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素材:4月热点时评
01与时俱变
“春季限定”上新,时令经济带来消费新活力
来源:《光明日报》
转眼间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过,催促着人们赶快抓住春天的尾巴,尽享暮春的美好时光。这个春天,伴随着气温回暖,“春日经济”持续升温。从高颜值的春季限定商品,到令人垂涎欲滴的时令菜单,再到刷屏社交平台的赏花打卡地,“季节限定”成为许多商家企业的流量密码。
消费市场的运行本就带有显著的季节规律。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家企业开始主动将目光投向时令经济,瞄准“季节”这一关键词背后的深层次需求,开发具有季节特色的专属产品,在季节消费场景上持续推陈出新。这些让消费者应接不暇的创新尝试,已经逐渐汇聚为一股引领大众消费的新潮流,构成了与季节景观相呼应的亮丽“风景线”。如果现在这个时候走进街头的便利店、饮品店,消费者一定能够感受到春天扑面而来的浪漫氛围,在货架上、菜单里注意到大量以粉嫩颜色为代表的春日元素。
顺应人们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传统的季节性消费在时令经济的带动下呈现出快速提质扩容的发展趋势。以吃春菜为例,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今年立春以来,春菜品类相关关键词搜索热度上涨近80%,食客们“咬春”尝鲜的热情格外高涨。春菜鲜美但大部分难以保存运输,导致春菜消费往往只能局限于一时一地。随着冷链、配送等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数字经济的介入下逐步提效,这种状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今年春天,不少消费者发现市面上出现了以前没见过的春菜“新面孔”,线上线下春菜销售品种明显增加,一些生鲜零售商还趁机推出了春菜预制菜、半成品,帮助消费者直接解决“小众春菜怎么吃”的难题。农产品上行通道的拓宽和产业链的延伸升级,使全国各地的特色春菜得以突破地域限制,走上更多人的餐桌。
在人们愈加重视消费体验的今天,时令经济“自带场景”的特点是其走红的重要原因。古人云“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依托四时风物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营造多样化的消费场景,时令经济不仅易于打造富有氛围感的沉浸式消费体验,而且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感。今年一季度,春游踏青需求引领文旅市场加速复苏,各大旅游平台上赏花类产品预订量增势迅猛,赏花经济成为一大亮点。踏青赏花的热潮中,“赏花+露营”“赏花+市集”“赏花+体育”“赏花+夜游”等融合业态花样翻新,为餐饮、户外等多种产业创造了发展场景式消费的新机遇。
除了提供更具沉浸感和新鲜感的消费体验,时令经济受到追捧与传统文化的回归潮流不无关系。基于农耕文明的文化底色,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自然变化、季节更替保持着一种特有的敏感。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应时应季的生活哲学,恰好呼应了当下人们对仪式感的看重和对乡土田园的向往。在这种文化情感的加持下,附有鲜明时间属性的消费行为,就成了人们调剂现代生活、寄寓自然情结的一种方式。
眼下,时令经济热闹非凡,然而也需要看到,某些行业领域的季节性产品正面临着走向同质化的风险。比如樱花、草莓、白桃等元素在春季消费市场上的泛滥,不免让消费者产生疲劳心理。此外,季节限定产品还普遍存在口味不佳、实物与宣传不符等质量问题,消耗着消费者宝贵的信任和好奇心。值得指出的是,时令经济不只是有关稀缺性和外表包装的营销,其中蕴藏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同样可观。聚焦产品本身,通过强化研发能力、重塑供应链管理、创新营销思路等底层手段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才能让时令经济的“春风”吹得更久更远。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间四季都是好时节,让时令经济“四季常青”,赋予“季节限定”更丰富的价值内涵,一定能够助推消费市场释放出更加旺盛的活力,更好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
持续推进文旅融合需要更多“房谋杜断”
来源:《北京青年报》
