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前路在何方?
2023/5/11 14:17:58 阅读:183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半糖老师 ,作者半糖老师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前路在何方?
说起信息技术整合课的当下,可谓是喜忧参半、众说纷纭。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均说明了国家走教育信息化道路的决心。
每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主题月活动,各地都在热火朝天的开展。可是只有学校的组织者最清楚,每当鼓励老师参与到整合课授课活动中时,总会听到叫苦连天之言:设备怎么这么差?如何整合?创意在哪?技术怎么用?究其原因,教师主动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对于到底怎么上好整合课,怎样使用相适宜、有特点、显创意的技术手段毫无头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开展了这么久了,除了上述的原因,为何老师们还是这么抗拒上整合课?也许下面的例子能让你管中窥豹。
八月底到九月初,我有幸学习、观摩了100节信息化优质课例,都是各地的优秀教师所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老师们的教学设计、课堂风采都值得我学习。但是在到底“何为整合课?”这个问题上,由于教学硬件的地区差异,以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具、教学软件、教师个人理解等方面的原因,教师对于“融合创新”以及信息技术整合的手段、方式上存在着偏差。
所看的100节课,其中只有1节课学生有移动终端(平板电脑),占比1%;2节课运用“外景连线”、“实时同步直播”等信息手段授课。其余的97节课,虽然老师们上的都很不错,但真的真的就是普通的课堂教学,连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的边都没有擦到。从课例简介和课堂效果来看,绝大多数老师们认为只要“制作了课件”“微课”“在录播室上课”“用了电子白板上课”等基础的不能再基础的手段,就是融合创新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首先我声明,我也是一个整合课“菜鸟”。举上述的例子,并不是为了批判谁,或者突出自己。而是在我心中的产生了很大的疑问:如果放在20年前,这样的使用课件、电子白板、动画等手段,确实可以说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了,可到了如今,依然把这样的常规性“教学工具”当做“信息技术”,那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可问题到底在哪?窃以为,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也可以看做是未来老师们上好整合课的条件。
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个手机“粘在身上”的时代,其实老师们上好信息技术整合课有着先天的优势,特别是青年教师。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研究机构也都在给老师们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培训,没有间断过。所以在大环境下,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是没有阻碍的,之所以抗拒,大部分在主观认知上。其实也很理解大多数的老师,平时的教学工作已经很繁重了,还要抽出大块的专门时间来研究和准备整合课,无疑是增加了负担。再者,确实在平时教室中的教学时,很少用到真正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手段。所以改变老师的观念很重要。
一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里我所说的培训不是指教育信息化政策、方向和重要性的培训,而是实操和具体的课例培训。其实在老师们看来,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无需再磨嘴皮子和浪费时间了,大家都清楚,他们急需的就是:给你一节课,你就告诉我“到底该怎么上?”“哪个环节整合?”“适合什么教学软件”“创新在哪里体现?”等等。所以具体的整合课例的设计培训十分重要,就教老师怎么上、哪里用、点在哪。每个学校形成各学科的优秀“整合课例库”供教师观摩学习,并着力打造一只信息化的骨干教师队伍,让一部分人先走起来、先精起来。
二是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要鼓励、帮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整合课中来,学校的重视一定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是信息化教学的主管处室领导,你自己不上,说再多在老师们看来都是逼逼赖赖叽叽歪歪,老师们的想法其实都很质朴:你喊我来参与,你自己怎么不示范?学校重视、领导示范、教研组互助、教师个人钻研,一定能重新杀出一条信息化整合之路。
二、各种信息化教学的软硬件支持
一是教学平台和软件。现在各种与移动终端相匹配的信息化教学平台都很多,可是在创新性上真的就很难说了。首先是平台的功能不足,年年总是那么几个东西,弹幕、拍摄上传、抢答、习题分析.....,毫无新意,也容易让老师们陷入“为了整合而整合”的境地,如授课的某一环节明明不需要“同屏共享”,非要凹一个用用,显示一下“我用了,我真棒”。其次是教学实用性强的软件不多,适合各学科的软件工具更是少之又少。如某个平台上,它是提供整合课的备课课件制作模式的,可是在上面做出来的课件既不能播放动画,制作的时候连最基本字体选择、图形对齐都够呛,还不如普通的PPT软件来的实惠。这些问题,凸显出来的就是开发商调研不足,没有深入过一线教师中去问问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二是由于地域差异,支持信息化教学的硬件设施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省会城市的老师平板电脑、3D眼镜,甚至是“全息投影”等装备应有尽有,而地市往下的地区还在觉得“做了课件”就是信息技术整合,这样的差距是时代性的鸿沟,就像你用歼6去对抗歼20,代差是不可消除的,太可怕了。
不止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差异也是巨大的。现在的情况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有些学校是上级重视的“品牌名校”,就恨不得一年换一次信息化教学设备,而处于发展中的或者薄弱学校,一块学生用的平板电脑能用七八年,卡的你怀疑人生,恨不得将它丢到地上再踩上两脚,这你让老师如何上整合课?
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英明的,但是在如今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路上,资源的不平衡,教学设备差距在一代甚至两代以上的问题,是发展的极大障碍。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