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黄厚江:《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教学后记

2023/5/11 17:22:44  阅读:93 发布者:

黄厚江: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出版有《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还课堂语文本色》《语文课堂教学诊断》《黄厚江讲语文》等多本专著。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古诗,有人说他在唐诗中名冠第一,孤篇压(哦,你知道?)对,孤篇压全唐。那你知道谁说的吗?

:不知道

:(幽默转身)那我也不知道。据我所知是闻一多先生所说。

:下面我们一起先把这首诗的题目读一下。(找粉笔,你们学校没有白粉笔吗?蓝色的粉笔写,后面学生能看见吗?)你们念慢点,不然我写不完。

:齐读春、江、花、月、夜。

:板书题目。能记住这首诗的题目是一种很重要的修养。如果能够根据这首诗的题目进而发现这首诗的特点。那就是了不起的欣赏诗的素养。(一字一顿)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呢?由这个题目的特点,我们又能想到这首诗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谁又能发现这首诗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呢?大家畅谈一下。

(有学生说内容方面,有学生说结构方面)

:你们学过的诗很多,那想一首诗歌的题目。

:《秋兴八首》

:是的,《秋兴八首》是八首诗的题目,我们这首诗是写月亮的,那我们想一想写月亮的诗有哪些题目?

(引导学生)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婵娟者,月亮也。”对不对?还能想到哪些写月亮的诗呢?

:想不起来了。

:那就不想了。这两首写月亮的诗以及我们已经学过的诗和这首诗相比有什么特点呢?

:交代了地点(师追问,交代了地点吗?),交代了时间。

:那是内容方面的特点。能从诗歌的形象意象角度去分析吗?

:我觉得这首诗题目都是有意象的。

:几个意象呢?

:三个,四个……

:四个,三个,有没有胆大一点的呢。那“春”是不是意象呢?“江”是不是意象呢?“花”是不是意象呢?“月”是不是意象呢?“夜”是不是意象呢?几个?

:五个(齐答)

:刚才你们没有说五个的打自己屁股五下(哈哈哈),高中生数这样的数都数不过来。一首诗的题目每一个字都是意象。你能找出第二首来吗?能不能,不能。

追问:你能找出这样的题目吗?不能。你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吗?

有一首古人的小词,每一句都是由意象组成的。(生念《天净沙 秋思》)哦,对呀,“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它每句几个意象?

:三个

:跟张若虚相比还差一点儿,对不对?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就是意象的组合。题目是这样,全诗更是如此。著名文学评论家孙绍振说:“意象的组合叫意象群。”是这首诗非常重要的特点。现在请大家再细心地读一下这首诗,这样的意象是如何组合成一首诗,串联到全篇。

现在就让我们来读这首诗,找找意象,(巡视一番)这样找意象比较慢,我们分组来找一下。(分四组找出诗中含有“春”“江”“花”“月”的诗句)“夜”就由速度快的同学来找一找,要求找出直接写“夜”的句子。

:找完可以举手示意。(陆续有学生举手)好的,小树林长成一片(很多学生举手),我们现在来说一下。

:“春”4句。

:请你读一读生:“江”12句。

:你找的很全,但是“纤尘”读“xian”。

:“花”2句。

:江流宛转绕芳甸,玉照花林皆似霰(xian)谁补充一下:“昨夜闲潭梦落花”生:“月”15句师:那写“夜”的诗句有?补充:这首诗句句都写“夜”,但是注意老师问题的要求,写“月”都是写“夜”,找出直接写“夜”的诗句。

生:“今夜谁家扁舟子?”“昨夜闲潭梦落花。”

师:把诗读细,细细读诗,这是欣赏诗歌很重要的一个要求,不要以为有的诗记住了,有时候如果读细,我们就会对诗歌欣赏有很大帮助。比如这首诗,请跟我一起回忆一下写“春”有几句?写“江”有几句?写“花”有几句?写“月”有几句?写“夜”有几句?

师生齐:“春”有4句?“江”有12句?“花”有2句?“月”有15句?“夜”有2句。

:哪位同学在这个细读的基础上,从数字角度来看,能欣赏一下这首诗,由此可以看出什么特点?这组数据又有什么特点?

:我认为这首诗。以“月”为主题来写的。

:诗以“月”为主题,有没有依据?

:有,她15句都是写月。

:这是一首以“月”为主题的千古名篇。那其他四个意象又有什么作用呢?

