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问题链“首尾呼应”,单元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解决真实问题?

2023/5/11 8:46:35  阅读:159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思维智汇 ,作者任春颖

在生活中,学生在遇到许多问题时可能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表面,无法进一步将习得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无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何利用学科教学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其跳出课本去解决实际问题?本文提供了一个单元教学案例,用首尾呼应的问题链设计将学生的思维成长显性化,真正实现方法与能力的应用迁移。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聚焦思辨能力,搭建单元教学框架?

※ 如何紧扣问题解决能力,设计首尾呼应的问题链推进单元教学?

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学会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任务群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该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本文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为例,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

聚焦思辨能力,立足学情搭建单元框架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带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因此,聚焦"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在单元学习中要让学生在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人物智慧,学习他们的思维方法。

根据教材的课文安排以及每篇文章的特性,我将本单元内容按照课文进行切割,学生在学习《自相矛盾》时,重点关注“思辨”这一关键词,培育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学习《田忌赛马》一课时,将推理与创造性解决问题列为课时关键词;学习完《跳水》之后,学生将进一步突破思维定势,将课文中习得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本单元内容组织线索

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大多只停留在关注故事内容和启示的层面,不再进行深入思考,不会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无法对问题作出恰当判断,不会对人物思维过程进行合理的推想,逻辑思维水平发展受限,进而无法将思考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在生活中,一部分学生遇到许多问题时难以突破思维定势,可能采用不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也有一部分学生会习惯性地向父母、老师或其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求助,依赖心理较重。

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我选择鼓励学生尝试用课文中学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发动家长创设一些需要学生独立面对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以增强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上述分析,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我制定了如下素养目标。

▲本单元素养目标

2

紧扣问题解决,首尾呼应推进单元学习

基于单元学习内容与素养目标,我将本单元的学习进程按照内容理解-理解运用-评价创造进行进阶设计,分别对应了五个问题链。其中,问题二到问题四分别匹配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问题一和问题五既是对本单元主要概念的叩问,也是一种首尾呼应,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初与学习后思考同一个问题,感知自身思维方式的变化。

▲本单元学习进程

在本单元教学初,我会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说一说自己会怎么做,展现初始认知;之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处境,产生认知冲突,获得真实体验,建构起新的认知,产生不同的看法,并再次通过课文情境进行自我监控;最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做阅读,检验课堂效果,并让他们尝试用课文中学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以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问题一:遇到这些情况,你会怎么解决问题?

问题一隶属单元内容理解的部分,该部分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字、词,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字、词的意思,在交流与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判断。其次,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最后,能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感受人物处境,获得真实的体验,提出不同看法,增强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判断,顺着事情发展的顺序自读自悟、开展小组合作、品味重点词句,并能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该部分的教学主要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次理解与感悟的过程,因此在3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建立对本单元内容的“初印象”。在第四个思考环节,设置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四个问题,让学生完成基于“初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2.再读感知,交流学法/厘清结构

3.指导朗读/细读课文,了解过程与联系

4.思考:遇到这些情况,你会怎么解决

▲学习单1

2

问题二:“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对应本单元《自相矛盾》一课,该部分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紧扣“思辨性阅读”这一核心概念。

1.能抓住关键词句推想人物的思维过程,以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辨性阅读

2.能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在生活中批判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理解课文寓意并受到启发,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在学习本课时,需要让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课文。因此,学生在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出楚人炫耀的语气,从而体会到楚人说话做事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例如在教学“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思考不同人物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说出什么样的话,以及那样做的原因,从而推想出围观者质问读者时的逻辑思维过程。此外,在问题二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特别教学注重语气,重点抓住朗读环节。

为了达成提高学生在生活中批判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明白道理”这一环节,让学生基于内容的学习进行自主建构。

教学片段

1)师:如果你是楚人,听了大家的话,你要怎么继续推销你的矛和盾?

