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冯丽虹:“学科实践”视角下Fun time学习新样态的探究

2023/5/10 17:22:37  阅读:92 发布者:

个人简介

冯丽虹,高级教师,无锡市教学新秀,区政协委员,现任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师训处主任。曾获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惠山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多次在市、区级平台上竞赛获奖、公开教学、讲座交流等。撰写的三十多篇英语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另有近六十篇获奖。

本文刊载于《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23年第5

摘要:贯彻英语新课标“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学习活动观”精神,以学科实践理论指导Fun time教学,从探究主题、建构语系、多维实践三方面践行课标理念,呈现意趣深、语趣活、实趣多的学习样态,有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与提升。

关键词:学科实践  Fun time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课程理念,主张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激活已知,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教育部,2022)。

译林版《英语》教材中 Fun Time板块是通过游戏、制作、表演、调查等互动性和乐趣性的活动开展的语言实践,旨在巩固、应用单元核心词句,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然而在许多教师日常教学中,因教学理念滞后,脱离整体未进行单元主题意义探究和建构;因教材解读表面,照本宣科未实现语言进阶学习和灵活应用;因实践意识淡薄,纸上谈兵未让学生得到真实复杂实践的深刻体验和多维交互,这些使本板块的fun只停留在实践形式上的表层动和表面乐,使得核心素养难以真正落地。

学科实践是指向学科素养发展的一种学科学习方式,以复杂情境创设和多维实践活动为依托,强调通过实践获取、理解与运用知识,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建构、创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实现学生学科素养培育与实践能力提升(刘艳,2022)。

综上所述,以学科实践理论指导Fun time教学,从探究主题、建构语系、多维实践三方面践行新课标理念,呈现意趣深、语趣活、实趣多的学习样态,促进个体认知结构优化、高阶思维发展、情感体验升华和实践能力提升。下面结合课例译林版四下Unit8 How are you?具体展开说明。

一、探究主题,意趣深

学科实践是以学科为路向的全认知参与的实践学习,是基于大观念、大主题、大问题、大任务、大情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试图实现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刘艳,2022)。其中的大观念、大主题、大任务、大情境与英语课标中倡导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单元视角展开对单元内各语篇主题意义的探究,核心理念是契合的。因此,单元内的各个板块都应服从且服务于单元整体视角下主题意义的探究与推进,自然Fun time板块也不例外。

1.整合“主”理趣

Fun time主要以好玩有趣的情趣活动呈现,如Point and say, Make and act, Make and say, Guess and sayPlay and say等,一般很难直接体现单元主题意义。而且其仅作为一个学习活动,常规会把它和单元内其他板块一起进行“组合拳”教学。因此教师需要从Fun time的情趣中提取理趣,关联其他板块整合形成单元大主题意义的不同视角,确立该课时小主题及语境,以保证整个单元主题意义探究贯通性、方向准确性和理解深刻性。

本单元How are you?从属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主题概念,主题意义是caring,关心健康,远离疾病,包含认识疾病,学习疾病的词句;表达关心,掌握问候的语言及方式,理解关心的内涵;了解诊疗,获得简单治疗的生活技能;守护健康,培养健康饮食、合理作息的习惯等。Fun time呈现的Make and play制作“土电话”进行通话活动,旨在练习打电话和问候用语。据此,该板块围绕caring,呈现了两个视角:说明关心的方式(打电话)和表达关心的内容(问候)。而这两个视角与Story timeRhyme timeCheckout timeCartoon Time是一致的,这样后期板块自由组合都能保证主题意义、核心语言基调一致。通过分析单元内的每个板块内容、目标功能、主要语言及相应学习活动等,发现围绕care还可以探究不同人际关系的关心,如师生间、朋友间、医患间、家人间,而这个视角符合孩子认知水平,以此分课时探寻主题(表1)有侧重有深入,利于学生全方位体验深情厚意,感悟体味关心的魔力是因为爱,滋润人心、明理力行,实现素养提升。

