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是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的六下第五单元最后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科幻小说。马蓉老师在上课时发现了它在这个单元独特的价值,利用其文本特点,为后面辩论会和科幻小说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课堂流程
板块一:回顾导入,预习反馈
1.读单元导语,进一步明确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2.回顾盘点一下,我们在前面几篇文章的阅读中体会到了哪些科学精神?(爆米花的方式。)
学生1:见微知著
学生2:创新
学生3:严谨
……
3.反馈预习学情:学生读过哪些科幻,他们喜欢或者不喜欢科幻的原因。
展示完学情后,发布班级科幻专场分享会,提升学生阅读科幻的积极性。
4.展示预习中学生的思考与问题,并以爆米花的形式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5.出示成功标准,学生朗读
板块二:预习交流,对比发现
1.初步交流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同伴二人交流:在作者的想象中,未来的上学方式和今天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些不同,文中玛琪是怎么想的?你怎么看?
学生按照自己课前完成的鱼骨图进行讨论。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那时候与2155年的不同,与主人公的想法。
纸 真老师 校园 老师调节(内容一样)向往、好奇、惊讶
(书的材质)———老师————-上课环境————讲课内容————情感
荧光屏 机器 家 因材施教 厌烦、鄙夷不屑、枯燥
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一些比较深刻的思考:例如个性化教学方式与集体教学哪个更好?到底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因材施教?等
3.补充材料,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表达意图
生1:作者应该是在反对机器老师的做法,因为文中玛琪也是这种态度。
生2:我觉得只有因材施教是完全不够的,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也是很重要的,作者是借玛琪的口,来说自己的观点,他觉得人的交往很重要,要更关注人性。
……
板块三:展开想象,生成辩题
1.观看视频:ChatGPT4给人类带来的一些变化
2.小组讨论:基于资料和线上学习的经历,大胆想象未来学习生活还可能是什么样的?对此我们可能面临什么问题?(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班级辩论会辩题)
由于时间原因,最后学生展示到的辩题有:
科技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人类会不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
板块四:发布作业,课堂评估
作业1:未来已来。2023年的你,将在科幻故事中,如何呈现你畅想的未来,或者解决你所担心的问题呢?
作业2:结合你已有的阅读体验、本课的共学及资料,你认为好的科幻故事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你会创设什么科幻故事评选大奖?
听课思考
整堂课非常自然、流畅,有下面几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1.忠于学情:本课的所有设计是建立在对学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该文是科幻小说,所以教师在教前对学生对科幻小说阅读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这是非常必要的,不但对理解课文有用,也为后面习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课文学习开始前,老师也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这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孩子的疑问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所教内容在最近发展区。
2.倾听共学:整堂课孩子和教师的倾听状态是非常好的,彼此互相尊重,地位平等,所以课堂给人一种平和、安全的感觉。
3.大单元思路贯穿始终:从设计上来看,这篇略读课文不再是孤零零的文本,而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首先是进一步落实,借助事例表达观点的的语文要素,同时,也对科学精神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启发学生产生辩论的辩题,提高思辨能力。而且,本篇作为本单元唯一一篇科幻小说自然也要为后面的习作助力,从前面的学情调查,到后面的未来辩题思考,再到作业中的科幻特点思考,无一不是为最终的科幻小说核心任务的落地而服务的。
4.成功标准适切,层次感强:本次的成功标准不再是大段的文字,而是分为三个层次的。让学生在大单元的视角下,更明白自己最终的学习要去往何方。
当然,作为听课者,觉得本课也存在一些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1.课堂节奏的把握,在鱼骨图讨论完成后,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时,很多孩子已经表达的很充分了,但是教师并有收住,以至于在此处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虽然耗时多,但是教师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成明确地去回扣语文要素,也就是作者是如何借助事例写清自己观点的。
2.因为前面课堂节奏的问题,后面的辩题生成戛然而止,导致观课者没有完全进入孩子们的思维高潮,便迎来了结尾,多少是有些遗憾的。当然这种遗憾应该仅限于公开课,如果在家常课上,也许这并不构成问题,所以,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一堂课最精华的部分,是每一个上公开课者永远面对的难题。
作为旁观者,目睹了蓉姐磨课的种种与心路历程。我便深深的感慨,没有一节课是简单的,要上好一节课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用心精斟细酌,这便是教者的修行吧。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