预设回答1:我会先在一个地方卖我的矛,然后换个地方推销我的盾。

预设回答2:我会第一天卖矛,第二天卖盾。

预设回答3:快来买我的矛和盾吧,我的矛非常锋利,能把所有人的盾刺穿,除了我的盾;我的盾非常坚固,能抵御所有人的矛,除了我的矛。

2)拓展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的这趟穿越之旅收获很多呀,回到现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发生自相矛盾的事,你们看:

新自相矛盾

今有一青年,曰:“吾欲发明万能溶液,能溶天下万物。”或曰“                   ?"其人弗能应也。夫万能溶液无物可盛,故万能溶液不可立于世也。

师呈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引导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避免发生自相矛盾的情况。

▲学习单2

3

问题三: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

该问题对应本单元《田忌赛马》一课,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突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剖析该课文中孙膑的做法并做到举一反三,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同时通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一般难以突破思维定势,从而采用不恰当的办法解决问题,知道要善于观察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整篇课文入手,抓住孙膑的动作、神态、语言,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知道田忌取胜是因为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在此基础上进入“孙膑献计”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调动学生了解人物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人物的印象。了解孙膑是用推理组合的方法突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自我监控。

教学片段

学习“孙膑献计”

1)师: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2)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在朗读时注意课件中出示的词语,通过朗读表现出人物语气和神态的变化。

3)小组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可以互相提醒,揣摩人物的语气。

4)师: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在文中找一找有关句子,用笔画出来,想一想。

5)指名多个学生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a.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善于观察,知己知彼)

b.“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善于思考)

6)师:谁连起来说一说,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知己知彼)

▲学习单3

4

问题四: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

本问题在延续问题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次强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同时通过《跳水》一课启发学生遇事要沉着、果断。

具体到该部分的教学,我重点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说出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突破思维定势处理问题的智慧,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品质,增强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段

环节四:自读自悟,了解结局

生默读部分课文: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师:“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生:是孩子面临生命危险的紧急关头。)“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生: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师: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生: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前进、转身都不行,很容易会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师:船长救孩子的办法好吗?为什么?(生: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往水里跳,因为水的浮力而不会摔伤;落水后,船上有水性很好的水手可以救助;这样做比较节省时间。)

4)师:和船长的办法相比较,我们刚刚提到的其他办法怎么样呢?(生:铺海绵垫子或棉被既费时间又不一定与孩子下落位置一致,用人接因距离太远冲击力过大也不一定安全,求助飞机需要很长的时间。)

5)师:船长这样做的结果怎样?(生: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20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6)师:“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一句中短暂的“40秒钟”和后面的"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生:40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40秒钟太长了。)

7)师:你能用几个词语形容你心目中的船长吗?(生:沉着,果断,机智……)

8)师: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生:末尾照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9)师: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10)师指导朗读:读好船长的话,在朗读中表现出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

▲学习单4

5

问题五:现在你再遇到这些情况,会怎么解决问题?

问题五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环,该环节的教学以两篇延伸阅读开篇,通过让学生自己做阅读检验课堂效果,通过阅读巩固前期习得的方法,并让他们尝试用课文中学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该部分将问题一中3个课时的“思考”环节再次拎出,旨在让学生经过深度学习后完成思维的生长,形成教学的闭环,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最终实现应用迁移,将习得的能力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

1.妈妈总是要求你多看书、多运动、少玩手机,她自己却总是玩手机、不运动。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应用《自相矛盾》中的方法)

2.马上就要开运动会了,小明是个运动健将,将带领爆发力同样很强的小强以及耐力和速度很好的小宇、小唐报名参加男子接力赛。如果想拿第一名,他该怎么做?(应用《田忌赛马》中的方法)

3.此时教室非常乱,你会怎么做?(应用《跳水》中的方法)

综上,本单元立足"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智慧,学习他们的思维方法。同时,基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在生活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本文素材来源于《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作者 | 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 任春颖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