文旅复苏离不开爆款。今年4月,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推出了“盛唐密盒”,该互动节目由“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扮演者出题,随机挑选游客上台参与答题。“房谋杜断”组合配合默契,与游客进行沉浸式互动,表演爆梗不断,游客好评如潮。“盛唐密盒”视频通过互联网产生裂变效应,一时火遍网络,短短4周就在抖音收获了170万粉丝。
“出圈”这个词寄寓着多少美好,寄托着多少希望。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想要出圈都不容易,无数人一直努力,很多人始终在路上。“盛唐密盒”通过短视频走红后,吸引了不少游客特意赶到大唐不夜城来答题。线上和线下,流量和留量,实现了打通,进行了转化,造就了现象级文旅产品,更是难能可贵。
分析“盛唐密盒”的出圈密码,有好几个流行词,比如互动、有趣、沉浸式等。尤其是沉浸式,这是个“熟悉的陌生人”,讲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到的并不多。“盛唐密盒”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采用角色扮演和脱口秀的形式,打破演员与观众的界限,让游客参与到表演中,提问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山川地理,游客答对三道题便可获得“唐朝至宝”。答不上来也不要紧,精心设计的台词,风趣幽默的吐槽,让游客不虚此行。
“盛唐密盒”因“房谋杜断”而来。史载,唐太宗当政时,左仆射房玄龄善谋,每遇难题,都能拿出多种方案,而右仆射杜如晦善断,总是能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用现代眼光来看,这不就是优势叠加、价值互补吗?细观“盛唐密盒”,打的是文化牌,走的是旅游路,念的是传统经,唱的是现代戏,实现了传统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的叠加互补,做到了既叫好又叫座,既有意义也有意思,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
打开“盛唐密盒”,可以看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也是推动文旅复苏的关键所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核心所系。文旅复苏的一个方向,就是推动文旅融合。文化和旅游不是“两张皮”,不能貌合神离,更不是简单“拉郎配”,要善于找到闪光点使其有机融合,实现“1+1>2”的效果。文旅复苏和文化传承,也不是各行其是,更不是相互割裂。更好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营造现代化场景,植入现代化技术,实现现代化传播,就能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好的内容,好的表达,好的传播,同样是叠加互补、相融相生的关系。提到新型的互联网平台,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年轻人的主场,主要是用来娱乐的。其实何止于此?
当下,短视频的风行跨越年龄性别地域,涉及生产生活生意,覆盖到文艺文化文明。一方面,短视频平台需要高品质的内容,现在这样的内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证明了价值;另一方面,高品质的内容有着强大的黏性,关键是要做足创新创造文章,而不是成为传统文化“复读机”。创字当头,融得其所,就能线上线下双出圈。
持续推进文旅融合,需要更多的“房谋杜断”。如果说“密盒”是“新盒”,那么里面装的文化,不是“旧酒”,而是“好酒”,是优质内容的“好酒”。点赞“盛唐密盒”,并不是要大家都来“跟风”,简单“拿来”,更重要的是,沉下心琢磨,静下心思考,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盛唐密盒”的出圈起码说明,围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文旅融合大有文章可做,做好了就是锦绣文章。
02需要尊重
要的不是冰激凌,而是尊重
来源:《钱江晚报》
一个展区里送冰激凌的事,竟引爆舆论场,拿下多个热搜,网友纷纷表达不满和愤怒。
上海车展宝马MINI展台疑似区别对待访客一事引发网友热议。对于此事,宝马方面一度回应称:这是一个误会,目前公司正在处理这件事。对工作人员管理不善,内部正在开会,会将工作人员培训落实到位。昨天下午,“MINI中国”发文致歉:“因我们内部管理不细致和工作人员失职引起了大家的不愉快。对此我们真心道歉!”
