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上海教育
近几年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查发现,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欠缺提问的技能和方法,更习惯于用听讲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对于教师(同伴)所持观点鲜有质疑,高阶思维普遍较为薄弱。二是教师的教学思维没有完全突破传统框架,教学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讲、练”层面,教学过程中缺乏对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我校教师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为导向,通过逆向设计的实施路径,对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目标进行表现性任务评价,使教师更清晰地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一、我校“问式”课堂的特点
(一)问题意识为先,提升学生智慧
我校特色的“问式”课堂,就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主旨的一种课堂形态。它区别于一般的课堂提问,目的在于变零散为整体,形成“学问、会问、善问”阶梯式发展体系,形成一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智慧的新的课堂形态。
(二)抓住核心问题,优化设计问题链
核心问题是相对课堂中零碎的、肤浅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在语文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和支撑作用。问题链是指根据核心问题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以解决核心问题为目的的,具有逻辑性、连贯性的一组问题。我校的“问式”课堂中的问题链中的问题环环相扣,沿着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引领,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朝着纵向发展。
(三)借助逆向设计,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逆向设计和传统设计一样,都先定好教学目标,不同的是,逆向设计在确定目标后不是马上设计教学过程,而是思考什么样的证据能够评估学生已经掌握了老师预期的目标。这些证据可以是表格、口头发言、朗读、小练笔、随堂测验、开放式问答题以及表现性任务。最后再依据评估证据来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由于理解是随着探究和反思的进行逐渐形成的,对理解的评估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证据集”而不是单个的“事件”,所以逆向设计更关注学生的学。
二、我校“问式”课堂的实施路径
(一)复杂问题迁移法
复杂问题迁移法源自认知策略中的促进迁移的教学方法,这个方法的关键是迁移原则。我们采用的迁移原则就是本研究的主旨,即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先感知,再理解,最后分析,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一些表现就是逆向设计下的表现性证据的体现。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小虾》这篇课文为例来说明。《小虾》是一篇略读课文,两个教学目标来自学习提示中:一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大意,二是积累写得细致生动的语句。根据教学目标,我们设计的学习任务(表现性任务)是:说说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首先我们带领学生回顾《花钟》一课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意的方法,即知道这段话有几句话,知道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找到关键句;思考是否对关键句进行修改。根据《小虾》中的这个教学目标,针对这个学习任务,结合《花钟》概括段意的方法,我们让学生说一说概括段意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学生会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也是学生课堂问题意识的体现。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把陈述句换成疑问句,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是个难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得到发展。同时,这些问题间具有逻辑关系,让学生按照顺序摆一摆,这就形成了一条指向核心问题的问题链。这种设计问题链的方法,就是复杂问题迁移法。在上个教学片段中,对于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我们也有一定的评价:当学生能够根据《花钟》一课概括段意的方法提出问题时,就能得到一颗星;当学生能按照顺序正确摆出概括段意的步骤,并说清楚理由时,就能得到两颗星;当学生能够找到关键句,并能修改关键句来概括段意时,就可以得到三颗星。由此,教师就能根据学生的得星情况,来判断学生对概括段意这一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
复杂问题迁移法适用于分析一个复杂问题。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学生把这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能够回答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间又是紧密联系,具有层层逻辑关系的。
(二)常规问题组合法
常规问题组合法就是由教师引导学生组织起一条指向核心任务的问题链。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在重温旧知、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学科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落实。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第一学期的《少年中国说(节选)》为例,这是一篇内容、语言俱佳的经典古文,对学生语感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习目标第二条中的“背诵课文”明确指向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的落实。然而,尽管学生在三、四年级先后学习并背诵过《司马光》和《精卫填海》等多则文言文,但它们都只有寥寥数十字,与《少年中国说(节选)》相比特别简单。
怎样才能让学生将这篇课文背得又快又好呢?经研究,我们把“背诵《少年中国说》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好方法”作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探索时,又把核心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背诵《司马光》和《精卫填海》时你有哪些小妙招?”“要背出《少年中国说》第一自然段,你们有什么好方法?”“以后我们在背诵课文前,可以思考哪些问题?”这样一条层次鲜明、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促使着学生从回顾到分析到总结,不断深入。
在该任务中,借助语段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特点和句子间层层递进的关系来背诵是一个难点。老师让学生通过调整板书的方式重新列提纲,不仅让文段结构更清晰,还让句子间的关系更明了,既轻松突破了难点,又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列提纲”。在这样的巧妙引导下,学生迅速理出了背诵课文的方法—-背诵前先思考: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语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语段中有哪些语言规律?句子间有什么关系?
此外,为了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我们还设计了相应的表现性评价量表:当学生能够回顾出以前背诵文言文的小妙招时,可得一颗智慧星;当学生能够根据本课内容,探索出背诵的新方法时,可得两颗智慧星;当学生学会迁移运用时,可得三颗智慧星;当学生能够根据语段的结构特点和句子间的关系调整提纲时,可得四颗智慧星。
(三)问题分解法
综合问题分解法原是数学上的一个概念,就是将综合法、分析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的方法。迁移到我校的“问式”课堂中来,就是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是核心问题,也许不是,通过老师的引导,把核心问题识别出来并进行分解,而后再由学生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文本阐明各自观点。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小马过河》为例,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篇幅较长,涉及的事物较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通过学生朗读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道理。
根据学习目标中“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我们设计的学习任务是:怎么读出恰当的语气?你有什么好办法?根据这一学习任务,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以真实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通过已学知识及学习经验分析问题。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又把学习任务层层分解:我们要关注人物说话的提示语是什么?我们要注意人物语言的标点符号是哪些?人物的身份是什么,如何模仿不同的语气?人物说话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怎样才能读出恰当的语气?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把原本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分解。
而后,再由学生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文本阐明各自观点。比如,关注人物说话的提示语。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描写的是小马和松鼠的对话。其中的提示语是“大叫”和“吃惊”。“大叫”就提示我们在读这句话的时候,要提高音量,加快语速;“吃惊”提示我们在读小马的话时,要读出惊讶和疑惑来。又如,人物的身份是什么,就要模仿不同的语气。读老马和小马的对话时,可以模仿妈妈和孩子说话时的语气,老马年纪比较大,说话时要亲切、温和,所以读的时候要适当放慢语速。解决问题的过程凸显学生的学习经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教学活动更加聚焦核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最终,小组根据刚才的分析,组员进行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了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我们还设计了相应的表现性评价量表:当学生能够和组员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可得一颗智慧星;当学生能够根据本课内容,探索出读出恰当语气的好方法时,可得两颗智慧星;当学生能结合文本内容,阐明理由时,可得三颗智慧星;当学生能够和组员分角色朗读,并读出恰当的语气时,可得四颗智慧星。
语文教学要能巧妙地运用问题链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需要教师从备课到授课整个过程,对文本进行反反复复地精读,不断地思考,提炼出关键的问题链。在问题链的搭建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阅读信心,启发学生思考,让思维能力拾阶而上。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附属嘉定留云小学)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