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报道 | 杭州桐庐:研读课标有观点 小初衔接有方法——记县中小学科学青年教师研训活动
2023/5/12 15:28:00 阅读:131 发布者: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迄今为止已经一年有余,但关于新课标的学习仍然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如何让新课标稳稳地、深深地长进科学课堂、日常教学这片“土壤”?俨然是每一位科学教师最重要的研究课题。4月28日,旧县中心学校迎来了县小学科学青年教师教学常规研训活动暨小初衔接的“学科核心概念下的大单元整体教学”研讨活动。县初中科学青年教师一起参加了本次活动。
小学课堂
第一节课由旧县中心学校小学部申屠莎丽老师和五(2)班学生共同完成《日食》内容的学习。学习基于4月20日发生的非常罕见的“日全环食”这一事实展开,引导学生去推测和模拟日食的形成过程,在三球模拟和地球视角的观测活动中学生体验并发现了日食形成的奥秘。是否真的理解和内化了呢?申屠老师通过金星凌日和水星凌日的天文奇观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本课通过模型的构建、模拟实验的展开,把天体运动具象化,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究兴趣。
接着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小学科学教研员姚锦林老师组织大家以随机抽签发言的方式展开评课议课。老师们围绕学具的设计、活动的组织、理念的渗透、目标的达成、课标的落实和师生的互动等发面进行了细致到位的点评。
研读新课标 我们有话说
新课标的颁布和研读会带来怎样的实践?会引起怎样的“化学变化”?会催生怎样的课堂创变呢?旧县中心学校的蒋琳老师围绕课标视角下的“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进行了分享。余涛导师团队的余秀萍老师就如何去设计发展学生思维的科学课进行了观点交流;杨雷勇导师团队的周咪老师以《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为例展示了融入跨学科概念“结构与功能”的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龚建清导师团队的金莉娇老师发表了借多元评价之力,展示科学探究风采的心得体会。
初中课堂
下午的活动由旧县中心学校初中部江玮老师和初一的学生对日食教学内容进行同课异构——《日食的古往今来》。江玮老师以自己遇到过的一件怪事引入,然后基于真实情境提出了“日食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接着向孩子们介绍了古代的日食观以及现代的人看到太阳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理想模型实验进行日食形成的概念建构,最后通过展示一则月球运动情况的资料让学生对日食情况进行预测,这样基于解决问题的概念迁移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满满的自信。
在评课议课环节,周玲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项乾辉对江玮老师“古往今来”渗透科学史的教学设计提出了点赞。小学科学特级教师余涛老师指出江老师的板书设计、 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爱国主义的渗透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丰富的教学活动能带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体验,如何进行合理的取舍,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和努力的。
教学案例分享
接着张策和林小敏两位老师,就学科概念下大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案例交流,两位老师在对新课标细致解读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设计,以大单元视角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
最后,初中科学教研员何俊平老师借由“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维持自身生存”学习单元优秀案例的分享,鼓励老师们用项目化学习的思路对学习内容进行大单元设计。
本次教研活动,以学习进阶理论指导小学、初中同上一节课,以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促进大家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
来源:桐庐县小学科学
转自:“小学科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