2.创构“大”情境

知识学习、学科实践都是以复杂情境创设为依托的,真实、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养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而课标也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探究主题意义的情境和空间,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成为意义探究的主体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教育部,2022)。Fun time呈现一个独立的活动片段,情境创设需要站在整单元视角,遵循课时关联进阶,融合统摄其他板块,因此“大”是必然与必需的。

本单元根据主题意义,立足Yang Ling生病事件,安排了五课时教学(表1)。Fun timeRhyme timeCheckout time安排在第二课时教学,承接Story timeYang Ling生病情境,展开她一天完整的活动轨迹,呈现她与父母、与医护人员Doctor Wu,Sue、与教师Miss Li、与朋友Su Hai的多个文本阅读任务,挖掘caring关心大主题下的师生关爱、医患关爱、朋友关爱、家人关爱。本课时作为整个单元承上启下课时,既是对第一课时“师生关爱”主题的总结升级,也是挈领单元主旨,提纲后续三、四、五课时朋友关爱、家人关爱、自我关爱课时主题,实现单元主题总分架构。

基于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杨玲生病的一天的情境,较好地串联各人物关心杨玲的“情境链”,让学生沉浸其中,具身体验相关语言知识的产生、理解、迁移、运用。在每一组关系语篇学习后,都以开放性问题,如When you're ill, what do your parents do for you? There are a lot of doctors like Doctor Wu, protect our health. What will Su Hai take for Yang Ling?引领学生联系自身思考表达,适时进行关心“分”感情的点明,最后水到渠成促进语言的有效学习、情感的真实抒发和素养的全面表现。

二、建构语系,语趣活

学科知识是学科实践的基础,依托知识情境化和学习实践化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观察、理解想象和思维运用过程(刘艳,2022)。而英语的知识学习主要在于语言知识的学习。而语言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交际,因此只有通过实践性交流才能将静态的扁平化的符号转化为动态的立体化的表达,形成新认知。Fun time在实践活动中会呈现单元中需要重点操练的词句,促进学生教学做合一。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所呈现的语言较为简单、机械,和复杂的实践活动所需的表达往往不能耦合,因此需要关联教材与生活,组织建构、拓展丰富的话题语言体系,让语言运用更灵活且鲜活。

1.灵活“全”教材

从语言内容上看Fun Time 相较于Story Time属于单薄的词句训练,而这有悖于教学整体规划进阶和学生语言认知发展,因此Fun time在强化夯实重点词句后必须落脚于真实情境中完整语段、丰富语篇的输出,这样也能避免教学在整个布局上前重后轻。而丰富语言内容必须适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因此可以以全教材观进行跨板块、跨单元、跨教材语言的前后贯通、灵活组合。

本单元Fun time包含makeplay两项活动,而显然Play是实践重点,即用制作的土电话模拟打电话情境,用英语进行相互问候,关心健康。为此创编了Yang Ling与父母、与医生两个对话语篇,其中就医看病语篇基于五下Unit4 Story time,增加了病人的病情叙述I feel cold. My head is hot.和医生的诊疗医嘱Let me check.have a rest,take some pills, put on warm clothes。而与父母的对话则融入了本册Unit7中已学的建议What's the matter? drink some water,stay in bed,see the doctor,让学生像滚雪球不断积聚语言知识,形成相关话题的完整的语言体系,促进个体自由灵活地表达,也使得关爱主题更为突出。

2.鲜活“真”生活

学科实践强调将学科知识置身于特定学科情境与真实生活情境中,如此知识必然会显现现实社会文化和个体历史经验等,这样的知识才会有生命力,鲜活生动,让学生能张口而来。为此,我们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语言知识,打开广阔视野、融汇鲜活信息,激发个体内心真实体验和兴趣思想,满足学生个性灵活的表达所需。诚如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的“用生活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本课时设计以大多数孩子日常生病的一天为原型:在家发现生病,前往医院看病,回家打电话请假,朋友午间休息打电话关心,构建学习流程,而后还原生活中每个场景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常态交流、惯用语言,适时增加了rub the head, take some VC建议和医生检查、配药及服药说明Let me see. Open your mouth.three times one day after meal,one pill each time,这些是每个孩子所经历过的真实生活,经验足、易理解、便迁移,完全不用刻意造作,鲜活的生活气息自然而成,语言知识的学与用一气呵成。

