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教师报
教师:戚成林
学校: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初中
有穿透力的课堂提问,才能真正激发兴趣,激活思维,促成生命与生命对话。穿透力是指切入准,层面深,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堂提问的穿透力,首先体现在具有穿透文本的整合力。曾经听过一节课,学习的是宗璞的《玉簪花》,整堂课执教老师只提了一个问题:世间花草众多,作者为什么独写玉簪花?其实,这样的问题隐含着许多问题:玉簪花有什么特点?作者有什么心境?作者的心境与玉簪花有什么关联?写其他的花可以吗?这些问题包含在主问题中,需要学生对主问题进行剥笋式的探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一步步地领略到作者隐藏在状物文字的情感中,达成对文章螺旋上升的理解。
课堂提问的穿透力,还体现在具有激发想象的活力。一位老师在教学《木兰诗》时,完成对诗歌内容的初步理解后,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跳跃性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因为如此,解读诗歌离不开想象,你能针对本诗“留白”之处,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你有勇气挑战同学的问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提问五彩缤纷:“惟闻女叹息”,木兰在叹息什么?“将军百战死”,可见战争惨烈,你能引用一些直接描写战争惨烈的古诗文来解说一下战争的惨烈吗?木兰和可汗在朝廷上会有怎样的对话?木兰坚持“回故乡”,究竟是出于哪些考虑?伙伴看到恢复红装的木兰,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思维的栅栏被打开后,学生自然问得细致,答得精彩,甚至不知不觉就把自己当成了木兰,对文本的理解不再是浮于纸面,而是有了深切的感情共鸣。
课堂提问的穿透力,还体现在具有引发思辨的张力。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适时抛出这样一问:老师觉得哈尔威船长固然伟大,但他思想性格的弱点也是很明显的——作为船长,他贸然在有雾的夜晚指挥出航,是否过于自负或草率?教学《变色龙》时,不妨这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有人觉得奥楚蔑洛夫“更可鄙”,有人觉得奥楚蔑洛夫“更可怜,你同意哪种说法?教学《柳叶儿》,不妨问一问: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究竟是“悲”还是“乐”?如此追问,不仅会使学生对文本理解深刻,而且会启蒙学生多元的人生觉悟。
袁振国教授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而不是“去问题的教学”。没有提问,就没有对话;没有提问,就没有成长。问不问,是个伪命题;如何问,才是真命题。
教师:刘恩樵
学校: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
教《紫藤萝瀑布》时,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生不懂的。我跟学生说,今天老师打算这样来组织大家学习:读三遍课文,提两个问题,得一点收获。
读三遍课文是必需的,阅读教学,首先得阅读。我还主张,课文不读三遍不开口。教师不开口,学生不开口。要知道梨的味道必须自己亲自嚼一嚼。这是符合实践论与认识论的规律的。
当然,三遍课文如何读,也是有点小小讲究的。我的做法是,一要变换花样读。这是为了避免单调,激发兴趣。二是所有人手里要拿着笔,让自己头脑中闪现的问题(收获或困惑)在书上留下印记。这里讨论一个问题,要不要带着问题读呢?我看不一定。带着问题就是带着框框。没有人读书是带着问题读的。只有在读中产生问题。
读完课文,我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小纸片来,写出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我提醒学生,要把自己的疑问是什么说清楚。
班级里 28 位学生,提出了近 60 个问题。看得出,这确实是学生应该存在的问题。但是,现在最可贵的是,这些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这就很有价值。
我把同学们的问题,在教室里逐个地读了一遍。我为什么读?我觉得,这些问题,就是学生这堂课的学习所得。能生发出问题即为收获。
下课后,我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学生的所有问题都打印出来,人手一份。这是一种展示与激励。二是对这近 60 个问题做了梳理、归类与提炼,分为三个类型的问题,即语言理解、写作方法与主题内容,筛选出 10 个典型性的问题。
1.第 4、5 段,为什么要重复两次写“我在开花”,而且一句话一段?
2.“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香气”怎么会是“浅紫色”?
3.“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为什么要用“好不活泼热闹”?直接写“很活泼热闹”不行吗?
4.文章第 7 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为什么开头直接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为什么又说“我不觉得加快了脚步”?
6.“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指什么呢?为什么作者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7.“流着,流着,它带起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疑惑和痛楚”指什么?为什么它会带来“疑惑和痛楚”?
8.第 8 段,“那时的说法”中“那时”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花和腐败有什么必然关系”?
9.作者为什么多次描写紫藤萝?
10.第 7 段,“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这是什么意思?
