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标
深度体验提升量感
——记海韵学校承办2023年宝安区
“万师晒好课”小学数学教研展示活动
为促进教师学习与实践新课标,以研促教、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由宝安区教科院主办,海韵学校承办的2023年春季宝安区“万师晒好课”小学数学教研展示活动,于4月26日下午在海韵学校举行。本次活动由海韵学校教学处曾颂玲主任和海韵学校小学数学科组长周雅琴两位老师共同策划并组织开展。海韵学校的全体小学数学教师,以及羊台山小学、文汇学校、红星实验学校、桥头学校的部分数学老师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全程由海韵学校数学科组长周雅琴老师主持,活动围绕《聚焦新课标,深度体验提升量感》这一主题,展示了我区曾颂玲名师工作室团队关于“量感”这一专题的丰富研究成果。
陈 淑 芳 老 师 课 例 展 示
活动伊始,展示的是区曾颂玲名师工作室成员陈淑芳老师执教的《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在执教本课时,陈老师巧妙地创设了“去超市寻找克和千克的身影”情境活动,从生活中的数学出发。
去超市寻找克与千克的身影
在活动中感知一千克
在活动中感知一千克:课堂上陈老师通过让学生掂、找、估、称的方法去操作体验、合作研究等学习方式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同时,以1千克的感受为参照物,以物估物,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表象。
手动操作,积累克的经验
动手操作,积累克的经验:陈老师让孩子们掂一掂两分硬币,有的孩子说出1克就像一阵风、很轻等切身的感受,接着引发孩子们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是1克。本环节重点在借助学具、电子秤等物品,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在学生初步建立了克与千克的经验后,陈老师设计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调动经验,深化量感,同时培养其推理能力。最后课堂还对知识进行了拓展,普及了其它的质量单位。并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回家猜一猜,掂一掂蔬菜和水果的重量。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孩子们的模型意识,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重要性。
曾 颂 玲 主 任 课 例 点 评
课例点评
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颂玲老师对陈老师执教的《克与千克》进行了点评。曾老师提出,本次推出的两节课均是借助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量的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量感体验。
Part.1
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明确的对于量的感知,获得更多的生成和体验?陈老师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大家借鉴:1、课前导学,建立“量”的感觉:陈老师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开始,让学生在超市里了解质量的单位克与千克,找到1千克重的各种物体,真实体验1千克有多重,而这些物体学生是非常熟悉的,通过称重建立表象,丰富量感。2、课中体验,深化“量”的感知:陈老师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掂、估、称、数,从大米、苹果到矿泉水,慢慢感悟1千克有多重,以1千克的量感体验为参照,以物估物,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表象。3、以物估物,提升估“量”的作用:在量感的建立、发展和提升过程中,估量起着重要的作用。4、传统的质量单位的体验,强化“量”的联系。设计时将“斤和公斤”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我国传统的质量单位和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建立起了联系。
Part.2
曾主任认为,作为数学课程领域里最具成长性的内容之一,量感可以从小学一直向前延伸,没有止境。而且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意义会越来越大。对于本课,她还提出了两点中肯的改进建议:1.在课堂上,建立克与千克的关系,多选用其他物品获取更多的千克与克之间的方式。2.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在获得1千克和1克的直接经验上,要增加实践活动。
杨 玉 华 老 师 课 例 展 示
接着,展示的是海韵学校杨玉华老师执教的课例《1千米有多长》。在本节课中,教师创设了丰富的具身学习方式,让学生对“千米”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有了深度与理解与体验。
活跃的课堂氛围
活动一:体验10米有多长
活动一:体验10米有多长。在课堂导入里创设了有趣的“比划身体上的尺子”活动,回顾了1厘米,1分米,1米有多长。当10米有多长的时候,孩子们想到了手拉手站成一排,10个人大约是10米长。接下来学生们集思广益,躺一躺、走一走、用数学书量一量等方法。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认识了10米有多长。
活动二:体验100米有多长
活动二:体验100米有多长。杨老师先让孩子们想一想,说一说,请孩子们来到学校操场的100米跑道切身体验100米其实是有10个10米那么长。
活动三:体验1000米有多长
