笔顺、易混熟字三个方面,交流容易写错的生字。
(3)分工组词,会正确使用。
(4)合作朗读生词表中的词语,交流预习时所查词义。
2)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填写“单元字词收集卡”
附:
1.根据预习,大体上说说这个单元的4篇课文从体裁上看,有什么不同?
2.请同学开展“一诗一文”的合作朗读活动,每个小组挑选一篇课文,再加上必读篇目《有的人》,合作展示朗读,要做到朗读正确、流利,合作形式灵活多样。
3)对照“预习单”,在小组中交流课文内容,篇章结构,以及相关资料。
要求:
(1)
小组分工,每人说一课,尽量说得简、全、明。
(2)
交流时,一人汇报,其他人补充。
4.)预读课文、全班分享:文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
环节四:充分质疑,梳理问题
1.
同学们,你们在进行预习的时候,一定存留下不少的疑问吧!小组内先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时再提出来。
2.
小组交流,教师板书小组内问题。师生一起梳理问题。
附:
第2、3课时:借助资料,理解内容
环节一:谈话导入,复习回顾
同学们浏览本单元课文内容,结合上节课在书上所做的批注,结合预习单的记录,做一单元“课文播报员”。
1.
课题、作者(可有简单介绍);
2.
概括地说一说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
3.
自己挑选一课在小组中练习做“课文播报员”。
环节二:问题导向,资料交流
听了同学们的“课文播报”,老师知道大家对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循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首先请大家根据问题提示,独立阅读思考,批画标注;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借助资料进行交流;最后全班汇报分享。
预设:
1、
作者为什么要记述闰土给“我”讲述的这四件事?从中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我”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2、
作者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好在哪里?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3、
从作者回忆伯父的五件小事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鲁迅?作者为什么单单选取这几个事例?
4、
作者所写的两种“有的人”分别指代什么样的人?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人?
环节三:回归整体,话题阅读
1.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那么,阅读了整组课文,你对于鲁迅先生有了哪些认识呢?
2.结合资料说一说你对鲁迅先生还有哪些了解?
环节四: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1.
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进行感情朗读,组内朗读展示,组员评读。
2.
背诵《少年闰土》的第1自然段,全班展示。
第4、5课时:深悟情感,感受人物
环节一:朗读回顾,引出人物
1.
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引领着我们走近了大先生——鲁迅。尤其是结合着资料,去读作者笔下那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让我们对于鲁迅先生有了更为清晰和丰富的认识。来,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那些令我们印象深刻的小事,继续走近鲁迅先生吧!
2.
小组展示读,评读。
3.
小组推选代表全班展示读。
环节二:深入阅读,深悟情感
《少年闰土》
1.
有的同学或许会问:“我”与闰土分别之后,会不会再见面呢?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中写到,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想象一下,可爱的闰土会变成什么样?
2.
出示原文:
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嘴,他就是闰土。
——节选自《故乡》
结合资料,议一议原本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3.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研究一下少年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好的故事》
1.
如此美好的人事景物,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们写进一场梦境中呢?结合资料,想一想。
2.
既然在梦中看见了一个好的故事,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却写“在昏沉的夜”呢?结合资料,想一想。
3.
鲁迅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关于“好的故事”的梦,然后又回到了昏沉的夜。也就是说,从绝望开始,进入虚幻而美好的希望后又回到绝望。那么,鲁迅先生会就此绝望下去吗?结合资料,想一想。
4.
在矛盾中挣扎,在绝望中追求希望。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出示: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鲁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
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受爱戴。
出示:22日下午开始出殡。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出殡时,治丧委员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作家巴金、萧军扶柩上了灵车。青年艺术家抬着司徒乔画的鲁迅先生的巨幅遗像,作为送葬队伍的前导。队伍跨着沉重的步伐前进,沿途又有许多群众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
2.
你是怎么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有的人》
1.
诗中虽然没有鲁迅的名字,但我们却能找寻到他的影子。看看,你从哪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2.
出示: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引出鲁迅的诗《自嘲》中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环节三:感受人物,丰富认识
课外搜集鲁迅的作品或写鲁迅的文章,认真阅读后与同学、老师交换一下你对鲁迅的看法,然后以“我心目中的鲁迅”为题写几句话,全班分享。
模块二
表达交流(3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选择恰当的“你”,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
2.
能选择一个人,运用第二人称叙事,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情感。
3.
能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
二、学习过程
第1课时:引出主题,筛选素材
环节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
播放歌曲《有你真好》(范玮琪、杨丞琳演唱),课件出示歌词。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就是《有你,真好》,在歌声的陪伴下,大家想一想,你想对谁说“有你,真好”呢?
2.
出示要求,引导审题。
(1)“好”,提示主题是积极向上的、温暖的。
(2)第二人称“你”,全文要与“你”相符。
环节二:研究立意,交流素材
1.
阅读要求,交流问题。
2.
拓展思路,指导选材。
交流如何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
师:如何体现“有你,真好”中的“你”带给自己的种种感动和温暖,这当然离不开典型事例,写人主要是通过写事来展现的。通过一件件事,我们能看出人的性格、品质等特点。
3.
结合课文,学习选材。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用了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特点呢!(板书:典型事例)
学生在稿纸上写下与“你”之间令人感动的、感触比较深的几件事情,通过比较,确定要写的素材。注意典型事例不可过多。
在小组内互评你所选的事例是否典型、有代表性,是否能打动其他人。
4.小结选材注意事项:选择最能打动人心、最具说服力的材料来写。
第2课时:指导布局,完成初稿
1.
讨论交流:根据习作主题,采用怎样的结构比较合适?
2.
多媒体出示几种相关结构,启迪学生思考和运用:美句领段、排比构段、一唱三叹。
3.
