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2023/5/12 15:13:17  阅读:242 发布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1991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也是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重点)

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难点)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一学生讲《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下面,我们就学习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创造应当靠什么呢。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1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2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3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4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

格物致知: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明确: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 . “格物致知“出自何处?是什么含义?

明确:

(1)“四书”中的《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

(2)含义: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而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 . 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应有这种精神?

明确:

(1)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过接触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得新知识。

(2)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知识只能从书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的实验,就会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

3 . 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有什么弊端?

明确: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摩。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 . 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明确:

(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3)这也是适应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合作探究,掌握方法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据?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议论文三要素之二——论据:道理论据、事实论据。

议论文三要素之三——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学生展示:

(1)道理论据:

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三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道理论证)

(2)事实论据:

王阳明的例子,证明了中国的传统教育事实上是并不重视格物致知的。自己的亲身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举例论证)

追问:你能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提供几个正面事例吗?

例如:富兰克林利用放风筝来捕捉雷电;

伽利略的斜塔实验;

莱特兄弟的试飞实验;

爱迪生的电灯实验;

……

一次次的实验带来了一次次的发明创新。

【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阐明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其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人。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四、巩固拓展,提升自我

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呢?

要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就要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要培养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转自:“薛小丽初中语文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