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四年级下册中最重要的一个金字塔单元,也就是所谓的习作单元,现在已经进行到了第五单元。在第五单元中,它的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了解课文,并且要学会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核心内容:按顺序来写景物,是本次我们学习的重点,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吧
目标
TARGET
1、认定事实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已经是我们认定的一个事实了,当我们大量的老师很满足于探索出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旅行的顺序写,比如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等,学生也认为自己达到目标学会之时,请注意如果我们的学生只得到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它是按照一定顺序写的,而且这个顺序是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等,那就是还没有达到目标,因为这只认定了一个事实。
2、探索方法
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经过分解发现它既要认定作者的写作事实是按照什么顺序,更重要的是要探索方法,这就是这个单元我们务必在教学前要理解的重要目标。
一、认定事实
1、自由阅读,完成课后习题,理清文中顺序:
让学生自由阅读全文,接着完成课后习题,在寻找课后习题答案的过程中理清文章顺序。
2、总结得出:
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作
3、印证以上结论:
印证一、标题
从标题就可以提取出来信息:这是一篇游记,是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来记录的游览过程。
印证二、第一自然段
阅读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作者根据事实来写的,体现了时间、人物、地点等,都有清楚的记载,让孩子知道游记如何书写。
印证三、旅行提醒
提醒小朋友旅行的时候为了写游记需要注意:每个地点都进行记录,作者是进行一边游览一边记录,方便后期写作回顾。
二、探索写作方法
1、确定主景区:第六自然段描写的内洞,齐读第六自然段
2、分析这一自然段是怎么写成的,适时信息提取并复述,提问小朋友读到了什么,根据小朋友的回答总结出第六自然段写作方法:洞内有什么、像什么、怎么样
3、将第六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推移到其他景点,印证其他景点是否也是用了同样的写法,归纳出写景点的方法:所见、所想
4、特殊写法段落:孔隙。写法不同于其他景点,并非使用所见与所想的写法。而是写以下三个内容:1.设备 2.作者的动作 3.感觉
继续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写法:
a、多方铺垫:
进入孔隙需要的设备、进入孔隙前作者的动作,以好奇开始做铺垫,当好奇到达顶点时才开始进入孔隙,全面激活想象力。
b、进入想象
直接写感觉
原文: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且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洞口的狭小让作者感觉到只能进入一只船及船的容量有限。
作者的动作
原文: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无一处不贴着船底。作者运用动作“贴”以及全身从后脑到脚跟的紧绷感受来描写洞口空间的狭小。
环境烘托
原文: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利用对周围的环境的想象来烘托恐惧和未知的感觉。
5、特殊写法学习及欣赏
a、直接写感觉,可以写所见加所感所带来的奇妙感觉
b、写感觉的时候可以配合动作,在需要靠想象的环境下,不同的情绪有着不同的动作反应,例:在黑暗中挥动拳头也算动作反应
c、写环境,通过描写感受到的周围环境的状态来烘托需要传达的氛围
d、此外,还可以学习叶圣陶先生对工具的描写。原文: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通过对工具的描写,第一时间激活好奇心
三、教学总结
本文中可以学习到的三种写法
1、按照顺序写
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游览顺序来记录,到达一个景点就记录一个景点的游览过程,这样也方便后期的回顾与书写
2、写所见,所想再加所感
先写景区内有什么,再写景区内的景点像什么,最后再写他们到底怎么样,即整体带来的感受
3、孔隙的写法
如果景区在看得见的情况下,我们要结合所看和所想,看不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对外在工具进行描写,为好奇做铺垫,然后再尽量发挥想象力,结合动作触觉以及周围环境所带来的感觉去烘托景区的奇特之处
四、写法补充
分析从第三自然段开始到第六自然段,发现每段的段尾跟下一段的段首紧密相连,并且是有意地关联起来。段尾出现的景点,会在下一段的段首再重复一次。
写法学习:写景作文,不同的景点,段尾出现的景点,在下一段的段首再重复一次。
五、拓展内容
分析全文,发现所有景点都有溪流的出现。
写法学习:先看看这一景区到底有什么是代表性的,然后再把这个代表性景物融入到每个景点中去描写,每个景点我们都点一遍。这样一来,整个景区就串联起来了。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