:为写“月”做铺垫的。

:其他意象都是为写“月”服务的。烘云托月。这里就用“春”、“江”、“花”、“夜”来烘托张若虚笔下的“月亮”。

:好的,同学,还有其他特点吗?

:通过这五个意象,描绘了“优美”“渺远”“迷离”的意境。

:大家来说说张若虚心中的那一轮月亮是一轮什么样的月亮呢?找准诗句的依据,首先说说张若虚那这一轮月亮是从哪里升起来的?(板书,画江水,月亮)

:江上师:(画江)这就是江,江从西流到冬,西边是窄窄的,蜿蜒的。东边是宽宽的,诗歌给我们呈现的第一处优美的意境的诗句,大家能回忆起来吗?

师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你们有个好习惯,就是跟老师一起诵读。但是黄老师喜欢读的更随意些一些。刚刚读的太整齐了,就是不太随意。读书不能太整齐,读书不能玩形式。读书要自由,随意,要超然。

:再读一遍

:不能吧,还是太整齐(示范读)补充:要学会真正地读,原味阅读,诗人诗意式地读,不要整齐式地读,你们不是话剧演员。一起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一轮明月是从哪里升起的了?(指着板书)上面下面?

:下面

:如果在上面就不是这个“生”了,是这个“升”了。现在是“生”,就是在下面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里的“生”强调的是“初生”诗人张若虚给我们呈现的是一轮什么样的月?

:初生之月

:让我们继续来读,来看看这又是一轮什么样的月?(声情并茂地读,头拗过来拗过去)“……皎皎空中孤月轮”这是一轮什么样的月呢?

:明月

:“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就是花开很多的样子。

引导:“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明亮的月亮,“空里流霜不觉飞”是明亮的月亮,“汀上白沙看不见。”是明亮的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是纯净的月亮。有没有同学能换一种更有意境的说法?

:孤独的月亮

:皎皎空中孤月轮(转身板书)可以概括为“皎皎明月”也可以概括为“皎皎孤明”,你们觉得这两个概括哪一个好?

:皎皎孤明

:很好,“孤”就把诗人的情绪融在了诗人的心中。欣赏诗就要有一颗诗心,诗人的心。诗人的体味,就是与诗人作者的心靠近一点。下面我们来读“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大家看看有没有“月”?

:

:有什么呀?因为这四句没有描写月亮,它前面是“皎皎明月”,月光如霜。这四句很容易体会到,这是皎洁的明月。(师读这四句)

:我读你们就不读了,我也不读了,我也是一轮孤月,(又读这四句),这里没有描写,但是我也能看到一轮孤独的明月。那你们能读出什么样的月亮?

1:崇高的月亮师:非常好,你来(指着前排)

2:持久的、永恒的,因为月亮一直都在那里。

追问:持久好呢?还是永恒好呢?

:永恒好。

:嗯,是持久的,也是永恒的,但永恒更丰富更准确。

(板书,永恒之月)追问:为什么是永恒之月呢?

生:因为作者将生命的思考融入其中。

师:对不对?这是张若虚的过人之处。那是人永恒还是月亮永恒?为什么呢?

3:月永恒。因为月亮一直在那里。

:用原文回答。要有根据的。你告诉我诗的那一句话是说明月是永恒的。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句诗是说明人的永恒还是月亮的永恒呢?

:月亮永恒,还有一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师: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那有没有学生说人永恒的呢?。

4:人永恒。因为我觉得诗人用月亮这个意象传递自己的情感。用月亮来说人是永恒的。

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个“只”告诉我们作者更加重视的是人永恒还是月亮永恒?

:人永恒。

:是的。“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只相似”我们人生代代也是无穷尽的。这就是张若虚超越古代无数诗人和哲人的地方。一般人认为月亮是永恒的,我们的生命是渺小的短暂的,张若虚告诉我们我们人生代代是无穷的,也是永恒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那我们一起来再仔细读一下,你还能看到什么样的月亮呢?

:我们继续来细细地读后面的诗句,说说你的感受?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我看到了他和他的爱人的离愁别绪。

:那么后面还有一句更具体的诗句表现了这种离愁别绪的相思?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大家清楚了吧,这又是一轮相思之月。(板书相思之月)大家细细体会一下这种相思。

师生读: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珠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追问:这里面有几个意象?谁家今夜扁舟子?什么叫扁舟子?

:一叶扁舟师:是一叶扁舟。那扁舟子呢?扁舟上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是自己相思的人,就是我的爱人。

:扁舟上的人是指漂泊的人,离家的人。后面提到离家的人是哪一句呢?