第二节课开始了。再读一遍课文。然后,我讲了“文革”的一段历史与宗璞写作本文时她的三弟病重的背景。这段背景,是学生读懂《紫藤萝瀑布》必须知道的,也是理解 10 个问题必须知道的。接下来,我与学生一起讨论这 10 个问题。有的问题,由同学讨论解决,如第 1、2、3、9 问题,有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理解。
这 10 个问题,应该说来自于学生,又回到学生中去。解决了这 10 个问题,文章的理解也就基本到位了。课堂是生发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地方。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应该在学生自己生发问题之后。这是我对课文提问的理解。这 10 个问题是从近 60 个问题中筛选的。那么,没有被筛选的问题,学生是不是还存在着疑问呢?于是,我把时间给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搞清楚。有 4 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这 4 个问题,我让学生们回答了。
解决了学生的问题,离下课还有 15 分钟。我让学生在随笔本上写 100 字短评,写出自己学习了《紫藤萝瀑布》后的收获与体会。
教师:陈璞
学校: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高级中学
课堂提问一定是教师问学生吗?是否学生自己也可以提出问题呢?
如今,犹太民族是世界公认的优秀民族,与中国父母不同的是,犹太父母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问得最多的不是“今天你考试考了几分?你们班上谁考得最好?”而是问:“你今天在课堂上提问了吗?”孩子都有好奇心理,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可能会让学生习惯于做教师提问的“应声虫”,最后,不习惯、也不再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又谈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艺术教学本应是放松心灵的,所以教师更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营造鼓励创新、支持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蝴蝶的爱情故事》片段 1(教师引导式学生提问):
师:下面我们再来听这部《梁祝》的“展开部”,这部分由三段音乐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听完后,我们进入“智力大冲浪”环节,请男生组与女生组分别就这三段音乐提出一个问题,并指定对方小组回答。
男生组长:在第二段音乐“楼台会”中,除了小提琴,还有一个乐器是什么?
女生组长:大概是中提琴吧,或者是大提琴?是中提琴吧。
师:小伙子们,她们回答得对不对?
男生组长挠了挠头,回答:不知道。
女生们都笑了起来,我也忍不住笑了:原来你们自己也没有答案呀,看来下节课我要把中提琴与大提琴的声音给大家都听一下。下面我们看看女孩子们会问什么?
女生组长:在第一段音乐“抗婚”中,有一段鬼子进村似的音乐,这段音乐代表了什么?
男生组长:经过我们的讨论,这段音乐是代表了封建恶势力,比如祝英台的父亲、马文才等。
女生组长:正确。
《蝴蝶的爱情故事》片段 2(学生主动式提问):
师:下面,我们要学唱一首《化蝶》,我们先朗读一下歌词。
生: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人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师:这首《化蝶》的歌词其实把“梁祝”的故事概述了一遍,大家对歌词内容应该都了解了吧,下面我们先听一下祖海的演唱。
这时,一位学生举手问:老师,这首歌的歌词中有“十八相送情切切”,“十八”是什么意思?因为老师刚才挂出来的《梁祝》曲式图中,“呈示部”中也有一段音乐就是“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是不是他们不忍分手,所以告别了十八次呀?
师:哈哈,当然不是,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
生 1: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是不是他们分手时的亭子叫十八里亭?
师:已经很接近答案了。
生 2:大概是他们送了十八里路。
师:对了,祝英台的父亲催她回家,祝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在十八里相送途中,祝英台不断暗示爱情,可梁山伯不解其故,最后祝英台只好谎称家中有个九妹,品貌与她酷似,愿替梁山伯作媒,可是后来梁山伯没能按时赴约,待他去祝家时,祝父已将祝英台许配给马文才,美满姻缘顿成泡影。而当时这十八里路上,留下的是浪漫和美好。
■编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强调问题情境下的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改变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人本主义课堂的灵魂所在,我们可以把以解决问题为主体的课堂称之为“问题式”课堂教学。它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同,问题式教学强调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主,让学习者置身于“问题”之中,使“学习”和“任务”、“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问题式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具备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技能。
问题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人,而是提供学习材料并进行恰当的引导,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学习知识的人。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但不是说就不需要教师的提问。本期的教学案例中,既有教师提问也有学生提问,其实最理想的课堂状态是以教师的问带动学生的问。教师设计的好的问题能够扩宽学生的思考深度,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问题式教学也需要教学流程来承载。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先生说:“学习是在团队中展开的。学习的某些环节也许是以个人行为完成的,但是,从整体上讲,问题解决式教育坚持在团队中学习,在团队中成长、”这里的团队指的是学习小组,也就是说学生要在合作探究的课堂流程中去完成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的过程。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