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肖家芸:让理性思辨提升作文境界

2023/5/11 17:31:56  阅读:108 发布者:

肖家芸:语文特级教师,原华东师大张江实验中学校长

理性思辨是我国近30多年来高考作文一以贯之的考查重点。所以如此,是因为“照亮人们唯一的灯是理性。”(海涅语),理性思辨决定思维的高品质,而思维的高品质决定人品也决定文品的高境界:闪光的思想,奇巧的建构,别致的表达,均基于理性。拥有理性,便拥有作文精彩。而理性思辨恰恰是青少年时期作文的弱项:突出体现在仅凭直觉,不讲逻辑,情绪化倾泻,或是概念化拼凑,或是事例性罗列,偏执偏狭空泛,难以入情入理入品入格,令人信服。由此决定了理性思辨已成为决胜高考作文的的“攻坚战”。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理性思辨提升作文境界呢?愚以为如下。

一、执教者自己先要通透什么是理性思辨

理性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

感性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人通过感觉器官即时产生的直观认识,是感性认识。感觉(对外在事物的第一反应)、知觉(整体形象与表面联系)是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性听从直觉,凭自己已有的积累,包括知识、经验、情志等率性而断,受情绪控制,易感情用事,往往具有偏执、狭隘等盲目性。所以,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

理性属于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辨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合改造而形成的认识。理性服从理智,全面而不偏执(情理偏向一方),平和(冷静客观)而不冲动(激动而盲动),科学(遵循规律与法则)而不主观(凭感觉),所以,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

感性与理性的最大区别在于:感性是“原始”(率性)呈现,理性则多了一个关键性的“后加工”。理性的“后加工”就是通过科学地思辨,去提取、改造、完善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获得科学的认知。理性认识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理性思辨的过程,思辨便是理性“加工”的平台,也是途径,更是利器。

理性思辨通常含两个层面。一是基于事物发展和人类认识规律的理性思辨,包括联系性思辨、发展性思辨、辩证性思辨,是基础普适性的思辨;二是合于人类发展和社会文明法则的理性思辨,包括义理性思辨、公理性思辨、法理性思辨、真理性思辨、物理性思辨、适度性思辨等,是专项应用性的思辨。理性思辨是全面的,仅以哲学思辨覆盖或替代理性思辨是不完整的;理性思辨是紧密切近自然与社会的,是具体的(方向目标明确)、好用的(方式方法多选),不是笼统的一句话,更不是玄乎其词,远离人生的。

执教者通透了理性思辨的特征及其价值,才能引在点子上,领在要害处,培育学生理解运用好理性思辨于作文。

二、理性思辨成为学生易学好用的思维工具

(一)把好大方向,培育思辨自觉

欲让理性思辨成为易学好用的思维工具,首先要使学生有工具意识,即在读写实践中时时想到用理性思辨。两种意识,必须培育。

一是思辨的共同体意识。所供阅读与写作的材料,其实都是联系体——通常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事理联系。无论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还是集体与集体,在思辨的眼中都是利益共同体。理性思辨,就是共同体的是与非、利与害、取与舍的思辨。联系性思辨适用于横向共同体的思辨,发展性思辨适用于纵向共同体的思辨,辩证性思辨适用于反向共同体的思辨。避开“孤立”,学会“联系地多面地”看问题;走出“静止”,学会“发展地”看问题;摒弃“对立”,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你就避开了非理性而进入了理性境地。

二是思辨的有神无形意识。正如高明的剑手是不用剑一样,高明的思辨是不依外在装点招摇,如高大上的义理,贴满了思辨的词语,诸如理性地看、辩证地看、多角度看问题等等,而靠清新的思与细微的辨,以朴实而充实的思辨之神,令人信服。又好比煲汤一样,营养美味调料完全融进水中,才可口可收;倘若浮在水面,再好的营养美味,也难以下咽。堆满了思辨言辞的文章,往往既少思也缺辨,反而令人生厌,如同没有煲好的汤一样。初学思辨,可以用一些思辨行外在的概念词语引导一下,熟练之后,就该逐渐避免生硬的思辨导语,力求将思辨融入事实的分析与道理的辨析之中,以理服人。

(二)抓好主目标,提供思辨选择

欲让理性思辨成为易学好用的思维工具,要给学生有工具的选择,即熟悉常用的理性思辨类型及其针对性,以便用时择优选择。

与中学生读写实践联系紧密,高考常考的理性思辨,2016年高考作文,沿袭近年来思辨类型题目的思路,重在二元乃至多元思辨形式,即规避单一角度的话题,重视从多元关系的角度进行考查,注重阅读积累和文化积淀。这种“任务驱动”的特征增强了论述文对象的限定性、思维的辩证性和内容的规定性。2016年高考作文,涉及思辨的联系性、全面性、发展性和辩证性各个层面。

 (三)细微落实,力求用好思辨

欲让理性思辨成为易学好用的思维工具,关键在于多管齐下,通过细微的分解引导、持久的操练体悟和不断地反思改进,让学生逐步掌握各类理性思辨的具体方式方法,使思辨得以充分展开,使思想得以充分提升,使说服力得以切实加强。

1、课程引导,以读带写

语文课程是思辨教育的范本,通过课文学习,可让学生悟其道,得其妙,用其技。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个片断为例。

面对廉颇对蔺相如“宣恶言”的羞辱,蔺相如的门客纷纷以请辞形式激将蔺项如向廉颇争回面子,这是非理性,因为这是凭门户感情用事;蔺相如“称病”、“引车避匿”、宽容不计,这是理性。请看他止舍人的一番话: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蔺相如没用一个理性字眼,却是简而充分地理性思辨,个中辨明了“怕与让”、“大与小”、“先与后”、“得与失”、“安与危”等相互关联,使得门客服其理敬其人。

2、细化实化,易学好用

细化是指把思辨的精髓变成细化的思维网络,学生看得清,抓得住,用得了。如表理性思辨,“表”有哪些形式,“理”怎样对应,可细化列表,便于学生思辨对应。

实化是指把思辨落实到具体的作文谋篇布局之中,让学生在追问求索中,顺其自然地思辨。

 总之,理性思辨真的成为学生会用的思维工具了,才能真正助推他们的作文境界提升。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