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 助推教学提升
为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按照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高中物理学科教研工作计划,于2023年4月14日在增城区第一中学举行高一年级物理教研活动。增城中学古向文副校长、区教师发展中心陆昌松老师,以及区高一年级物理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一、公开课环节
01
叶秋霞老师的教学思路:从卫星的成功发射重温牛顿的设想,由平抛运动过渡到圆周运动,引导学生建立模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背景,设置素养导向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推导卫星运行规律。最后回顾航天发展历程,通过观看视频,学习习总书记的嘱托,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做勇于追梦的好少年。
02
吴秋珍老师的教学思路: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所支持的导航地图导入课题,挖掘生活的物理现象,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诱发学习动机;卫星实时照片及微信登录页面引入同步卫星,了解同步卫星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建构模型,引导学生推导卫星运行规律,再辅以信息技术,通过万维望远镜展示行星运动规律及卫星真实轨道数据及运行周期,将难以观察的天体运动通过信息技术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和数据,形成表象,加深学生最直观的认识。
二、评课环节
刘宇虹老师点评:吴老师这节课是体现核心素养教学的一节课。首先,从教学情境预设方面,整节课紧扣卫星的主题,从北斗卫星到万维望远镜,再到高分四号,让学生在情境中逐渐深入探索卫星的知识,形成物理观念。其次,从课堂开展方面,吴老师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人造卫星、同步卫星的特点、解题的便捷方式等,生展师评,师生互动好,关注学生的生成。再次,这节课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利用卫星相关网站展示了真实卫星数据,让看不见的卫星绕行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很好地体会到用物理知识推导的结果与现实是相匹配的,让学生了解到现在所学知识和科技相结合,学有所用。最后,从家国情怀方面,吴老师利用北斗卫星、中国科学家探索宇宙的过程等,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本节课很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孙超老师点评:1.吴老师这节课非常精彩,让我学到了很多,通常我们会用传统的上课模式来处理这节课,但吴老师利用信息技术现代教学方式处理更加恰当,更能吸引学生,触发学生的积极性。2.这节课紧扣教材和课标,学案中用了很多教材中的原图,内容安排的非常科学、合理。3.吴老师用北斗卫星导航作为引入,中间用了很多软件视频演示卫星实际的轨道位置和数据,不仅贴近我们的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最后回顾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让学生充满自豪感。4.本节课重难点是卫星的运行规律,学生能够自己构建模型,把卫星的一些运动参数与半径的关系都推导出来,如果能引导学生自己把越高越慢的规律找出来,学生对该模型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了。
龙智欢老师点评:1. 吴老师课前准备充分,能利用世界和中国现代的有关航天资源合理整合了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不只是教教材。2.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是能利用网上有关地球人造卫星的真实数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在生活,科技等等各方向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是最后几分钟学生观看我国的航天事情的发展史,对学生心灵产生了更深的触动,大大地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也感到祖国的强大强烈自豪感。3.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晣,学生参与性强。建议:在分析“同步卫星为何只能在赤道正上空一定高度的轨道上”这个知识点可放慢点,留点时间给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从理论分析上更透彻。
阮丽霞老师点评:课前准备充分,通过视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航天科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知识生成,通过创设情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多项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课堂虽没有热闹的氛围,但学生是沉心的积极参与课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深度课堂教学,课中课件动画较好的展示不同轨道上卫星的运动快慢,理论和动画的结合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课末的视频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整节课很好的落实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建议:在宇宙速度的教学中从第一宇宙速度到第二宇宙速度的过渡可多作分析,让学生了解卫星达到稳定轨道所经历的过程,也为卫星的变轨做铺垫。
罗昱老师点评:叶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设计非常好,整个流程做得非常到位;二是应用信息技术模拟不同轨道的卫星运行情况,学生能直观地看出低轨的卫星比高轨的卫星运动的快;三是学生的参与度非常的高,几乎每一个任务都是让学生去全程参与;四是叶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较高,能根据内容和任务合理处理知识点。关于第一宇宙速度既是最小发射速度,又是最大环绕速度,学生可能不太理解,建议教学中可以从力与运动、功和能的角度定性分析,帮助学生构建运动模型,突破疑难点。
陆昌松老师点评:一是这两位老师对教材的处理有所不同,但恰好体现了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用好教材,但不是教教材。二是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起到了一个相互的补充,比如叶老师从牛顿的设想到实现卫星的发射,从平抛运动过渡到圆周运动,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通过理论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侧重于模型的建构和理论的分析。吴老师巧设教学情境,从北斗卫星到万维望远镜,再到高分四号,让学生在情境中逐渐深入探索卫星的知识,形成物理观念,侧重在卫星运行规律的应用。从课堂呈现的结果看,刚好起到一个互补的作用,也体现了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和要求,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古向文校长点评:今天的活动给了我们很大的收获,传统的《宇宙速度与航天》课堂,一般是先讲后练,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效率较低。但今天的两节课给了我们很大的震撼,虽然呈现的方式不同,但都精彩纷呈。一是两个老师都很优秀,她们呈现了两个优秀的课堂,因为大家的侧重点不同,选的角度不同,所以大家呈现的课堂的模式也不同。但都是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使得课堂学习氛围较为浓厚,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二是这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非常值得肯定,不仅仅是上课、评课,还有专题讲座,利用理论来指引我们的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专题讲座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陆老师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中心发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陆老师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任务分解、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力求将素养目标落实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并以《宇宙速度与航天》为例做了具体的分析和可操作的教学建议:
任务1: 回顾牛顿的设想
问题1:如图所示是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的一幅图,它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问题2.图中的D、E、F、G四条轨迹,是因为什么不同造成的?
导向的素养目标:知道人造卫星的最初构想的思路(物理观念)。
问题3.对于从抛出点到G点的运动,我们还能认为是平抛运动吗? 它更加接近什么运动?为什么?
问题4. 牛顿设想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不会落回地面,你认为可能吗?
导向的素养目标:抛出物体速度增大后,能根据运动和力关系分析出平抛运动向圆周运动转化( 科学思维)
…………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流程如图所示: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有意识的优化教学设计,使“素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转自:“中学物理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