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选自《小学语文名师文本教学解读及教学活动设计(五年级下册)》
文/江苏省无锡市峰影小学 王文斌
一、文本教学解读
《刷子李》讲述了徒弟曹小三对师傅“刷子李”的粉刷技艺由崇敬到质疑再到敬仰的过程,赞美了“刷子李”高超的粉刷技艺。课文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人方法,意在让学生学习写人方法,具体地写出人物特点。
1.识写生字。
课文16个生字,其中7个要会读,15个要求会读会写。
认读“浆”字,宜根据音、义上的差异来识别字音。“浆”有两种读音,读“jiàng”时,可以组成“浆糊”,表示用面粉等做成的可以用来粘贴东西的糊状物;表示其它意思时,读“jiāng”,可以组成“琼浆、浆果、浆洗”等。
认读“傅、袱”2个字,宜对照普通话轻声规律和习惯读法。在“包袱、师傅”读这两个词时,分别将“傅、袱”读成轻声。
认读“蘸、诈、怔”3个字,宜注意这三个字的声母都是翘舌音“zh”。另外,“怔”的韵母是后鼻音“eng”。
认读“馅”字,宜在整体认读“露馅儿”一词时,既要读好多音字“露(lòu)”,又要读好儿化音。
“袱、傻、浆、芝、圣、轰”6个字,前两个字是左右结构,后四个字是上下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捺”的写法,了解“字无双捺”的书写规律,区分平捺、直捺的写法。如“芝”的最后一笔是平捺,要写出“一波三折”;“浆、袱”的最后一笔是直捺;“轰、傻”,由于最后一笔是直捺,所以分别将第一个“又”的捺画、“八”的捺画都变成了点画。同时,注意“圣、轰”中的“又”字在作为不同组件时的大小、位置、笔画的变化。
2.朗读课文。
在初读时,重点指导:读准多音字,如 “调浆”中的 “调(tiáo)”,“和着琴音”中的 “和(hè)”,“得刷九天、必得”中的“得(děi)”。
本文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在指导感情朗读时,重点引导学生尝试像表演天津相声一样,来一段单口或对口相声。
通过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人物特点。
3.学以致用。
《刷子李》主要运用了两种描写方法:“一举刷子、划过屋顶、悠然摆来、悠然摆去”等这些娴熟的动作是对“刷子李”的正面描写;曹小三在观察师傅刷墙时的心理变化,是对“刷子李”的侧面描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挑战不可能》中的一位能人或班内一位达人的微视频,或联系自己目睹的民间高人,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对该人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二、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 正确认读16个生字,学写生字“袱、傻、浆、芝、圣、轰”。
2. 学习用说相声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文本浓郁的地方语言特色。
3. 阅读文本,认识“刷子李”其人,并体会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解读课题,了解背景
1.认读课题,理解课题。
(1)出示课题:谁能读一读这个课题?学生齐读。
要点:“子”念轻声。
(2)为什么叫“刷子李”呢?
要点:一个姓李的人,用刷子刷墙本领特别高,所以才叫“刷子李”。
2.补充资料,解释称谓。
(1)出示资料: 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就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
(2)拓展知识:
①比如在天津,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 “泥人张”。
②有个姓刘的风筝做得特别棒,就叫他?——“风筝刘”。
板块二 规律识字 趣味朗读
1.自由轻读,读通课文。
2.按照方法,认读生字。
(1)根据语义,读多音字。
①出示: “刷浆、调浆、和着琴音、得刷九天、必得、露馅儿”。
②这些词,应该怎么读?学生选读。
要点:“浆”,读“jiāng”时,指较浓的液体,文中指较浓的粉浆。“调”,读“tiáo”时,使配合得均匀合适的意思,文中指将粉浆调匀。“和”,读“hè”时,表示和谐地跟着唱,文中指刷子李的刷墙动作好像在和谐地跟着琴音。“得”,读“děi”,文中指需要的意思。“露馅儿” 中的“露”,读“lòu”,比喻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暴露出来。
(2)依照惯例,读轻声字。
①出示:包袱、师傅。
②怎样读好这两个词?男女分读。
要点:“包袱、师傅”,习惯上后一个字读轻声比较好。
(3)关注声韵,读易错字。
①出示: 蘸浆、有诈、发怔。
②这三个词,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仿照读。
教师像表演天津相声一样,将课文说成一段单口相声,学生模仿读。
(2)教师建议,学生创意读。
教师要求同桌互相配合着,将原文说成一段对口相声,学生创意读。
板块三 区分捺画,写好汉字
1.比较捺画,区分不同。
学生观察“袱、傻、浆、芝、圣、轰”的捺画,总结出捺的变化:平捺、直捺、捺变成点画。
2.范写“芝”,掌握平捺。
教师示范并提示平捺的书写要领;学生练习书写。
3.范写“浆”,学写直捺。
教师示范书写并提示直捺的书写要领;学生练习书写“袱”。
4.范写“傻”,把捺变点。
教师示范书写并提示把捺变点的书写要领;学生练习书写“轰”。
板块四 聚焦表达,习得方法
1.浏览课文,总结特点。
(1)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
要点:故事讲了徒弟曹小三起先半信半疑师傅“刷子李”的粉刷技艺,在观察师傅刷墙后,他由崇敬到质疑再到敬仰,表现了“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
2.默读课文,请你分别画出、批注描写“刷子李”、曹小三的语句,想想课文是怎么写出“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的。
3.交流“正面描写”:哪些描写“刷子李”的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他的粉刷技艺高超呢?
