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军 东华理工大学
近日,包头昆区教研中心三天“备课专业化”实操训练营顺利结束。三天时间,通识讲座—教学设计分步实操—行动方案实操,我和教研员们就如何基于“备课专业化”推动教学改革进行了详细交流。这次实训活动预设了三个目标:
1.通过两天实操课程,能写出一篇符合专业标准的教学设计,基本学会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关键技能与要领,提升核心业务能力;
2.通过一天的实操演练与讨论,能制定出一份实际应用的本区域本学科“备课专业化”实施方案,能指导本区域学科骨干开展主题教研;
3.通过本次实训营班,为基于“备课专业化”的学教评一致性教学改革奠定核心业务基础,能指导区域中小学开展相应的学科教学改革。
以企业管理中某种“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成果)观点看,完成六七成就是正常的;完成八九成,说明目标还不具备挑战性。回头看,这些目标对于很多县区教研部门,都是具有较大挑战性和较大难度的。由于昆区教研室前期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且到华东师范大学接受过两次相关培训,实操起来与没有研究基础的人相比要好很多。现在看,三个目标的达成情况还是很不错的。
培训归来,几点粗浅感悟,供诸位批评、参考。
01
首先,备课专业化是教研部门这颗“心脏”的营养基、强心针。
昆区教研中心负责同志不止一次提到,教研中心被局领导誉为区域教育教学的心脏,备受重视。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营养的输送者,教研部门则是学校教学教研的供给侧、推动者、指导者。学校教研要想搞得好,离不开教研部门的指导。一个区域的教研搞得好,学校的教学质量必然水涨船高;区域教研搞不好,学校的教学质量就只能自力更生了。
要给学校营养,教研部门自身需要有营养基;要给学校输血,自身要先能造血。教研员若无专业化,势必影响指导、服务能力,容易产生无力感。教研供给侧改革,重在业务能力的改革提升。这就需要思考业务、人员、路径,即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
其中,核心业务的专业化,是重中之重。很多地方的教研改革虽然在政策、手段、形式上有改进,但核心业务没有实质性优化,备课、上课、评课“涛声依旧”,意义不大。区县教研中心的核心业务是如何开展高质量、专业化的区域教研,“备课专业化”则是它的“根”。区域和学校的备课、上课、评课这些最基本最核心的校本教研专业了,区域教学质量提升、教师队伍成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们愈发深切地认识到,“备课专业化”本质上是一场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仅仅关于备课的改革,只是从备课切入而已;而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阵地虽然是学校,其策源地、发动机则是教研部门。要想真正推动学校层面“备课专业化”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最好有教研部门的有力介入,从行政、业务的双重维度给予支持。一所单体学校搞改革,缺少必要的业务指导、行政推动、激励评价、交流平台,很难深入持久。这时候,教研部门作为心脏的地位、价值愈发凸显。备课专业化实训营的目的,就是要巩固它的心脏地位,提高心脏的造血和输氧能力。
02
其次,“备课专业化”助推教研核心业务迭代更新。
教研中心的心脏地位,不是体现在管理、行政而是其业务,教研中心核心业务能力的提升是“强心”之根本。很多区县教研中心大多由教研、培训、电教、科研部门合并而成,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和行政权力,担负一定的管理职能。但是,“教研”是教研中心的本色、底色,甚至是看家本领,是最体现业务水准的地方,也是其他师训、科研和电教的基础。没有了教研业务的专业性,其他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有些地方的区县教研中心之所以难以发挥心脏价值、驱动学校教学教研改进,说到底,还是教研业务弱:心脏不好,身体块头再大,也是会心慌气短。教研员到学校里受校长和老师欢迎的根本,还是他们打铁自身硬,对学科教学、教研有引领和指导。当然,学校有获得感、营养感,根本上还是源自教研员有东西、教研活动有营养。
这就迫切需要教研员队伍的专业化,尤其是最根本的教研业务的专业化。教研员去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断不可撇开学校、教师的备课、上课、评课这些最日常化的场景与事件。换句话说,教研员自身的备课、上课、评课要首先专业化。这里面,上课、评课的专业化之“根”是“备课专业化”,这个逻辑很简单,不再赘述。不少区县教研员的备课还是很传统的理念和做法,这就不大可能有专业的上课和评课,根不深则难叶茂。这时候,指导别人就不现实了。
教研员要先实现从经验到专业的超越,然后再去引领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次备课专业化实训营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促进教研员备课这一核心业务的迭代升级。没有这一点,作为“老师的老师”,教研员就很难去指导学校和普通教师。
03
最后,路径、落点是引领教研员走专业道路。
事情需要人去做,教研工作需要教研员队伍去落实。心脏地位有赖于核心业务专业化,而核心教研业务需要教研员去实施。这时候,教研员队伍的专业化就是必然的路径和落点。关于这一点,道理非常简单,说道理还不如引用昆区教研员的一些感悟更有说服力。
“让教研员先长本事”
这是昆区教研中心班俊英主任反复和我提到的一句话。教研员的多重角色中,指导者是最核心的。教研员若不能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与教研,权威性、专业性会受到质疑,评价、管理、服务的职能与角色也很难真正到位。所以,教研员要先自己长本事,然后才能带领教师一起长本事。
这里的“本事”侧重于其研究能力,突出专业性。教研员一般都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上课、考试都是没问题的,教研的研究则未必人人都是专家。很多教研员忙于事务,无暇充电学习,也是现实。这就需要给教研员创造学习进修机会,让他多学习比多干一点事务更有价值。教研员的专业道路是一个大话题,不管怎么走,先上路才是最基本的。这次实训营,我希望教研员先转变角色“做回老师”,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学习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关键技术与要领,把可能遇到的重难疑点自己先解决了,回去才能领着别人干。有的地方教研员只是旁观者,自己对相关具体技术和操作并不熟悉,这是很大问题。
“我有了教研员的方向感”
这是昆区初中数学教研员吴岩宝老师在最后送我去机场路上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也倍感欣慰。无论是接送我的路上,还是闲暇聊天,吴老师和我聊得最多的就是教研、备课这些话题。作为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成熟教师,吴老师做教研员时间并不长。三天实操培训下来,从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到如何推动区域学科教研,我们的交流分享对全体教研员是一个全流程的理念更新、技术赋能、实战体验。方向感,是一个教研员发力的方向,“我往哪里去”比怎么走更重要。我想,吴老师随口而出的感触是真实的,其他教研员也会有类似感受。如果可以说得具体一点,这个方向感或许就是:基于备课专业化项目的实施,沿着“备课-上课-考试-评课”这一传统教学流程的专业化路径,逐步带领老师一步步从经验走向专业。
“我可以带领老师做这个研究了”
这是不止一位教研员不同场合交流的感悟。当然,这也是实训营的目标之一,在培训过程中我也不止一次的暗示和启发教研员:“将来你是要带老师做这个的”。可能一开始有的教研员会有些疑虑、担心甚至不理解,这都是正常的。实训营就要首先解决学员的思想认识问题,只有思想认识提升了,技术才会赋能,脚步才会轻盈。背着包袱上路,会很累。最关键的,还是让教研员真正自己先学会,道术兼具,建立专业自信、树立专业壁垒、找到专业方向。现场来看,这些教研员老师很努力,三天高强度学习(早中晚都有课,大家戏称就是高三学生)下来 ,对于一些关键技术还是掌握得很不错。例如课标分解这一难点,许多老师和教研员非常头疼。我们现场用了大半天时间,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许多学员的课标分解作品可以作为例子给老师模仿,他们也基本学会了如何指导老师去做。这是很不容易的。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