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作者简介】
李竹平,深耕一线课堂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多家刊物封面人物、签约作者和专栏作者。在近40种报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400多篇。出版有《我在小学教语文——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儿童成长的秘密》《作文故事会——飞刀老师的16堂高分作文课》《春天是用来挥霍的》等作品。应邀赴各地进行课程培训、讲座、上课400多场次。《统编语文怎么教》《呼应学习任务群——学习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大单元设计八讲》即将出版。
《语文寻意·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
内容推介
内容简介:
文本解读和课程设计,都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特级教师李竹平巧妙地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并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寻意的过程。这个过程,则由文本解读生发,指向“一节课或文本本身学习的解读”“单元整体目标有效落实的解读”“教师课程创造和建构的解读”。本书从单文实践、单元解读、群课设计三个维度出发,通过作者的代表性课例,向一线教师呈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范本。
一个文本的确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但任何一个文本进入解读语境,或者进入母语学习的语境中,就不可能再是孤立的存在,它总是承载着或显性或隐性的任务,成为联系中的一部分。不同的联系方式,赋予了文本不同的学习价值,而具体联系方式的创造与建立,往往是从文本解读开始的。
如何建构文本的“意义”?首先当然是想一想,对于学生来说,这个文本里有哪些新鲜的东西:有没有学生靠自己的经验难以理解的词句?有没有学生读不懂的内容?有没有对学生来说有借鉴意义的语言表达形式?文本的主题学生能不能理解······然后是将其放在课程链条上,结合单元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厘定文本的母语学习价值。
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高质量书籍的滋养。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漫长的阅读之路,是一段艰苦而欢喜的旅程。一个人的阅读孤独而艰难,一群人一起阅读,一起分享,会让阅读变成一个愉悦、幸福的过程。
悦读书
每天坚持阅读不少于30分钟,可以在书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批注标画,将对自己启发大的内容记录下来,同时结合读书感悟和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将阅读所得分享给伙伴们。
悦分享模版
【悦读书,悦分享】
我是 。
【目标】一月读完工作室共读书籍
【打卡】第 天
2023年 月 日
【书目】《语文寻意·从文本解读到课程设计》
【著者】李竹平
【进度】第 章第 节 页— 页
【用时】 分钟
【感悟】
(不少于300字)
悦读书 悦分享
计 划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
——林语堂
教师工作专业性很强,必须有很强的专业支撑。教师读书,往往是最好的备课,是最有效的成长。同时,教师的阅读经验,往往也是学生的精神资源;教师的阅读行为,更是对学生的最好示范。未来已来,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读书学习中才能走向未来。
伙伴们,让我们一起悦读书,悦分享,一起走向未来可期的明天!
下面是工作室老师阅读《语文寻意》撰写的心得体会,打开链接,就可阅读。
【悦读书,悦分享】第五十二期(1)
【悦读书,悦分享】第五十一期(2)
【悦读书,悦分享】第五十二期(1)
【悦读书,悦分享】第五十三期(2)
【悦读书,悦分享】第五十四期(1)
【悦读书,悦分享】第五十四期(2)
【悦读书,悦分享】第五十五期(1)
【悦读书,悦分享】第五十五期(2)
【悦读书,悦分享】第五十六期
下面是其中两位老师的分享——
【分享者】郑会婷。
【进度】第三辑:单元整体的解读实践
【用时】180分钟
【感悟】
读《语文寻意》有感
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曾提出:“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就是解读教材的功夫。”所以作为一名老师,如果缺乏了文本解读的能力,就像指挥官在战场上弄不清形势一样,只能瞎指挥。由此可见,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文本的解读十分关键。而李竹平老师就为我们进行文本解读指明了方向。
在《语文寻意》第三辑——“单元整体的解读实践”中,李老师更是让我们明白了,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如何通过文本解读进行单元教学规划。
在大单元的教学中,单元语文要素是关键和内核,所以单元教学的核心不在于思想内容的掌握,而在于语文要素的落实。我们要在文本解读前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并全面关注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进行单元教学规划。另外,仅仅关注一个单元的内在联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关注到单元语文要素的纵向联系,明白不同学段相似的语文要素,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呈螺旋上升之势,实现学习语文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统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有理论知识是不足以支撑我们的教学的,把理论知识内化成我们的行为,是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实践的,教育路漫漫,我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
【分享者】邓园园。
【进度】第三辑:单元整体的解读实践
【用时】80分钟
【感悟】
《语文寻意》读书心得
最近,和工作室的伙伴们一直在读李竹平老师的《语文寻意》一书,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语文寻意》一书中指出,文本解读和课程设计,都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李竹平老师非常巧妙地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并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寻意”的过程。这个过程,则由文本解读出发,指向 “一节课或文本本身学习的解读”“单元整体目标有效落实的解读”“教室课程创造和建构的解读”。本书从单文实践、单元解读、群课设计三个维度出发,通过具体课例,向教师呈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范本。
这本书由点及面,点面结合:单篇课文——单元整体——文体设计,全方位展现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课程体系,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文本解读深度落实于课堂之中,理论与课例融合,方法与实践并举,为老师们呈现文本解读服务于课程建构的典范之作;厘清课标,生发课程,紧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深入解读从一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的学段总体目标,将不同学段的语文要素落实在课堂设计之中,发现语文教学的寻意之旅。
教师的文本解读,是在发现文本意义的基础上,进而提炼出文本的学习价值。可以说没有文本解读,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就不可能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文本解读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高度。一位位教学名师、教育大家之所以能够演绎一节节经典课堂,首先源于他们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作为教师既要对文本本身了解,还要对课堂上如何与文本展开多主体、多维度对话的策略、方法的选择等进行设计。
如果语文教师缺乏文本解读的能力,阅读教学一定会举步维艰,母语学习会让学生感到味同嚼蜡。学生失去了兴趣,没有了热爱,学好语文也就成了奢望。
所以,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