三、多维实践,实趣多

学科实践是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实践,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情境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学科问题链和实践活动链是学科实践样态的核心表征,即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进阶学习活动,回归学生的主体性与学习方式的丰富性,让学习者在结构化、脉络化的主动探索和问题解决实践中建构知识关联、驱动个体认知、促进思维发展、深化情感体验并建立价值观念。而仅呈现一个平面、静态、单一活动的Fun time完全不能满足于较长时间体验、持续思考和长久理解,因此我们需要以学科知识和学生认知思维的逻辑顺序进行Fun time活动的分解、融合、调整、变式等,形成层进性活动链与多维度活动场,让学生实实在在做中学、用中悟,手脑并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1.实做“明”识理

知识是形成课程素养的载体,知识学习是素养提升的必需。而新课标也指出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而知识需经历感知理解、转化应用和迁移创新的学习认知过程。因此教学Fun time必需遵循“语言学习是内核,实践活动是形式”的原则,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融入一系列逻辑关联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关注在语境中呈现和讲解语言知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表达的意义,观察语言形式,发现和总结语言的规则和用法,最后参与特定情境下的灵活语用表达。而这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Fun time提供的活动绝不会一力承担,其需要融合其他活动,让学生沉浸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具身学与做。

课例Fun time做电话机、模仿打电话属于语言学习迁移创新环节,因此之前还要安排知识的感知理解、转化应用的实践活动。为此采用英语基本学科实践活动“阅读与理解”,设计了逻辑关联阅读活动,即通过Story time故事复习,感知用语情境,提取理解目标语言;通过Reading timeRhyme timeCheckout time语篇群文阅读Read and answer,Say and chant,Listen and fill, Read and order,Think and talk等阅读任务转换情境,练习应用目标语言,明析知识逻辑结构:打电话先自我介绍、再请求某人通话、之后问候交谈事情;最后设计语篇表演活动,展示阅读成果,说明Act vividly with props!回到Fun time制作活动,让学生借助自制道具身临其境,强化角色意识,从别人迁移到自己,内化语言而真实交流、创新表达,体现对主题的理解。

2.实用“励”品行

陶行知强调“行是知之始,以行求知”。而开展学科实践也是基于真实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需要,通过探究、动手、体验、创作等操作性与思维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达到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整体建构与生活运用,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及素养的提升,从而指导生活、改变世界,实现学以致用、学用一体。据此挖掘Fun time主题意义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性,开展社会性实践活动,将课堂中习得的知识概念、人生感悟迁移运用到真实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思考、建构、交流和表达,解决现实需要和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达成学科育人、实践育人的目标。

上文中提到课例Fun time的主题意义caring,关心自我及他人的健康,远离疾病。但联系现实生活,发现学生几乎习惯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不善于关心家人,也不关心自己的健康,遇到头痛脑热不会自我判断应对,病来张口、药来伸手。显然要让孩子真正形成对待疾病的正确态度和应对措施,树立健康生活的科学认识,爱护健康、彼此关爱的人生观,还需要安排在真实生活中历练实践。因此课后设计了两项作业:1.I'm ill.手账,让学生回忆描述自己生病的那些事,选择1-2个片段简单写写,加深孩子感受来自不同人的关心与爱护,心存善良与感恩;2.常见疾病的调查活动(表2),让学生和家人适当运用信息化手段,罗列家人的一些常见疾病、不适症状及应对措施和家中常备药品及用药说明。活动中孩子灵活运用了课堂中书本上学到的语言,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技能,同时引导孩子打开家中药箱,了解各种常用药品、查看用药说明,这样真正遇到疾病,相信孩子能机智处理,提供有效措施,及时施予援手、表达关心,这样形成的良好生活态度与遇病的应变能力应该是知识学习的最大价值体现!

以学科实践理论指导Fun time教学,能有效深化单元主题意义探究,鲜活话题语言体系建构,拓展课堂实践活动维度,有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艳. 学科实践:作为一种学科学习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1:57-63.

[3]译林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T].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