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沈国锋,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英语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对象,南通市名师第一梯队成员。曾获得全国十佳小学外语教师、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市政府园丁奖、市学科带头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全国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先后执教公开课或作专题讲座300余次,30多篇论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1部。目前正致力于“儿童全英语学习”教学主张的研究。
本文刊载于《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23年第5期
【摘 要】英文绘本与英语教材融合教学符合目前小学英语教学的需求,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单元主题意义,丰富和拓展语言,还能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发展阅读素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具体课例,从研读教学内容、挖掘融合要素、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融合活动等方面,阐述了绘本与教材融合教学的实践策略。最后,本文提出教师要把握好绘本与教材的内在“关联点”、意义“探究点”和融合“平衡点”,旨在提高融合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与教材;融合教学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22年版)》(教育部,2022;以下简称《课标》)对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发展和课外阅读量提出了基本要求与实施建议。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教材文本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为学生开发和补充适合不同阶段认知发展需求和语言发展水平、题材和体裁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课标》指出,“在开发素材性英语课程资源时,要注意选用具有正确育人导向的,真实、完整、多样的英语材料,如与教材单元主题情境相匹配的英文绘本、短剧、时文等学习材料” (教育部,2022)。绘本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图文并茂,能促进学生语言、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绘本可以弥补教材内容不够生动、语言不够真实、语言输入量偏少、语用材料缺乏等问题。可见,绘本与教材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可利用二者之间的互补关系进行融合教学,进一步帮助学生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用渠道。在融合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能体验和运用真实、鲜活的语言,发展语言能力,也能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同时能有效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形成阅读素养。
本文笔者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8 How are you?的语篇文本与《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江苏版)》四年级下册英文绘本“No School Today”及多模态视听语篇“Germs are not for sharing!”进行深度融合的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对绘本与教材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二、英文绘本与英语教材融合的教学实践
1. 深入研读教学内容,多维挖掘融合要素
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对教师有效设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创设合理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王艳荣,2021)。绘本与教材融合教学前,教师对教材语篇和绘本文本的主题、内容、组织形式等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梳理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多维挖掘融合要素,为教学设计做好准备。
(1)文本主题和内容分析:教材语篇以打电话询问健康为主题,呈现了Yang Ling生病在家并两次与Miss Li通电话的情景。文本左半部分是Yang Ling上午打电话给Miss Li的一组对话,她告知老师自己生病了并请假在家休息;右半部分是Miss Li下午打电话给Yang Ling询问病情的对话。英文绘本“No School Today”讲述了小男孩Tom第一天生病不能上学,因错过学校舞狮表演而感到失落;第二天,他病情好转回校后发现舞狮人员也因生病缺席了昨天的活动。多模态视听语篇“Germs are not for sharing!”以视频的方式,用孩子的视角解读了什么是细菌以及避免病毒和细菌被“分享”的日常防护措施。
(2)文本组织形式分析:教材语篇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问候介绍—说明原因—礼貌道别”电话请假和询问病情的三步骤,具体涉及疾病类主题词汇以及电话用语和关心他人健康状况的句型,凸显了关心他人健康的主题意义。英文绘本“No School Today”以故事叙述和人物对话相结合的形式,按照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顺序展开,具体包括疾病症状、暖心关爱、电话请假等相关主题词句。视听语篇“Germs are not for sharing!”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由细菌特点和防护措施两部分组成,凸显了树立讲卫生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主题,该语篇可用于拓展疫情期间不带病上学和居家学习是对他人关心的主题意义。