事情本身并不复杂。4月19日,上海国际车展上一网友拍到,宝马MINI展台的两名工作人员发放冰激凌时区别对待中国观众和外国访客。视频中,两名中国观众上前索要冰激凌,工作人员回应已发完。随后一名外国观众过来,工作人员从箱子里面拿出冰激凌送给他,并指导其如何食用。拍摄者上前询问是否还有冰激凌时,工作人员先是称已经发完,随后又称需要下载APP领取券。之后,另有工作人员将冰激凌箱抬走。从网传视频看,现场很多外国人都在津津有味地吃着冰激凌。
明明保温箱里还有,为何对中国观众说“发完了”?随后工作人员遮遮掩掩的表现,以及遭质疑后把箱子收走的疑似“心虚”的行为,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这限量版冰激凌,限的不是“量”,而是“人”。至少从视频显示的信息看,很多网友对此事感到不舒服,进而产生“被区别对待”的质疑,甚至给其贴上“双标”的标签。
现场,有一个细节值得捕捉。对于领取冰激凌的规则和要求,工作人员透露的信息是,赠送免费冰激凌,需要有海外账号并扫码下载相关APP才能领取。可问题是,视频中那位外国观众领取冰激凌的全过程中,并没有看到他出示海外账号,或者作出扫码下载APP的举动。
退一步讲,就算这位外国观众是按照规则和要求领取冰激凌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一场主要面对中国客户的车展,为什么需要提供海外账号?如果是这样的规则,那这场活动放在海外举办,或许更合适些。这样的规则本身,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宝马方面一开始说,这事是一个误会。此事“误会”究竟在哪里?是宝马MINI没有要“区别对待”访客,现场访客误会了?还是工作人员理解错了,造成了误会?好在舆论浪潮之下,宝马方面道歉了,承认是内部管理不细致和工作人员失职。这样的态度值得肯定,但教训也需要真正记住。
上海车展宝马MINI展台上演的这一幕,虽然是一个小事,但还真不是国人没事找事。宝马方面需要从自身找问题。我们不求“高人一等”,但至少希望被“同等对待”。中国观众真正要的,不是一份几十块钱的冰激凌,而是一个基本尊重。无论是外企,还是国内企业,都应该遵循这样的基本共识。
电脑没感情,人应该走心
来源:《钱江晚报》
据媒体报道,4月16日,山东德州一家长在给新出生的孩子上户口时,婴儿文化程度一栏被标注成“文盲或半文盲”。对此,当地派出所回应,新生儿落户时有些选项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家长介意的话可以去掉。
刚刚喜得贵子,为人父母,为孩子讨吉利、图喜气,是人之常情。当“文盲”二字撞进了自家孩子户口页文化程度一栏时,这位家长自然不开心。
然而,当家长提出质疑后,该派出所工作人员居然把锅甩给了“系统自动生成”。很显然,这样的解释没有触及问题本质。有一位网友怼得好:“电脑没有感情,难道人也没有吗?”
一方面,如果系统里有“学龄前儿童”的选项,工作人员只用鼠标点一下即可修正,这样的操作并不难做到,这也是对孩子和家长的基本尊重。另一方面,“文盲或半文盲”的表述,到如今还让其安然躺在系统里,也不太合适,早就该被修正。系统自动生成的词,也应该是“学龄前儿童”,而非“文盲或半文盲”。可现实是,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就是没有做到位。
派出所工作人员那句“家长介意的话可以去掉”也很奇葩。这种事竟然还要家长提出异议后才去修改,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换位思考。根据报道的情况,我们只能理解成,相关工作人员从头到尾,都没有把家长的感受当回事,难掩“傲慢”。
由此看出,派出所相关工作人员对待自己的工作,有多么粗糙随意、死板冷漠,归根结底还是“不走心”。管中窥豹,上升到更高层面,还是基层公共管理服务的态度和作风出了问题。忘了贴心,失了温度,所谓“服务”自然也就没了灵魂。
这些年,老说要改进工作作风,转变服务理念,该从何做起?就要从这些微末小事做起,从顾及群众朴素情感出发,与群众心意相通,为群众排忧解难。所以,为民服务的初心和道理,还需强调再强调。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