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2023/5/11 17:44:08 阅读:164 发布者:
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篇山水小品文,体裁为书信体,全文大部分运用对仗的写作手法,结构一致,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感。全文评价和描写山水,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一.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查询相关论文发现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学界存在争议,于是我选取并整理了符合历史发展和学生乐于理解与接受的说法:东晋之后进入南朝,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时大约169年,说明政局之动荡、矛盾之尖锐,陶弘景无法忍受这种现状,不顾皇帝的挽留,毅然选择归隐山林,但是好朋友谢征还在三省之一的中书省当中书。陶弘景写信给谢中书是想将谢中书从水深火热的朝中解救出来,所以委婉地劝慰谢中书和他一样辞官归隐。信中没有提及归隐的事情,可能是信件不完整,也有可能是陶弘景为了避开朝中奸臣耳目,所以只说到了山川之美,我倾向于后者。以上创作背景给我的授课提供了情感基础,让我在讲解课文时避开作者游山玩水的喜悦,转而将视角聚焦于陶弘景对隐居山水的自豪,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在授课之前我预设以下几个问题:
1) 作者创作背景?
2) 既然是写给好朋友的信,内容上为什么全是夸赞山水?
3)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4) 课文结构如何?
5) 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自然美景?
6) 作者对自然美景总的看法?
(一) 脉络清晰,文本解读浅
片段教学内容安排:先讲授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然后将课文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以空间顺序来描写,下半部分以时间顺序来描写,接着根据上部分进行片段教学,最后通过一句句翻译、分析,疏通文章大意,解释文中运用的创作手法和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的。课程脉络很清晰,但是十分钟之内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梳理两句文言文的大意,讲解句子结构及其运用的对仗手法,讲授作者所蕴含的自豪之情以及对友人的劝慰等要点。时间短,教学任务多,那每一个任务在时间上的安排就会显得很仓促。教学忌为了速度而不深入讲解课文,这是我最大的不足之处。
我通过提问标题《答谢中书书》的意思——“给谢中书的一封信”,引出标题中的“书”是“书信”的意思,并提示学生在七年级学过的诸葛亮的《诫子书》,两篇课文都是书信体,指导学生回忆书信体的含义和特点。紧接着提问学生他们认为写信应该写什么内容,再引导学生比较课文内容,回答课文主要内容,在这里让学生产生“作者为什么要给好友写一封山水信”的疑问,我借此向学生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
学生对作者和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后,采用朗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朗读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朗读,仅让学生齐声朗读了一遍就进入下一个提问环节。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字词的用法产生疑惑或产生创造性的解读。例如,授课结束后,有同学询问我关于“高峰入云”一句中“高”和“入云”两个词语是否可以互通?确实,不光这一句的两个字词可以互相解释,形成对照,文中的“清流见底”也可以这样理解。课文讲解应该穿插复习,这是我在朗读环节的缺失,也是我在解读时没注意细节。
除此之外,字词使用的妙处、对偶句式这些要点我也没细讲,也没有将文章所描写的山水美景句子与其它描写山水的诗文进行比较、对照。例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里应该带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郦道元所写的《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处描写风景的内容相同但是表现手法又不一样,如果进行深入分析,就能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丰富学生的写作手法。
(二) 措辞不够严谨,容易造成误解
朗读过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然后提问学生在文中寻找作者对归隐山林的看法的句子:“欲界之仙都“,接着我开始讲作者眼中仙都的模样,在这里我只是告诉学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是作者的主观评价,所以我认为我的措辞不够严谨,可能会造成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我要表达的意思,关于“作者主观评价”的讲解在这里应该改成“找出文中你认为是文章文眼的句子”,这样既可以带动学生细读文本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三) 教学方式单一,不够新颖
找出文章文眼就算是正式进入课文,以文章文眼为总领,展开对文章的细读。我先带领学生解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这里有一个虚词”之“,于是我提问学生”之“后面的”美“到底是形容词”美丽“还是名词“美景”,这里学生容易产生争论,但是我又忽略了学生的学情,直接将答案设置成“美丽”。反思后,我觉得我应该设置小组讨论活动,让他们思考“为什么是美丽?“,因为这里的虚词”之“是助词,翻译成”的“,前面又是一个名词”山川“,并且这里的山川有”美景“的意思,构成定中结构,文言文常有语序倒置的情况,于是形成了“名词+助词+形容词”的结构,突出山川的美丽。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方式局限于提问,过于单一,应该在适当的节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合作探究法、点拨法、问答法、自主学习法等,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横向反思和比较
在观摩其它同学的教学片段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3号同学讲的《济南的冬天》,她的片段教学完全就是临场发挥,在提问学生时,有一个循循善诱的过程,无论学生回答什么她都能将学生引导到课文中去。在教学气场上,她整个人在讲台上就是气定神闲的状态,这是我还需要多多进行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经验才能形成的教态。
三. 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思维也跟着变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才能提高课堂趣味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多多观摩、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以提升自我教学水平。
END
作者:董佳丽
来源:闽南师范大学20汉师1班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