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之多元,“研”之有效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音乐教学评一体化课例研讨活动
2023/5/10 14:51:04 阅读:128 发布者:
“乐”之多元
“研”之有效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音乐教学评一体化课例研讨活动
阳春四月,风和阳暖,正是学习好时节。为有效促进新课程改革教学评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区初中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4月20日下午,增城区初中音乐教研活动在菊泉中学综合楼会议室隆重举行,活动由广大附中增城实验中学的陈铸欢老师主持,增城区教师发展中心初中音乐教研员曾玲蓉老师、我区初中音乐中心组成员和各初中音乐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教研活动。
课例展示一
菊泉中学的林潮辉老师执教课例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狂欢之歌》。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课程一开始,热情活力的潮辉老师用一条动感十足的节奏引入,带领学生进行节奏及身体律动,为学唱歌曲、体验动感十足的桑巴舞曲节奏做好铺垫。紧接着,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同学们参与其中,逐步加入各种小型打击乐器,学生们临时组成一个打击乐伴奏小组,动感的节奏也感染了更多同学不由自主地随音乐而舞动起来。之后,老师引导学生们逐步解决歌曲的难点、引导学生学唱歌曲。最后,将前面两个环节融合连贯起来,以乐器伴奏小组为媒,优秀的学生舞者为带动,引导学生在活力动感的肢体舞动中感受桑巴节奏带来的快乐,用极强的音乐感染力提升了活力课堂的丰富度和趣味性。
课例展示二
合生育才学校张林娟老师执教的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老渔翁》。温婉大方的林娟老师从课堂问好的环节就非常注重课堂常规的养成。张老师运用柯尔文手势辅助演唱羽调式音阶。林娟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用捻指、拍腿等声势律动的方式感受歌曲节奏,用优美的歌声带领孩子们感受音乐的情绪,使学生逐渐加深对羽调式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视频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郑板桥和道情调,加深了学生对这首作品的文化理解。整节课,林娟老师紧紧围绕歌曲的主题,让学生在聆听与模仿中探索、在感受与思辨中体验、感悟一字多音、前倚音等音乐小知识的不同效果,通过师生接龙演唱的配合,掌握音乐知识点的同时,也学会了用歌声表现民族音乐之韵味美。
专题发言
广州增城外国语实验中学的李锡滔老师作了题为《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探究》的专题发言。锡滔老师从解读教育政策入手,就2022年4月正式颁布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标准》实施的这一年来,以《音乐课程标准》为导向,新课程评价体系的制定和如何在教学课堂上更好地落地与实施等都给我们的音乐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一线的教师该如何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转变?李老师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一是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情况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怎样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三是在新课标指引下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锡滔老师的发言也让在场的老师们有了反观自己课堂的视角,结合个人的专业优势与特长,在各自的音乐田地里深耕、探索,开拓新的认识和方向,让音乐课堂更有深度、更丰富有趣一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水平而继续努力。
课例点评
自评环节一
林潮辉老师分享了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结合核心素养的理念指引来构思框架,以音乐审美为基础,以兴趣为驱动力,课堂上充分做到了 “以生为本”,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受到音乐的熏陶与文化差异的理解。例如:课前的律动、节奏是为后面的伴奏服务,身体的简单摇摆是为后面的舞蹈学习服务。视唱歌曲过程中左手的沙锤与非洲鼓的使用,一来是为了符合桑巴舞曲的风格需要,二来是为后面的合作伴奏埋下伏笔。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都是为了学生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艺术素养,整节课师生配合在设想之中非常融洽,教学效果能顺利达成目标。林老师在反思环节深有感悟:态度决定成败,细节决定高度!高质量的课堂,更应该注重教学的细节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张林娟老师回顾了自己的这节课,她认为不论是否异地授课,都需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在音乐课堂中积极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引导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并能及时给予学生具体的点评。恰到好处的语言鼓励下,同学们能够勇于表达自己,在课堂中大方自信地展示自我。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带领同学们从感性听赏逐步深入到理性的鉴赏和学习中。在歌曲学唱过程中,采取“师生配合、共同完成”的方式进行,师生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同学们都能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乐于学习,使这节音乐课达到了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林娟老师认为异地授课学习了很多,也习得了许多,收获满满,在今后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将继续深究细研、精雕细琢自己的课堂,真正做到每节课都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
课例点评二
活动进入评课议课环节,港侨中学的王晓欣老师、荔城第三中学张丽君老师和增城区暨南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刘梦霖老师分别发言,对两节课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的点评:两位老师“一动一静”截然不同的风格让我们看到了两种不一样的课堂:一种热情活力,一种温暖大方,而两位老师的风格也是我们所有音乐老师的一个缩影。林老师的课堂非常有感染力,学生都紧紧跟随老师的步伐与节奏,在高度参与的音乐教学活动中积极体验和探索桑巴节奏的特点。而张老师的课堂温婉和煦、如沐春风。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设计得流畅自然,听中学、听中品、听中悟,整堂课林娟老师都驾驭自然如行云流水,学生陶醉其中如沐春风。
课例点评三
初中音乐教研员曾玲蓉老师分别对两节公开课作出细致的点评。曾老师提出:所有的教学方式都应当服务于课堂,再华丽的教学设计最终还是要回归常态的课堂。所有的环节都应落实在我们的教学里。她希望老师们能在“常态化的公开课”和“公开化的常态课”上作反思,在常规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强化课堂常规,打造规范课堂;
二是以学生为主体,秉持“以生为本”的重要教学原则;
三是紧紧围绕以音乐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每个活动环节的设计,都需要凸显音乐课程的特点。同时,也对老师们提出了几点希望:
一、练本领、强内功:教师要有足够丰厚的音乐素养,才能给学生做好的示范与引领;
二、重常规、抓细节:注重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刚进入教师队伍的年轻老师,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对课堂教学常规的要求与落实。牢牢把住音乐课堂的根——音乐要素与音乐习惯的养成,唯有坚持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才能推进音乐课堂高质量发展的可能性与可持续性。
两节精彩的课带来了中西方音乐的碰撞,不论是异国的桑巴亦或我们本国的民族民间音乐,都在多元的世界音乐文化中各放异彩。这次的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又多了一次观摩学习、教学相长、博采众长的学习机会。心中有课标,教学有方向。相信我区的初中音乐教师们,共研新课标,赋能新课堂,思考中前行,创新中成长!
转自:“增城区音乐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