:“应照离人妆镜台。”

师:我们同学说扁舟子的“子”是他的爱人,这就是诗话的表达,诗话的语言,诗话的人,比如:谁笑谁就成熟了。那扁舟子是男的还是女的呢?在外漂泊的人是男的还是女的?

:男的

:应该是男的。过去的男同志为了功名,往往抛弃家庭,抛弃爱妻,抛弃孩子,然后到处漂泊,渴望自己的功业有成。那后面的“离人”是不是一定是男的呢?

:不一定,是女的。

:对啊,“应照离人妆镜台。”“离人”是思念游子的人。大部分都是女子。这是一轮相思之月。(指板书)这个扁舟子在哪里?

:在江上。(师画舟子):那爱人呢?是不是在江边?

:是。

:在江边就回家看她了。那明镜在哪里?

:在江边。

:在江边吗?在遥远的江边。

:在楼上

:这就叫距离,有距离才会有相思。距离越远相思越浓。明镜楼上有一个女子在月光下思念着江面的男子。同时,远处江边上的游子也在思念楼上的女子。多么浪漫的相思。你们觉得哪一句最能体现相思呢?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什么叫“月华流照君”?“月华”是什么呢?

:月光师:什么叫“流照君”?

:照到我那个心爱的人身上。

:这个“君”是男的还是女的?有没有人认为这个“君”是女的?

:

:“君”既是男的也是女的。我是这个男的,我在这小船上望着远方的女的。看月光下的那个人,多么希望身上的月光飞呀飞,飞到那个心爱的人的身边。化作一片月光照在他的身上。那个女的也是这样吧。站在楼上想着远处的游子,也化作一片月光,照在那个相思相爱的人身上。他们站在那里什么也不干。(你们呢?回家打开手机,你们应该把手机扔了,你们把手机打开浪漫吗?)这就是诗意、美、浪漫的情感,所以我们学诗应该感受古人这样一种浪漫的情趣。好了,我们现在来回顾这一轮相思之月?想想,这相思之月还能不能换一种表达?相思之月太直露了。

生:徘徊之月

师:有没有道理?答得非常到位。月光的徘徊就是表现离人的相思。想不思不行,思了也想不到。写“徘徊”是哪些诗句呢?

师生:玉户帘珠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诉说了相思的强烈和无奈之处,师:板书徘徊之月。把相思的感受写得那么丰满至情。读读后面几句。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大家想想,这又写了什么样的月?

:落月

:大家动动脑筋,找个修饰语,这个一轮什么样的落月?

:沉沉落月(板书)

:在古诗中“沉沉”写作“沈沈(chenchen)”。这样写更加有诗韵。用这个“沈”是一种文化修养。

:我觉得应该是迷离的落月,因为“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再想想,她说是迷离之月,“沉沉”能感受到迷离吗?哪一句诗表现迷离?

:藏海雾中的“藏”。

:后面的句子哪一个词语更能表现迷离?

:“无限路”能表现迷离师:有没有更明显的?

:不知

:有没有最有诗意的,最诗化的语言?让我们一起来看。“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你们觉得哪一句迷离啊?

: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亮摇了吗?水也摇了吗?人摇了吗?树摇了吗?我不清楚,到底谁在摇。摇的是月亮,还是满树满腔的思念呢?说得清楚吗?

:说不清。

:说不清楚就叫迷离。这句诗准确生动形象。(板书迷离落月),也可以叫摇情落月。

:什么叫诗?“落月摇情满江树”就叫诗。同学们,让我们来概括一下,张若虚笔下的月亮是一轮什么样的月亮呢?和我们以前看过的,欣赏过的无数诗人的月亮有什么不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无数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月亮,但没有一轮月亮能出现在张若虚的夜晚。他的月亮有什么不同?

1:张若虚的月亮有很多种情感。

(师补充,是多面的)

2:他写的月亮是传递情感的月亮。

:但是我觉得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也传递了情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传递了情感。

3:我觉得这一轮月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不同于其他写月的诗。这首诗写月的离愁别绪,其他诗都是写思乡的。

师补充:他看起来更丰富,更多变。你说的更具体了,我们来回顾一下。(指板书回顾)这是一轮什么样的月?初生之月—皎皎孤月—永恒之月—相思之月—摇情落月。你们观察到其他所有的月亮都是定格的,张若虚的月是多变的、穿越时空的月亮。

:全诗似乎处处都写月,但是有一句找不到月。

: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师:这一联诗在全诗中是不是多余的?