(1)讨论第一自然段。
要点:“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立下一个规矩: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分别对“刷子李”进行了外貌、语言描写,这些属于正面描写。一黑一白间的对比、夸下的海口都表现出了他的自信和技高一筹。
老师范读,学生挑战读。
(2)讨论第五自然段。
要点:“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这里的动作描写,也属于正面描写,表现了“刷子李”刷墙技艺娴熟优美。
男、女生赛读:边做动作边读句子,看看谁夸得更好?
(3)讨论第八自然段。
要点:“你以为……你再仔细瞧瞧”,这里的语言描写,也表现了“刷子李”对自己的刷墙技艺毫不含糊、高度肯定和非常自信。
你能把“刷子李”的那份自信读出来吗?谁能读得更好?学生齐读。
4.交流“侧面描写”:描写曹小三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呢?
(1)整理句子,发现变化。
①出示句子,自读感悟。你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曹小三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②出示填空,梳理变化。(PPT出示)
起初,曹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但刷了好久,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觉得(震惊、佩服)。当师傅刷完最后一面墙后,却突然发现他裤子上有一个白点,这让曹小三(很失望)。可知道那是师傅抽烟不小心烧出来的小洞时,他又(很敬仰)师傅。
③学生齐读。课文主要写刷子李粉刷技艺的高超,为什么还要写曹小三呢?
要点:对曹小三的描写,从侧面衬托了“刷子李”的粉刷技艺高超。所以,这就叫侧面描写。正是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刷子李”的形象才变得越来越丰满。所以有人这样评价:冯骥才的笔就像女娲的手。
5.总结全文,明白事理。你知道“刷子李”为什么会有这样高超的刷墙技艺吗?你能想到哪些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呢?
要点:名言警句有“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6.播放视频,迁移写法。
(1)观看《挑战不可能》中的《李海峰无齿锯切割钢丝》视频。你能像冯骥才一样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夸赞一下消防战士李海峰精湛的切割技艺吗?看看李海峰的哪些表现可以通过正面描写来体现,哪个人物的表现可以作为侧面描写来衬托其技艺高超?
(2)讨论正面、侧面描写的内容。
①你觉得可以正面描写李海峰的哪些方面呢?
要点:像“摸、握、移”等动作描写,“坚定的眼神”等神态描写,“橙黄色的消防服、红黄相间的头盔”等外貌描写。
②哪个人物的表现可以作为侧面描写的内容呢?这个人物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要点:从董卿语言、表情中,可以看到她对李海峰是从怀疑到紧张、担心再到震惊、激动。
(3)出示练笔设计,学生完成练笔。
要点:可以按“先正后侧、先侧后正、正侧穿插”三个层次设计练笔,供不同学生选择练习。
(4)选择练笔点评,学生修改练笔。
要点:挑选问题普遍的一两篇练笔、优秀的练笔一篇进行评讲。
三、教学资源链接
(一)语文知识
1.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刻画人物,主要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的描写。
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或事物来衬托,使人物更形象,更鲜明。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景衬人,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性格或渲染人物心理;一是以人衬人,就是通过其他人的反映,从侧面来衬托主要人物。
参考:
消欣《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立体刻画》,课外语文,2003年第一期。
(二)内容注解
1.冯骥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其文学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五十余种,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均获全国文学奖。
参考:《俗世奇人(足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第1版。
2.《俗世奇人》借鉴天津说书艺术,说书人的叙事口吻使得故事的新奇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作品中浓郁的说书意味便是形式上向民间的一种靠拢,以说书人口吻讲述手艺人的奇事趣闻,呈现亦庄亦谐的艺术效果。
参考:邓海燕《从手艺人形象塑造反观冯骥才地域性创作》,大众文艺,2017年第五期。
(三)拓展阅读
泥人张(节选)
但是不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截,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选自《俗世奇人(足本)》)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