(3)融合要素分析:①教材、绘本、视听语篇的主题情境相关联,均涉及生病这一主题情境;②三者的主题意义相关联,都体现要关心他人健康的育人价值,绘本与视听语篇为提炼关心他人的主题意义提供了文本支持;③教材与绘本的功能语言相关联,绘本中出现的疾病类词汇、电话用语、关心他人的话语等功能语言是教材文本语言的复现与补充,为课中模拟打电话关心他人的表达提供了拓展的空间。
(4)融合策略分析:①课前,学生可以自主阅读绘本“No School Today”,在问题的引导下了解绘本大意,初步感知绘本中关于疾病和电话用语的英文表达,为教材语篇正式的语言知识学习做好铺垫。②课中,将绘本与教材中的电话用语、疾病词汇、关爱话语等功能语言进行统整融合,为读后环节模拟给Yang Ling或Tom打电话的综合语言输出活动奠定基础。③基于对教材、绘本和视听语篇三者事实性信息的分析,提炼关爱他人的主题意义。④课后,一方面拓展绘本情境,融合教材和绘本的功能语言,设计Tom向老师请假和老师询问病情的电话通话;另一方面,进一步了解视听语篇中关于阻止细菌传播的防护措施等信息,并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2. 科学借鉴SMART原则,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管理大师彼得·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目标制定的SMART原则。SMART是由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组成(S=Specific、M=Measurable、A= Attainable、R= Relevant、T= Time-based),即目标制定应该体现具体的、可检测的、可实现的、相关联的和有时限的等五个特点。该原则同样可以迁移到制定教学目标中。教师借鉴SMART原则制定了如下融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时融合教学,学生能够:
(1)在听、看、读的活动中,获取、梳理教材文本中关于Yang Ling的病情和Miss Li关心Yang Ling的事实性信息以及绘本中Tom父母关心Tom的相关信息;(学习理解)
(2)在听、读活动中,获取、梳理教材和绘本中的日常电话用语;(学习理解)
(3)基于结构化的知识,对父母、老师在分别面对两个孩子生病时关切的话语、行为以及两个孩子生病后居家休息等现象进行描述和阐释,分析、提炼出关爱他人的深层涵义;(应用实践)
(4)借助“问候介绍—说明原因—礼貌道别”这一结构,和Yang Ling或Tom进行模拟通话表演,询问和关心他们的健康状况。(迁移创新)
从上述目标不难发现,教师能基于对教材文本和英文绘本全面、深入的研读,借鉴SMART原则设计体现主题意义探究、层级间逻辑关联,可操作、可检测、可评价的教学目标。目标(1)和(2)是针对教材文本和英文绘本的学习,属于学习理解层次的目标;目标(3)基于对教材文本、英文绘本和视听语篇三者事实性信息的分析,挖掘和探究主题意义,属于应用实践层次;目标(4)和家庭作业是基于对教材、绘本、视听语篇中相关语言的进一步运用,是迁移创新层次的目标。同时,本课教学目标也充分体现了绘本与教材融合教学的特点。通过融合教学,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语篇主题意义的理解,促进其对文本语言知识和相关学习策略的运用,符合绘本与教材融合教学的实际需求和初衷。
3.整体设计教学活动,有效实现深度融合
(1)回顾绘本信息,激活主题图式
上课伊始,教师先呈现绘本“No School Today”文本封面,引导学生基于课前阅读,交流绘本主人公Tom想去学校但不能去上学的原因。该活动既引出了本课的学习主题,也让学生在文本语境中初步感知a cold、a headache、a cough和a fever等疾病类单词,为后续教材文本与Yang Ling病情相关词汇a cold和a fever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随后,教师抛出问题“If you’re ill, will you go to school? Why?”,鼓励学生基于绘本主题,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进行初步的交流,进一步激活本课的主题图式。
(2)实施融合教学,探究主题意义
①梳理信息,提炼主题意义
学生先观察教材左半面文本的插图,通过“看”的方式获取Yang Ling生病并与Miss信Li通话的相关信息。学生再通过观看课文动画并回答问题“Can Yang Ling go to school today? Why?”,获取Yang Ling的病情信息,深入学习词汇a cold和a fever,并借助教师提供的对比
,了解a cold和cold的区别以及a fever的意义。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听”的方式关注师生电话用语,学习打电话时问候介绍的习惯用语。教师呈现了三年级教材中卡通人物面对面介绍自己时的对话(见图1),让学生将其与电话时介绍自己的句型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电话用语的特殊表达。教师还请学生迅速翻阅绘本,寻找妈妈帮助Tom向老师电话请假的语言,并与教材上的电话用语进行对比(见图2),教师相机为教材补充了绘本中的电话用语“May I talk to…?”,实现了绘本与教材在电话用语方面的有效融合。
高质量的问题设计是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关键。获取、梳理左半面Yang Ling上午向Miss Li电话请假的相关信息后,教师设计了“Does Miss Li care about her?”和“How does Miss Li care about her?”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紧扣care一词,聚焦文本细节,学习Miss Li对Yang Ling关切的话语,并分析这些话语背后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提炼出“Care is some warm words.”的主题意义。可见,教师能基于文本的事实性信息设计深层问题,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而为主题意义的探究服务。该环节师生对话大致如下:
T: Yang Ling has a cold and a fever. Does Miss Li care about her? How does Miss Li care about her? Can you find any sentences?