:不多余。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多余的,堆砌的。我认为这首诗没有一句是多余的。那它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在全诗中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承上启下作用,承接上文对宇宙对生命的思考,“愁”启下写相思之情。那“青枫浦”是什么意思?是一个什么地方?

:是一个送别的地方。

:这首诗意境宏大,这是它另一个重要的特点。生命思之宇宙之思。前面的永恒之月在哪里呢?

:在天上。

:徘徊之月,相思之月,扁舟子在哪里呢?

:在地下。

:从天上到人间的过渡,从宇宙到人生的过渡。不仅穿越时空,而且穿越生命。同时从天上写到人间,融合的恰到好处。这首诗写了月非常丰富的形态,作者从月生写到月落,是全诗的主线。你还能从诗中看到什么类似的现象呢?

:江流江去

:江水的去尽

:花开花落

:春来春去

:昨夜,今夜。

师补充:夜临夜尽。多线交织。一般的诗只有一条线,而它是多线交织。这也是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线索之丰。不是天才绝对写不出这样的诗来,好的写作手法一定是不杂乱的。这么丰富的意象,丰富的情感,你们能不能用最简约的字概括出张若虚的月亮在你心中是一轮什么样的月?

:多情之月,多变之月,富有生命之月,落寞之月,洁白而孤寂之月,穿越时空而充满哲理之月,缥缈之月,儒雅之月……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想每个同学对张若虚的月亮都会有新的理解。若要我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丰”。我组了一个“丰富”的词,但我觉得太平庸了,请同学们组一个更好的词概括这首诗的特点。

:丰满,丰盈,丰美,丰厚,丰腴……

:(举手表决那个词最好)我认为“丰腴”最好。丰腴在今天是什么意思?

:微胖

:那你在唐朝找一个丰腴的女性来形容?

:杨贵妃

:《春江花月夜》就是唐诗中的杨贵妃。请你爱上这位美人。

追寻张若虚的那轮明月

——《春江花月夜》教学后记

黄厚江

2017年,《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在浙江桐乡举行第六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让我上一节展示课,我选的篇目是《春江花月夜》。一个徒弟用怀疑的口气问我:师傅,你教《春江花月夜》?我知道,他的想法也是不少人的想法。在他们看来,我是不适宜教学这华美的诗篇的;在他们心目中,我只能教教《阿房宫赋》。可是花甲之年的我还是想寻求一点挑战,或者说做一次新的尝试。

《春江花月夜》自然是熟悉的,也教过不止一次。但自己都不满意,主要的问题是“散”。

这是一首好诗,好诗中好东西自然很多。但好东西多,对于教师来说并不好教。这一次教学,似乎这些“问题”都已不再是问题,用著名特级教师杨九俊先生的话说,我体验到了一种酣畅通透的感觉。回顾备课、上课的过程,深感是共生教学给我带来了新的教学体验。

为课堂寻找一个支撑点——让那轮明月在心中“生”起意象丰富而美丽,是这首诗最显而易见的特点。孙绍振先生说《春江花月夜》的特点是“意象群”,评价是中肯的。教学一开始我就抓住诗歌的题目让学生去发现这一特点。

同学们虽然知道“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的诗句,但一首诗的题目用五个意象来组合似乎未曾见过。更可贵的是,“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在诗中一一都得到非常充分的体现。但是,倘若只见其意象之丰富,必定又落到以前教学内容多而散的老路。从共生教学课堂建构的角度看,必须找到一个共生原点来支撑整篇文本和整节课教学。

那么,用什么作为共生原点呢?自然是那万方数据轮圆月。这首诗虽然以意象丰富见长,但最主要的意象是那轮美轮美奂的月亮。如果淡化了核心意象“月”,去另找共生原点,必然是舍本逐末之举。为了把学生的目光聚集到“月”字上面来,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一是让学生数读诗中直接写到“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的句子。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意在把学生带进诗歌,引领学生关注月亮,也是对全诗的初步阅读和初步欣赏。

二是分析五个意象之间的关系。谭元春说:“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故。”(《唐诗归》)我提出的问题是:五个意象一一落实,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是由前一个环节自然而来的问题e钟惺在《唐诗归》中说:全诗“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黄家鼎也说:“五色分光,合成一片奇锦。”那么,在这“五字”和“五色”之中,谁是最为核心的意象呢?我让学生再读诗歌思考:诗歌中除了直接写月亮的诗句,还有哪些没有“月”字的诗句也是在写月亮呢?可以说,诗歌中无一句不在写月。毫无疑问,五个意象以月为主,在这片“奇光”和“奇锦’!中,最耀眼的是那轮明月。这不仅仅是因为写月的句子最多,也不仅仅全诗句旬都在写月,更因为“春”“江”“花”“夜”四个意象无不是因月而生。

