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阴霾仍未散去,研修的步伐却从未停止。居家学习第三周,博山区全体小学科学教师在区科学教研员白老师的带领下,本着“停课不停学”的宗旨,精研细磨,不仅仅为学生打造了一节节精彩的线上课堂,更是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教研中来,相聚在齐鲁大讲堂的第
64期。
本次活动由姚云芳老师主持,教研活动分三个环节:一、山东省小学科学团队三位优秀老师精彩的课堂实录;二、滨州市博兴县小学科学教研员高晓丽老师点评;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卢巍教授做总结发言。
第一节课是魏庆文老师带来的《风的形成》。魏老师首先为学生出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小风扇,请学生思考让风扇转动起来的方法,既激发起了学生探究本节课课题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接着魏老师利用“风的形成演示仪“进行演示,引导学生的思维,考虑风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初步意识到风的形成是因为空气流动的原因。然后提出问题:你能制造风吗?引发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体验、感受风,最终突破教学目标。
魏老师整节课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得出的,决不代替,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和创新的机会。注重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找出答案,使学生由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转变。
第二节课是张伟老师带来的《前后左右》。张老师创设了教室与操场的生活场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发学生的思考,接着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利用学生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由点及面,引导学生构建前后左右的方位概念,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如:教室排座位,操场站队,点鼻子游戏、找一找自身的左和右、说一说等,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第三节课是马密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东南西北》。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的。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正确辨别生活中的方向,了解地图上的东南西北。马老师也是以学生熟悉的操场与国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各个方位,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延伸,让学生学会辨别方位的方法。
马老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场景,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进行探究学习,并注重问题引导,在问题驱动下,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位教师的教学各有特点,但都注重在大概念统领下组织教学,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新知并应用与生活,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三节课后,山东省教学能手、滨州市博兴县小学科学教研员高晓莉老师从课程目标设定和内容、对课程解析、对课程的思考和建议等几方面,对三节课进行了精彩、专业的点评。
《风的形成》
《风的形成》
《风的形成》
《前后左右》
《前后左右》
《前后左右》
《东南西北》
《前后左右》
《前后左右》
最后,由卢主任对本期活动进行总结。卢主任先对很多老师无法进群观看直播活动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建议,接着针对本期三节课提出了自己中肯的意见。卢主任指出,本期三节课都属于物质领域,涉及到了第三、第四两个概念,现在大概念统领下的教学与我们以前一课一个目标的教学不同,我们每一课教学目标的落实都是在一个大目标的统领下的,希望今后在目标的制定上,体现大目标的统领作用。
受疫情影响,本次研修活动博山区全体小学校科学教师居家完成了线上研修学习。疫情发生以来,在线上进行科学教学,如何有序、有效安排教学活动,对每一科学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在区教研室科学教研员白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全体小学科学老师克服困难,积极应对,备课、线上教学、网络研修等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进行,大家将从齐鲁大讲堂中学习到的知识、经验与自身情况相结合,有效地推动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通过学习,老师们对于本次大讲堂的三节课收获颇丰,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学习心得。
《风的形成》的学习心得
博山区中心路小学
田静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在科学课教学活动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预测,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进行了两方面的材料准备:一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风的
及文字资料;二是要准备模拟实验用的材料,由于材料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才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2、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越成功。"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节课活动的重点放在学生探究风的成因活动中,学生在自由的、开放的探究情境中不仅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而且在观察感受的过程中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真正的感受科学,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3、真实的课堂,本真的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朴素追求。学生也是本真的模样。学生实验做得认真,热情很高,学得很认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由表及里逐渐认识到自然界中风的成因。真实的学生,真实的课堂,在真实中学生探索着、快乐地感受科学。通过探究实验,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大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孩子们在兴趣的引导下,插上科学的翅膀,会越飞越高!
《东南西北》观课报告
博山区城东中心学校刘静
马老师的《东南西北》一课,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科学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
面的科学理念。
上课伊始,老师先用小明的爸爸来参加学校家长开放日
活动,这样一件看似普通的就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引入,通
过对比冲突,让学生感受到东、西、南、北相对于左和右,
要更加直观并且准确。
对于学生来说,东南西北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
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持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教
学时,马老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知道哪些辨认
方向的方法,并共同探讨用哪些方法能帮助我们找到东、南、
西、北。以学校的建筑为标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
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方位的知识,积累自
己深刻的感受,使学生心中有了一定的方向感,并初步学会
了辨认东、南、西、北,感知到了东、南、西、北各占一方,
初步掌握辨认东、南、西、北的方法,这时学生找到的方法
一般都是来源于生活经验,比如,根据北极星来辨认,根据
太阳的位置、根据树叶的浓密程度来辨认等。
在经验教学的基础上,马老师总结出上北、下南、左西、
右东的规律,并根据这四个方向,制作出方向盘,面对东方,
向右旋转,分别是东南西北;东西相对,南北相对;东南西
北四个方向顺时针正好转了一圈,初步掌握辨认东南西北四
个方向的方法。这样的学习让科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现实情景的活动中学习,让学生感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
边,获得了愉悦的科学体验。
知识获取后就要进行实践,马老师接着让学生自己制作
方向盘,通过制作方向盘,让学生对四个方向有了更加深刻
的认识,让学生通过用自己制作的方向盘在教室里找方向,
并说一说老师所在的方向,让学生学会用东南西北描述方
向,这样不仅让课堂更加有趣味性,也让学生明白,科学知
识的获取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的,这一点,也体现在马老师让
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回到课堂最初,怎样跟小明爸爸说,他
才不会走错方向,更加体现了东南西北的准确性和给生活带
来的便利。
科学和生活息息相关,这是我们在科学课堂中要重视的
问题,科学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科学来源于生活中,
也最终要回到生活中去,我们在教学时,也要注意科学与生
活的紧密联系。
《前后左右》教学反思
博山区实验小学
王章
今天通过齐鲁大讲堂观看了张伟老师执教的《前后左右》一课,受教颇深,感悟如下:
张伟老师带来的《前后左右》。张老师创设了教室与操场的生活场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发学生的思考,接着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利用学生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由点及面,引导学生构建前后左右的方位概念,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如:教室排座位,操场站队,点鼻子游戏、找一找自身的左和右、说一说等,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转自:“小学科学教研团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