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听课笔记:五下第17课《跳水》

2023/5/10 17:13:01  阅读:668 发布者:

五下第17课《跳水》

执教:朱煜  记录:嘉婷

单元目标: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了什么?

2.听了他的讲述,发现故事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猴子、孩子)

二、主要人物:猴子、孩子

1.朗读课文1-4自然段。

2.借助问题串梳理信息:

一开始,猴子在干什么?(模仿人的动作)

孩子在干什么?(笑得很开心)

接着,猴子干了什么?(摘下孩子帽子)

摘下帽子后,孩子的反应?(哭笑不得)

猴子又干了什么?(撕咬帽子)

这时,孩子怎么样?(气得脸红了)

猴子接下来做了什么?(把帽子挂在高处,龇牙咧嘴)

孩子怎么样?(气极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

通过这几次交锋,了解作者怎么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写得很具体。

通过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生:从下往上写,高度在变高。

生:猴子越来越过分,孩子的反应越来越激烈。

师追问:到了“气得脸红”这个阶段,孩子失去了理智,怎么看出来的?

生:因为一般人不会因为一顶帽子而爬到这么危险的地方。

生:因为一开始水手们在笑猴子,后面开始笑孩子了。

生:我发现这个孩子性子很急。

师评:读小说要读人物的特点,不同角度的特点。

三、次要人物:水手们、船长

1.梳理信息:

当猴子在模仿人的动作时,水手们在干什么?(哈哈大笑)

当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孩子哭笑不得时,水手们在干什么?(又大笑起来)

当猴子撕咬帽子,孩子气得脸红时,水手们怎么样?(笑得更欢)

当孩子摇摇晃晃走上横木时,水手们怎么样?(全都吓呆了)

2.观察板书,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孩子最后气极了是有原因的,因为当他气得脸红时,水手们笑得更欢了。

师评:孩子走到这一步,不仅因为猴子,还因为水手们的反应。

生:水手们关注的对象在变化,一开始只关注猴子,后来关注孩子和猴子,最后只关注孩子了。

师评:水手们的情绪逐步高涨,到了危险关头,直线下降。(板书折线)

3.还有没有漏掉的人物?(船长)

4.这根折线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向上,因为船长救下了孩子)

5.观察板书:

第一根直线:线索

第二根折线:情绪

6.补充板书:

孩子最后怎么样?(跳水)

猴子最后怎么样?(猜测:在桅杆上、下了桅杆……)

四、复述故事

1.看着板书,试着详细地讲述这个故事。

1:有一只猴子在甲板上模仿人的动作,孩子和水手们看得哈哈大笑。这时,猴子摘下了孩子的帽子,孩子哭笑不得,水手们大笑起来。猴子开始撕咬帽子,孩子先是吓唬它,朝它大喊大叫,气得脸都红了,水手们笑得更欢了。猴子把帽子挂到了最高处,孩子气极了,失去了理智,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水手们都吓呆了。这时,船长走出来,举着一支枪,逼着孩子向海里跳,孩子跳下了海。

师评:船长当时是如何思考的?有没有别的选择?把他想到这个方法的过程加进去。

2:……这时船长出来了,看到儿子站在桅杆顶端,非常着急,心想:如果他一失足跳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只能让他跳到海里,还能获救。于是,他立刻举起枪瞄准儿子,逼他赶紧跳进海里……

五、小结

1.思考:为什么船长在跳到甲板上和跳到海里,选择了后者?

生:因为海上风平浪静,比较安全;而甲板很坚硬,摔下来会死的。

2.小结:当遇到紧急情况时,要思考如何去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

听后感:

这节课中,板书奥妙,作用强大。老师带着学生一点一点描摹出故事主干,最后变得枝繁叶茂。

一条直线自下而上,勾勒出故事线索。

这篇课文是小说,朱老师以读小说要读人物为方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几个人物,由主到次,一层一层提取信息,梳理出故事发展的过程。自下而上的板书,是孩子与猴子自下而上攀爬的过程,是故事情节不断激化升级的过程。

再结合水手们的表现,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人物的思维过程。比如,从横向上看:孩子最后气极了,不仅是因为猴子,还是因为水手们。再如,从纵向上看:水手们关注的重点在发生转移,等等。这些细微之处的精妙解读,都源于板书的刺激。

一条折线弯曲变化,呈现出情绪起伏。

在三组人物的对比解读过后,得出了:水手们的情绪随着事件发展而起伏的这条折线,将故事在波折中推向了高潮。

最后,根据板书复述故事,学生有支架可依。在老师的引导下,加上一些连接词,以及船长的思维过程,将故事讲述得清晰流畅、合理丰富。

再看课后习题,朱老师没有简单地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划分板块,也没有单一地拎出水手这一条线,而是将三组人物在同一时间点上的各自表现梳理出来,通过信息的叠加呈现,在一次一次的观察对比中,不断刺激学生思考与发现,这不仅是内容的可视化,更是思维的可视化。

基于整节课上多角度的交流与讨论,最后一道习题:理解船长想办法的思维过程,也就变得简单,呼之欲出了。

转自:“丁丁de笔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