春来潮涌,江海潮汇,月随潮生,借花写月色空明,借夜写明月行空,可以说一切都是月亮的陪衬。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初步阅读和欣赏中认识到月亮在这首诗中最为核心的地位,让一轮明月在学生的心头“生”起。

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走近那轮仪态万千的明月毫无疑问,读月是教学这首诗歌,也是这节课的重心所在。那么,怎么走近张若虚心头的那轮月亮呢?张若虚的心头又是一轮什么样的月亮呢?我采用了最省力也是最朴实的方法带着学生一步步寻找过去。

1.还原意境,品读月之“初生”。我领着学生随口朗读前几句,边读边在黑板上简笔勾画前几句的意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的问题是:这是一轮什么样的月亮?这轮明月是贴着海潮还是半悬空中?答案是明确的:是初“生”之月,而不是初“升”之月,是“共”潮生而不是“先”潮生。所以,只能是贴着海潮“出生”而不是“升”在空中,否则,便成了“初升之月”而不是“初生之月”,更不是与潮水“共生”韵月亮了。

2.于“无”中见“月”,感受那轮明月的孤独。“江流宛转⋯⋯无纤尘”,这是一轮什么样的月亮呢?六句诗写“江流”,写“芳甸”,写“花林”,写“流霜”,写“白沙”,其实句句都在写月光,句句都是写她的一尘不染,句句都在写她的孤独无依。“江天一色无纤尘”,写“空”写“无”,是写这轮月亮的空明,更是突出这一轮“姣姣”“孤月”。

3.“理”中品“月”,感悟宇宙的生命启迪。

仍然是我先带着学生一起朗读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容易读到的是诗人由月产生的思考:宇宙之思,生命之思,月之永恒,生命永恒。这样的思考李白也有过:“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让同学们比较两者思考的异同。这样的问题难不住同学们,可要让他们从这里看到一轮月亮,并不容易。

但心中有月的人,心中有诗的人,还是能从字里行间看到那轮圆月,那是最早的一轮江月,那又是一轮永恒的明月。

4.由“月”见“情”,感受世间的离人相思。“谁家⋯⋯水成文。”在这里,同学们一抬头就可以看见悬挂在扁舟之上的那轮孤独的明月,徘徊在明月楼前、梳妆台上的相思之月。那么,这“徘徊”之中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愫呢?是“相望不相闻”的惆怅,是“愿逐月华流照君”的渴盼和浪漫,是“卷不去”“拂还来”的缠绵,是“光不度”“水成文”的无奈。

5.“月”落“情”满,感受一江摇曳的诗情。“昨夜闲谭梦落花⋯-.·落月摇情满江树。”字字句句都是游子的伤感和落寞,是全诗诗情最饱满的句子。同学们容易读到的是江潭落月,沉沉落月,西斜落月,却不太注意“摇情落月”。我以为,全诗中最有诗意的便是这“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是落月在“摇”还是树在摇?“摇”的是树还是“情”?满江的是“树”还是月光?抑或是离人的情还是诗人的情?张若虚写月,是从四面八方写来;我带着学生读月,是向四面八方打开。初生之月一皎皎孤月一哲思之月一相思之月一摇情落月。哲思之月,又有永恒之月,江边初月;相思之月,又有徘徊之月,离人之月,扁舟之月;摇情落月,又有沉沉落月,西斜落月,江潭落月,归人之月。有字有句,有句有篇,有物有人,有景有情,有点有面,有正有衬,有纵有横,有顺有逆,有曲有直,有理有趣。诗歌如此,我想,我的教学也是如此。

用条条彩线编织课堂——感受诗篇旋律的多重交响没有打开的课堂,一定是局促的;只有打开没有收拢的课堂,一定是散乱的。以前教学《春江花月夜》失之于散乱,一是因为缺少一个明确的共生原点,二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收拢。这一次教学《春江花月夜》,我在用心打开的同时,也用心于收拢。

