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让思维过程看得见,听得见——大单元视域下《跳水》教学观课与思考|王文娟

2023/5/9 17:42:16  阅读:173 发布者:

到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听课学习。一位教师执教了部编语文五下第六单元《跳水》一课,结合课后另一位老师的设计解读,对于五下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有了一些新的启发,及时梳理如下:

首先,先来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五下六单元聚焦“思维的火花”,旨在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写作方面同时要创作探险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本单元在学习设计中,有两个挑战:挑战之一在于如何将学习任务尽可能地关联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真实生活中的困境呢?挑战之二在于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学习中的思维过程表现出来,以此作为本单元学习目标达成的评估证据之一呢?常春藤学校的教师在课堂实践中,给出了答案:

1.巧设核心驱动问题,关联学生生活情境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授课教师设计的驱动问题是:在你的人生中,曾经出现向左走或者向右走的困境吗?紧接着,教师使用了迷宫游戏的工具,迷宫游戏并不是一进一出的设置,而是一进三出。选择本身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成年人亦是如此。透过这个游戏,学生真实感受到选择的方向不同,结果有所不同。你的路口困境会是什么?遇到这样的路口困境,你又会如何做出选择呢?是什么在决定着我们如何选择和做出行动呢?正是思维。因为我们需要向课本中的智者学习,解决我们人生中的困境。这一真实情境的问题设置,既能驱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时也能把表现出对大观念的理解。聚焦《跳水》这篇课文,在危急时刻,船长经历了怎样的思维过程,使得船长果断决策出让儿子跳下水的决定呢?这正是接下来学生经历思维火花碰撞的学习历程。

2.适切选择学习工具,助力学生思维呈现

为了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让思维过程可视化。授课教师选取了CSQ工具表格推进和助力学生的思维过程。CSQ分别对应了(观点、证据和提问),学生是如何借用这一学习工具来推进自己的思考呢?整节课的交流环节,遵循学生独立思考,小组笔谈,小组交流,再到班级共同交流的过程。在独立思考环节,学生首先需要针对自己的疑问再次阅读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文本中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句子);依据找到的文本证据,梳理证据关系,形成系统的证据;最后在再次梳理自己的观点;学生经历了分析-评价-形成观点的思维过程。

自我观点形成之后,学生进入了“笔谈”的环节,在此教师又给出了信息交流的步骤和工具,即倾听-解读(理解观点与证据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说服力)-说话(就同伴观点给予反馈,认可、质疑或是补充。)此环节每组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在同伴的学习单上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思考,理解。课堂静悄悄,但却井然有序。学生笔下的记录,正是思维的外在呈现,语言不正是思维的外壳吗?“笔谈”结束之后,教师还给到了学生出声交流的时间,把刚才在笔谈环节想表达可能没表达清楚的意思,再讲出来。最后再进入到班级的交流,因为已经有了独立思考和笔上的思维交流碰撞,再进行交流讨论,内容就会深刻的多,也更加有依据可循。在课后说课环节,还得知了教师在给学生分组时的一个细节,教师事先看到了学生搜集的问题,以及学生的不同观点。在分组时采用了“异质分组”的方式,让不同观点的学生汇聚一堂,更能激发学生表达观点的兴趣。

CSQ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是非常适切的。既能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充分发掘文本中的细节,同时又能让学生的思维路径可视化地呈现出来。这一教学实践,和语文新课标(2022)版的要求也是一致的,本单元从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标中明确表述:“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在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表述中,更是明确提出要“阅读哲人故事、语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常春藤学校的语文教师团队认为,重证据地表达,就是要培养准确、缜密地提取文本信息,分析整理,形成观点的能力,即文本细读的能力。就这一学习目标的落实,我在观课过程中,从学生的课堂行为感受到,也看到了。学生利用学习工具,在课堂上实现了在运用思维中发展思维,在表现素养中提升素养。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回应了起初的环节,现在,这节课的学习能帮助你解决你的路口困境吗?分别用红绿灯三种颜色的卡片进行表示。这是学习的完整过程,也能让教师充分把握学期,寻找下节课的学习方向。

3.充分发掘文本价值,系统设计学习任务

 

上图是常春藤学校对于五下六单元大单元的整体设计架构。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核心任务“平行世界中的另一个我”,指向了创作探险故事。在工作坊的学习体验中,我作为学习者亲历了这一任务的探究过程,再回顾自己曾经教学“创作冒险故事”的困境:学生将冒险故事的创作要素进行了堆砌,而没有建立彼此之间的关联。着实感受到了常春藤学校设计的巧妙、科学和适切。

创作冒险故事这一写作学习,该团队继续运用了《跳水》这篇文本,围绕“探究人物形象塑造”这一关键问题,结合创作冒险故事的必备要素,继续借用CSQ工具,进行了以下问题的设计:

① 找出《跳水》一课中的人物、场景和工具

② 上述哪些要素取消之后故事依旧成立?

③ 人物、场景、工具哪些因素推动了情节发展,让故事走向高潮?借用钻石图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讨论交流的环节和学生课堂学习的流程是一致的,针对第三个问题,到底哪一个因素应该排在第一位呢?在场学习的老师呈现了不同的理解:猴子、孩子、水手、帽子、船长。在场所有交流,都紧扣文本、有理有据。而最后呈现的板书,也让我们发现了各要素在创作故事之中的巧妙:如果只是仅仅聚焦课后习题,只能发现水手这一条写作暗线,但是通过CSQ工具支持、交流、思维碰撞,在研讨中,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伟大文学家的作品《跳水》的精彩之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联,尽在思维碰撞之中。《跳水》这篇文章的学习价值,指向了阅读和习作的双向意义,更建立了思维学习历程与习作的紧密关联。

学习思考:

有一个疑惑,大观念和大概念是同一个意思吗?这次观课与学习中,大家也有一些对于新课标下的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共识,在工作坊的交流中,主持人让每人写下三个对新课标理解的关键词,我写下的是: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和学教评一致。这次观课与学习,让我更加强烈感受到为什么我们需要进行大单元教学实践。大单元教学,不论是对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面临着学习挑战。这个“挑战”,正是莫国夫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学习中的“学习区”。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的背后,更是我们将教育教学理解为一套系统的科学,让学与教的逻辑一致,让学习内容结构化,系统化,更进一步启动学生学习的元认知,学会自主学习。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不是做题,而是学会做事,学会解决真实问题。

另外,学生的学习素养绝不应该受学科限制。有很多素养是超于学科的,例如本单元所呈现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交流素养,是立足于学生作为人在社会交往中的需求。这也正是学生中心,学习中心的体现。学生也需要在反思中,培养自我认知的能力,从学科理解走向自我探索和完善。

最后,我还对起初我们设计的五下六单元大单元中的大概念,和常春藤学校设计的大概念进行了一个对比。竹平老师曾经提到本单元的大概念可以表述为:“思维决定行动”。而常春藤学校提出的大概念是:“推论和质疑能让思维更严谨更全面,也能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事物、更巧妙地解决问题。”多读几遍,就会发现两种表述的指向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全面严谨的思维,能帮助我们做出决策和行动。不得不说,在大单元教学实践摸索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达成一致,让大单元教学推广下去。至此,用《大观念教学下的小学教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走向大观念课程与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是信息时代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