活动三:体验1000米有多长。杨老师把课堂搬到了室外,用跑步、乘车、步行等方法带孩子们去体验1千米有多长,理解1千米=1000米,并认识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用千米做单位。
动手测量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孩子们收获满满,不仅对千米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能够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通过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欧 燕 霞 老 师 课 例 点 评
课例点评
文汇学校欧燕霞老师对杨老师执教的《1千米有多长》进行了点评,欧老师参照《新课标课例式解读》中提出的三个关键词来点评杨老师是如何在这一课中帮助孩子们发展量感的。
Part.1
第一阶段直观感知。直观感知是量感的基础,也对应了三会中的数学的眼光。整堂课有大量的现实背景,丰富的直观感知。用手臂比划1米,带领孩子们先构建1米再构建10米,孩子们10米接力跑构建100米的长度,1000米有多长的活动中,跑5圈操场,坐车体验,西湾公园步行1000米。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体验活动,全是孩子们在用数学的眼光亲眼看到、直观的感知。
Part.2
第二阶段“选择”。选择是判断的依据,对应了三会中的数学的思维。在构建10米的活动中,杨老师问:你还想怎样体验10米?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会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单位),有孩子回答用铅笔,书本,有的回答身高,有的回答1米长的直尺,有的回答走步子。
Part.3
第三阶段是“估计”。估计是对判断结果的表达,对应了三会中数学的语言。在感知1000米的长度时,杨老师在地图上标注了距离海韵学校1000米处的位置,让孩子们估计自己家离学校有多远。
欧老师认为,本课最大的亮点在于,杨老师设计了大量的亲身体验活动,给了量感一个自然生长的土壤,让学生在“智趣共生”的活动中学习新知,发展素养。
白 丽 萍 老 师 讲 座
海韵学校白丽萍老师从“量感的由来、量感的内涵及主要表现、如何发展学生量感、量感的教学启示”等四个方面和我们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讲座
第一部分
在具体讲述“如何在实践中发展学生量感”部分时,列举了大量的课堂实例,如在《认识千克和克》、《公顷》、《1千米有多长》、《一分有多长》、《面积单位》、《体积与容积》关于《千克、克、吨》单元的作业设计,这些丰富的教学实例,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感切身感受“量”的大小,深度体验,提升量感,形成数学直觉,增强量感的感悟。
第二部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量感”的培育要求,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源,丰富学生的体验场地、不断拓展“量感”的习得路径,设计出指向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经历中获得成长。
张 维 国 老 师 点 评
张维国老师点评
在总结点评环节,宝安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张维国老师对本次教研展示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区曾颂玲名师工作室研究团队开展的这次“晒好课”教研活动,有主题、有深度、有实效。整场活动紧紧围绕“量感”这一研究主题,进行了课例展示、评课交流、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汇报与交流,展示了团队对这一主题长时间深度思考与研究的成果。本次展示的两节课例,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具身体验。比如,陈淑芳老师的《克与千克》这节课,把超市变成小课堂,学生深深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对克与千克的概念有了非常鲜活的理解。杨玉华老师的《一千米有多长》课例,让孩子们在丰富的活动体验中去实际感知10米、100米和一千米有多长。这样的体验活动,对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也非常契合我区提出的“问题引领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学习内容达到深度理解与多元表达。
张老师勉励大家,要再接再励,努力将本次的展示内容凝练成教研成果,争取能够在高质量的专业期刊上发表,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辐射与引领作用。
展示团队介绍
活动小结
本次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提高的平台。在研讨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之间理念的交流,智慧的碰撞。量感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不断的体验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悟”出来的。在“量感”培养中,“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量与量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高品质的量感。
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有分享才会有进步。在名师引领下,我们会走得更快、更远。让我们一起努力,在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转自:“宝安区小学数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