第一个层次,舍“主”求“次”,抓住节点句打通全诗。在完成前面的教学环节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全诗中可以说是句句见月,句句写月,有没有诗句几乎和月亮没有关系呢?于是将同学们的目光聚焦到诗句“自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一句没有写月,甚至说和月无关,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句呢?这一句可有可无吗?当然不是。学生不难发现,它是全诗的过渡句。怎么过渡呢?前一句用“白云一片去悠悠”承接前半写天上圆月,后一句“青枫浦上不胜愁”启下半写人间相思。而这一个环节也是教学中的过渡,于是引出第二个层次,横向比较:古人写月的诗句很多(引导同学们回顾写月的诗句: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杜甫的“今夜郎州月”,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自居易的“露似真珠月似弓”,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张若虚的月亮和其他人的月亮有什么不同呢?其他人的月亮,都是定格之月,是一时一地之月,而张若虚写的是一夜的月亮,是从天上写到人间,他的月亮是动态之月,是穿越时空的月亮,是一轮千姿百态的月亮。于是又引出第三个层次,线索梳理:这首诗不仅以月亮为核心意象,而且以月生月落为线索。让同学们再读全诗思考:除了这条线索,诗歌中还有哪些贯穿全诗的线索呢?于是一条条线索被同学们从诗歌中梳理出来:春来春去,江水东逝,花开花落,夜临夜尽。同学们惊喜地发现,这首诗不仅意象丰富,不仅情感复杂,而且多线交织却又不露痕迹,可谓美不胜收,难怪被称之为“孤篇压全唐”的“诗中之诗”。

给课堂留下袅袅回响——在心中留下那轮明月我以为,欣赏《春江花月夜》必须将张若虚的那轮明月永驻心头。心中有了这轮月亮,万方数据就有了张若虚,就有了《春江花月夜》,甚至可以说就有了唐诗。

教学接近尾声,我和同学们进行了几次分享。第一次是我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张若虚的这轮月亮是千姿百态的,说说它留在你心中的是一轮什么样的月亮?孤独的,永恒的,惆怅的,缠绵的⋯⋯真可谓一人心中一轮月。

是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读者心中也就一定有一千个张氏的月亮。我告诉学生,读《春江花月夜》,留在我心中的那轮月亮美丽而惆怅。第二次分享:我让学生再说说这首诗留给自己的印象。意象丰富,情感复杂,多线交织,⋯⋯这些都是同学们容易找到的概括。我说:在我看来,这首诗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丰”。第三次分享:如果用“丰”组一个词概括这首诗的特点,大家觉得哪一个词最好呢?丰富,丰满,丰赡,丰盈,丰腴,丰沛,丰茂,丰美,丰盛,丰盈,丰裕,丰沛,丰姿⋯⋯答案是丰富的,而且各有道理。哪一个最好呢?丰美。很多同学一起回答,当然也有人不同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的确是最恰当的。”大家等着我的答案。我说:“我的想法未必都有道理,在我心中预设的那个答案是——丰腴。”“啊!——”这显然出乎不少同学的预料,因为他们心中的“丰腴”是写人的。我说:你们的语感是对的,“丰腴”的确常常是形容人的体态。一般形容什么样的人呢?“女人,而且是胖女人。”但是,如果要用“丰腴”形容一个美丽的女人最典型的是谁呢?——杨贵妃,同学们近乎异El同声地说。“是的。杨贵妃是最丰腴而又美丽的女人。而《春江花月夜》就是唐诗中的杨贵妃。”我和同学们分享了我的阅读感受。

这节课,可以说是我的共生教学极为典型的一个课例。一个共生原点,就是张若虚的那轮月亮。这轮圆月千姿百态,婀娜多姿。

课堂的主干就是对这轮月亮的追寻,课堂的一个个活动便由此生长开去。王尧衢说这首诗是“情文相生”(《古唐诗合解》),钟惺和徐增都认为这首诗“节节相生”(《唐诗归》《而庵说唐诗》),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既是“情文相生”也是“节节相生”。在对一轮明月的追寻过程中,我们走进了诗篇,领略了它的富丽华美,感受了它的缥缈朦胧,与此同时,我们走进了张若虚,陶醉于他的春江月夜,折服于他的“奇思”(周埏《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欣赏了他的“奇制”(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也是课堂和诗歌的相生相长,也是我和张若虚之间的相生相长。

当然,我知道,我读到的未必就是张若虚心中的那轮月亮,而学生看到的自然也未必是我看到的那轮月亮,而这正是诗歌欣赏的妙处和共生教学的本义。

注:本文摘自《中学语文教学》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