S1: Miss Li says, “What’s the matter?”
T: Yes. At first, Miss Li asks “What’s the matter?” to care about Yang Ling.
S2: She says, “I’m sorry to hear that. Take care.”
T: What does “that” mean here?
S3: “That” means Yang Ling has a cold and a fever.
T: That’s right. We can say “I’m sorry to hear that.” when we here bad news. Yang Ling feels warm because of these warm words. So sometimes care is…
Ss: Care is some warm words.
而后,教师让学生快速翻阅绘本,试着用绘本中父母关心Tom的句子来关心Yang Ling。教师还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给Yang Ling一些温馨的建议。学生结合绘本中的词汇、句型以及自身语言储备来巩固学习理解活动中的语言知识,既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并逐步将其内化并转化为能力,也提高了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实现了绘本与教材在语言和意义方面的充分融合。
学生不仅要理解文中包含的具体信息,还应理解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站在整篇文章的角度,结合语篇特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从而有效表达主题意义的(张琳琳,2019)。最后,教师让学生整体观察和分析对话,提炼出关于Yang Ling电话请假的结构化知识,即“问候介绍—说明原因—礼貌道别”的电话交流语言结构,帮助学生梳理了对话的表达逻辑,形成了表达策略,为下一步自主建构与阅读右半面对话做了铺垫。
②自主建构,深化主题意义
在获取和梳理左半面Yang Ling上午向Miss Li电话请假的信息并形成结构化知识后,教师向学生呈现右半面Miss Li下午打电话询问Yang Ling身体状况的课文插图,让学生借助电话交流结构,同桌间猜测Miss Li打电话询问Yang Ling病情的对话并进行表演。部分小组学生展示后,教师抛出问题“Can Yang Ling go to school tomorrow?”,引导学生阅读右半面对话,寻找答案并核对猜测。
最后,学生在理解Miss Li回电询问病情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Why does Miss Li make a telephone call to Yang Ling?”,对Miss Li的回电行为进行意义探究,进一步体会隐藏在文本深处的内涵与价值,自主提炼主题意义“Care is a telephone call”, 深化了对care主题内涵的理解。
③视听欣赏,延伸主题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对教材与绘本文本信息和主题意义的理解,思考问题:Why don’t Yang Ling and Tom go to school when they’re ill? 学生的回答基本停留在“They need to have a rest.” “They want to stay at home.”等层面。教师继而播放多模态视听语篇“Germs are not for sharing!”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感知细菌的特点和相关防护措施,结合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现状,进一步拓展延伸care的主题意义“Sometimes care is staying at home.”和“Germs are not for sharing, but care is for sharing.”
(3)链接真实生活,升华主题内涵
①聚焦文本情境,在角色扮演中综合运用语言
将教材语篇知识和绘本知识进行重组整合,能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升,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呈现教材语篇和英文绘本中的两个主人公Yang Ling和Tom,布置学生同桌间进行角色扮演,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打电话关心病情。在小组活动前,教师带领学生整体回顾打电话的语言结构,而后学生整合教材、绘本以及视听语篇中所学的电话用语、疾病词汇、关心话语等目标语言进行交流,在理解、实践和迁移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学生对本课语言知识的学习,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②关联生活实际,在总结拓展中迁移创新主题
“绘本与教材语篇的融合教学,需要整合绘本与教材的主题情境,并将主题情境迁移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中,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对主题意义的探究,真实表达自己对主题的所感、所想”(郄利芹、王静,2022),在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同时迁移和升华主题。
教师呈现读前活动学生思考过的问题“If you’re ill, will you go to school? Why?”,引导学生基于对教材、绘本以及多模态视频语篇的学习,再次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进行较为深入和辩证的思考。有学生认为如果病情不是很严重,可以坚持去上学,如果病情严重,需要待在家里休息,课后请老师和同学帮助补习功课。也有学生认为生病可以待在家里恢复,一方面为了后面更好地投入学习,另一方面待在家里能避免病情传播,这是对同学和老师的关爱。该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实现了语言的真实表达、情感的适时渗透和主题的迁移创新。
最后,教师紧扣关键词care,带领学生整体总结梳理本课的主题意义。同时,教师还将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从文本向现实生活推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关心还在哪些方面体现,鼓励学生主动关心家人、同学、老师等,进一步将情感教育渗透进日常生活,落实于实际行动。该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思维,丰富了本课的主题内容和文本内涵。该环节师生对话大致如下:
T: Care is everywhere. Sometimes care is some warm words. Sometimes care is a telephone call. Care is staying at home. What’s your idea?
