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一不小心,就创设了一个虚假的学习情境|李竹平
2023/5/9 17:33:46 阅读:100 发布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反反复复提到“情境”一词,诸如“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交际情境”“学习情境”“真实生活情境”等,出现了近50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这是课程标准所要表达的“要义”之一。“教学建议”的第三条就是“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具体表述如下——
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所以,强调创设的学习情境必须“真实而富有意义”。这,不容易。
我在与老师们分享创设学习情境这个话题时,举出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虚假情境”创设的例子——要学习《乡下人家》了,教师这样创设学习情境:“美丽的乡村里都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陈醉云先生一起去乡下人家看看吧。”
这实在恐怖得很——陈醉云先生早已作古,教师却要学生跟着陈醉云先生去一趟乡下人家!
当然,这节课就在教室里,根本就没有去乡下人家。
这样的学习情境,教师张嘴就来,学生早就听而不闻了。
为了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真切的学习体验,创设出一个“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并不容易。
学习情境的真实性,首先体现在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其次体现在学生真的要在这一情境中展开学习实践活动,也就是要真的去做事,去完成情境任务;第三体现在这一学习情境具有普遍意义,在情境中的学习所得(知识、技能和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能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一个适切的学习情境,应该同时是主题情境和任务情境。
一位老师教学文艺性说明文《松鼠》,创设的学习情境是学校要为松鼠建造一个生活馆,学习任务是要根据松鼠的习性等来设计松鼠的生活馆。表面看上去,教师创设了一个与文本学习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实际上,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虚假情境——没有松鼠,学校也不可能会建造松鼠生活馆。为不存在的小动物设计不可能建造的生活馆,学生怎么会有学习的热情,怎么可能学得投入学有所得呢?
实际上,我们不可能为每篇文章的学习都创设一个“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所以我们最好是从单元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学习情境的创设。
当然,“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与真实的生活情境,它们之间有密切关联,但不能画等号。正如杨向东教授说指出的:“所谓真实情境,其本质是心理意义上的,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这里的“特定环境”,大多是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创造”出来的,但它真实地出现了——为了学生建构真切的学习体验而出现在教室里、课堂上,有的还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而是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了。
比如,创设一个班级金牌小导游评选的学习情境,那么就要真的“当一回导语”,要真的评选;创设开展智慧故事分享会的情境,那么就要真的阅读很多智慧故事,真的开展分享会……而且,还要为小导游评选设计评价标准,为分享会设计评价量规——标准和量规,都是呼应重点学习目标的。
否则,教师一不小心,就创设了一个虚假的学习情境。
虚假的学习情境,忽悠了自己,却很难真正忽悠得了学生。
诸君啊,创设学习情境,且要小心了!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