学生静心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3课时:点评习作,总结收获
1.
自我修改,组内交流。
2.
集体会诊,创新行文。
3.
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身边人。
(2)拓展延伸:再议“你”。
预设:引导学生探讨习作题目中的“你”除了是人,还可以是什么。因为不仅仅是人能带给我们感动,一处风景、一本书、一种精神、一种品质都能带给我们感动。而这些,都可以是我们笔下的“你”。当然,本次习作主要是写人、写事,但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选取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模块三
梳理探究(1课时)
一、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借助本单元“交流平台”等内容,进行单元回顾,梳理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以及通过事情认识人物,表现人物,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努力实现对于写作方法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二、学习过程
第1课时:梳理总结,再识鲁迅
1.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我眼中的鲁迅先生”人物小报,或呈现学习收获的思维导图。
2.
小组分享。
3.
全班分享。
02
第二部分:读整本书教学设计(共4课时)
模块一
阅读欣赏(2课时)
一、学习目标
能在《朝花夕拾》一书的阅读中,继续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在运用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段的基础上,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对重要的作品做相对深入地了解和思考。
二、学习过程
第1课时:引出作品,初步感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是一副挽联,你们知道悼念的是谁吗?(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环节二:走近作者、感知作品
1.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2.简介《朝花夕拾》:“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中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十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第2课时: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1、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2、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3、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和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4、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模块二
表达交流(1课时)
一、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朝花夕拾》的重点片段,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关注作者以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过程
环节一:研读赏析,关注写法
(一)精彩片段之——《阿长与山海经》
1.通过粗读,了解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通过精读,认识阿长是一位怎样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3.通过品读,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二)精彩片段之——《五猖会》
1.自由浏览文本,说说我对“五猖会”持怎样的态度?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2.“我”在热切盼望去看“五猖会”时却遇到了父亲要“我”背书,“我”心情如何?
3.你如何评价父亲的这种行为?(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回答)
4.“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环节二:格言推荐,共享经典
1、同学们,这样一本好书,你难道不想把它推荐给亲友吗,你能用一句简洁明了的语言推荐这本书吗?
2、推荐选读书目: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3、自选阅读,制定好读书计划。读后,填写“阅读推荐卡”。
模块三
梳理探究(1课时)
一、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朝花夕拾》的阅读,继续走近鲁迅先生,感受这位“文学巨匠”“民族旗帜”高尚的品格和伟大的成就。
二、学习过程
(一)结合《朝花夕拾》的阅读,通过片段回顾的方式,对内容和写法进行梳理。
1、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2、
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3、
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二)继续添补“我眼中的鲁迅先生”人物小报,或呈现学习收获的思维导图。
(三)全班展示、交流。
03
第三部分: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共3课时)
小学生走近大先生
一、学习目标
在主题为“小学生走近大先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在搜集有关鲁迅方面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这位“文学巨匠”“民族旗帜”高尚的品格和伟大的成就。
二、学习过程
第1课时:明确任务,搜集资料
(一)了解搜索资料的途径
1)学校有上网条件,开放图书馆,提供有关鲁迅研究的资料。
2)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
提供搜索引擎:
http://www.baidu.com/、http://www.google.com/、
http://www.163.com/、http://www.sina.com.cn/
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3)
对报纸上有关的文章进行剪贴、归类整理。
4)从能够接触到专家、鲁迅纪念馆那里借阅、复印有关方面的书籍资料。
(二)确定研究主题
1、题目不要过大,可以立足学过的课文适当的延伸。指导学生从小处入手,可适当提供一些选题,开阔思路。如:别人眼中的鲁迅;鲁迅笔下的人物;鲁迅的作品等。
2、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分组,确定组长。组长召开小组会议,结合选题,具体分工。
(三)布置任务
各组学生分头行动,查资料,做好记录。
第2课时:整理资料,练习表达
(一)学生整理
1)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本组研究的主题集中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取舍,相同内容的删掉,补充修改每人的内容。
2)确定主题展示形式:
、手抄报、朗诵、讲故事等,依据选定的形式在分工准备。
3)分头再精细准备展示内容。
1)期间可召开小组活动,讨论研究碰到的问题。并把每次讨论的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报告给老师,老师针对问题给予适当指导。(只要是指导如何选材)
2)指导表达:(……的鲁迅,结合自己的主题概括)
如:讲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故事
名言警句
自己的感受。
展、PPT:简述
内容
3)汇报要求
(1)语速适中,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饱满。
(2)观众要注意听,做出评价。
4、结合自己整理的资料内容,练习表达。
第3课时:汇报展示,总结评价
(一)导入
时常穿一件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一”字,他就是鲁迅。(
)通过五单元的学习,对于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说说你眼中的鲁迅?今天,让我们怀着敬意,继续走近鲁迅。
(二)分组展示
每个小组展示的程序如下:
1、鲁迅名言:内容
自己的理解感悟
2、走近鲁迅手抄报。(简单介绍自己的版面设计、内容等)
3、鲁迅生平简介(演示文稿:展示不同时期鲁迅的成长经历)
4、别人眼中的鲁迅(评价鲁迅的故事、名人名言)
5、诗歌朗诵(赞颂鲁迅的诗歌)
6、重温经典(按照时间,将鲁迅作品制成思维导图或智慧树等形式介绍)
(三)活动评价
(四)活动总结
通过大家的介绍,让我们对鲁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见证了他从小立志一步步成长为爱国爱民,用笔战斗一生的民族魂,希望鲁迅的作品启迪我们的心灵,也希望鲁迅的精神代代相传!愿我们都能以他为榜样,成为爱国爱民的栋梁之才。
转自:“中小学老师参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