S1: Care is a glass of warm water when someone is thirsty.
S2: Care is a sweater in winter.
S3: Care is Grandma’s chicken soup.
S4: Care is an umbrella on a rainy day.
…
T: Care can be a little thing, but it really makes us quite warm. Try your best to care about people you love! Remember, germs are not for sharing,but care is for sharing.
三、英文绘本与英语教材融合的实践思考
1. 明确内在“关联点”,实现绘本与教材的多维融合
绘本与教材整合课程设计应遵循三个原则,即话题契合原则、语言匹配原则、认知情感对应原则(侯云洁,2018a)。在选择绘本时,教师要考量其话题情境、功能语言、认知情感和语言难度等方面与教材的关联度。在开展融合教学前,教师要对教材文本和英文绘本进行横向梳理和纵向关联,可以在主题语境、语篇内容、语言知识、文化元素、阅读策略、文本组织形式、育人功能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点,进而将绘本作为学生课内学习的补充与延伸。同时,教师还要对绘本内容进行删减、重组和整合,保持主题一致、功能语言相关,以配合并适应课内的教材文本教学。在实施融合教学时,要根据教材语篇的教学实际需要,在主题提升、意义理解、知识拓展、语言操练等环节适时融入绘本,进而实现绘本与教材的多维融合。
2. 梳理意义“探究点”,凸显绘本与教材的育人价值
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绘本与教材所承载的主题意义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绘本与教材融合教学应该将探究主题意义确定为教学的重心,并以此整合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等方面融合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精心研读教材文本和英文绘本,梳理和挖掘二者的意义“探究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文本传递的主题意义。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主题意义在融合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带领学生紧扣主题,在获取和梳理文本信息的基础上构建主题意义,进而实现对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深层探究,体现绘本与教材融合教学的育人价值。
3. 把握融合“平衡点”,明晰绘本与教材的各自功能
正确认识教材和绘本的各自功能和价值,是有效实施融合教学的重要前提。英语教材是语言学习的文本,是基于课标,具有不同主题和语言知识结构的规范文本(侯云洁,2018b)。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英语学习的核心内容。绘本作为补充语料,是英语教材的有益补充和有效拓展学习资源。因此,在实施绘本与教材融合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学习和绘本补充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要遵循“教材为本,作为精读材料来细读;绘本为辅,作为泛读材料来补充”的原则,在学生充分学习和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借助绘本进行巩固、拓展和延伸,深化对主题的理解,通过二者各自的育人功能的融合,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四、小结
英文绘本与小学英语教材融合教学是提升学生英语阅读素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达成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基于对教材文本的深入解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绘本资源,充分发挥英文绘本的辅助作用,将绘本与教材文本进行有机融合,互相渗透,让学生在融合教学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知识,探究主题意义,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文化意识,进而发挥教材和绘本的双重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锋、齐迅(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译林出版社,2022年
2. 侯云洁 “构建绘本与小学英语教材整合的课程体系”,《英语教师》 2018年第6期
3. 侯云洁 “小学英语教材与绘本整合的案例讨论”,《英语教师》2018年第5期
4.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
5. 王蔷(主编)《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江苏版四年级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年
6. 王艳荣 “主题意义探究下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年第9期
7. 郄利芹、王静 “基于单元主题的小学英语绘本与教材语篇融合的教学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22年第4期
8. 张琳琳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年第8期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青年专项立项课题“‘儿童全英语学习’品质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C-c/2020/02/3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