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大单元学习任务的《表里的生物》解读与设计|杨瑞霞

2023/5/9 17:10:45  阅读:163 发布者:

文本教学解读

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结合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学生在单元学习中需要理解的大概念是:明确清晰,有理有据的观点表达,才有说服力。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开展辩论赛。本文作为单元内的一篇精读课文,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任务驱动,深入探究,梳理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过程,挖掘课文完整的“假设—求证”的科学探索的路线,初步认识演绎思维的逻辑思维方式。

《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课题“表里的生物”似乎很吸引人,读到课题,不禁会联想到,这难道是图表里所列的生物种类及数量;亦或是钟表里所绘制的生物图鉴......其实都不是。通过浏览课文会发现,“表里的生物”指的是怀表里关着一只“蝎子”。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才会导致作者童年时得出“表里的生物”这个伪命题,但对于现代的六年级学生而言却显得过于“小儿科”,他们早就知道机器能发出声响,音乐盒能奏出美妙的声音;早就知道表有时针、分针与秒针,秒针走动时会有声音;早就知道机械化之后还有电子化,电子化之后还有智能化......因此,想要从文章的表面入手,感知故事内容,探究故事的趣味性,并不是教好这篇课文的有效抓手。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科学精神,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实质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表里的生物》作为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其教学价值首先是联系语文要素,梳理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过程,挖掘课文完整的“假设—求证”的科学探究的暗线;其次是对比阅读《真理产生于一百个真理之后》和《表里的生物》,深入探究两篇课文逻辑思维的差异性,即前者的思维过程是从“事例”到“观点”,是一种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而后者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式推理,属于演绎推理。“透视”过思维方式后,再来提炼课文内容,就会得到一份简明扼要、切中要害的教学提纲(见下图)。

 

1 《表里的生物》教学提纲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从初始“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观点中,探寻夫妻你的怀表中藏着何种生物,能得出正确结论吗?答案是不能,因为初始观点(大前提)若错误,便不会推出正确结论。事实上,作者带着“先入之见”,正中了父亲的“诡计”,误把怀表的游丝当作蝎子的尾巴,深信表里关着小蝎子。当然,作者的好奇心与科学探索的执着精神还是难能可贵的。

根据上述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运用自主识字学词的方式,会写“脆、拦”等4个生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按照初始观点—探究经历—最终结论的顺序,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比阅读,自主发现课文中逻辑思维的差异性,提炼概括课文中的观点,了解三段式逻辑推理过程。

4.利用辩论的形式,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辨析作者童年的发现有没有意义,体会科学探索的宝贵精神。

学习活动设计

一、审视课题,引发认知冲突。

1.揭示课题,了解怀表。

1)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成果。

板书课题(表里的生物),读过课文的同学,你们知道这里的“表”是指什么吗?(怀表)

2)出示

,了解怀表结构。

出示怀表

,了解怀表的表盖、表镜和表身。

2.缘题质疑,引发冲突。

1)圈点“生物”,提出质疑。

读过课文的同学,你们知道这里的“生物”是指什么吗?(蝎子)

2)联结常识,自主判断。

我们已经了解了怀表的结构,表里有这样的生物吗?(没有)那个摆来摆去、发出嘀嗒嘀嗒声音的东西,根本不是什么蝎子,而是表里的游丝。

3)继续质疑,导入新课。

既然结论这么荒唐,那作家冯至为什么还要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从内容上来学习这篇课文,就得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二是“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无疑要在“复述内容”和“体会人物品质”上绕圈圈了,但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学习目标有点浅,从大单元教学出发,本单元从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显而易见,这篇课文得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出点贡献。“学贵有疑”,惊异和好奇是提升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因此,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课题出发,缘题质疑,产生认知冲突,活跃思维,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二、借助图示,探究课文结构。

1.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的这个荒唐的结论是如何形成的?根据表格提示,填写表格内容。

1)出示表格,根据提示,填写内容。

初始观点

探究经历

最终结论

1.父亲的怀表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我”猜想:            

                    

2.父亲说“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我”证实:                               

2)组织交流,按照表格的顺序,梳理课文内容。

2.对比阅读,发现差异,初识思维方式。

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中作者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请你画出思维导图。

1)目标驱动,深入探究。

2)联结经验,对比阅读,发现差异。           

对比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和《表里的生物》的思维导图,交流讨论两篇课文的论证思路有什么不同?作者的思维方式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旨在打破时间线索的枷锁,搭建表格支架,引导学生按照初始观点—探究经历—最终结论的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学习支架既观照了“表里的生物”的课题,又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还为后面深入探究作者的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这一板块还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前者的思维过程是从“事例”到“观点”,是一种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而后者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三段式推理,属于演绎推理。】

三、开展辩论,体会科学精神。

1.话题交流,布置辩论话题。

课文学到这里,我们都知道了作者童年的发现其实是一个谬论,你觉得这样的发现还有意义吗?请你认真思考和梳理自己这样认为的理由,并把你的理由写下来。(出示)

正方:我觉得不能只看事实,作者的发现很有意义。因为......

反方:我觉得事实就是事实,作者的发现没有意义。因为......

2.搜集资料,作好辩论准备。

搜集有针对性性的事例资料,如,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用了许多材料当灯芯。别人问他,实验错了有没有意义,他说至少我知道了那种材料不能做灯芯。

3.开展辩论,双方表达观点。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文本世界走向现实生活,将文本内容转换为现实生活中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通过辩论的形式,形成正反两方,从不同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搜集材料,选择有说服力的事例,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体会科学精神。】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