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教学解读
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结合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学生在单元学习中需要理解的大概念是:明确清晰,有理有据的观点表达,才有说服力。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开展辩论赛。本文作为单元内的一篇精读课文,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任务驱动,深入探究,明确论点和事例(证据)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是如何利用事例(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作家叶永烈撰写的一篇思路清晰、结构相对简单的议论文,这篇议论文通过三个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到真理”的。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文章的第1-2自然段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对这个形象化的观点稍作阐明,即从司空见惯的现象出发,不断发问,追根求源,最后找到真理;第3-5自然段用三个具体事例,按照“现象—问题—发明或发现”的顺序,分别从化学、地理、生物学等方面来论证观点,第6-7自然段是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总结观点,使全文结构更加完整。
这篇文章思路清晰。全文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具有示范性。用事例证明观点是论说类文章的常用写法,其中“证明”和“事例”同样重要,也就是说,恰当的选取并表述事例不等于完成议论的任务,还需要在事例和观点之间建立起印证关系。首先,课文选取的三个事例都能体现科学发现中的“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紧扣课文的观点。其次,课文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微”“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结合“问题”写相关的发明或发现,也就是所谓的“真理”。这样的表述顺序使事例与观点在结构上形成了一致,也就产生了证明关系。
这篇文章表达生动。文章在介绍事例时的表达生动具体,不仅较为细致地叙述了人物的思考过程,还适当加入了动作、心理、场景的描写,如,在叙述“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的事例中,“急匆匆”体现了波义耳对于科学实验的痴迷,“敏感地意识到”则说明波义耳对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事物始终保持着好奇和惊异。这样的写法不但增强了课文的趣味性,而且从侧面验证了科学领域的“偶然的机遇”总会留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留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基于上述分析,这篇课文的重点学习目标应该定位成通过追问作者是怎样让读者认同文中观点的,读懂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对文中选用的三个事例进行分析和评价,懂得支撑观点的事例要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性;能够运用从文中阅读中获得的对“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比较充分地说明一个观点。
根据上述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学词,会写“域、惯”等12个生字,会写“真理、领域”等19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3.能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实力的表达顺序。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二、学习活动设计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完成学习单。
(1)提炼概括,明确作者论点。
作家叶永烈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的观点(道理)是( ),文中第( )自然段具体阐述了这个观点。
(2)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语。
出示一组词语:
司空见惯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司空见惯”“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的意思,然后填空。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 )的现象中( ),善于发问并( )地探索,最终在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发现了真理。
2.借助图示,理清论证过程。
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用了哪几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想法。
(1)画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图。
(2)组织交流,整体把握内容。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编排在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单元主题是“科学发现”,单元阅读学习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也就是说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在具体阅读实践中体会事例选择与观点印证的关系,弄清楚课文是怎么写的,那在此之前,就要弄明白文章写了什么,通过设计学习单,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如,提炼概括重要信息,联系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等方法,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课文的论证过程。】
(二)细读事例,深入探究。
1.目标驱动,了解印证关系。
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的3-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介绍的?
(1)批注阅读,自读自悟。
细读第3-5自然段,读懂作者的具体观点。画出作者认为真理诞生需要经历的具体过程的关键词语。
示例:
②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
(2)组织交流,分享收获。
师生一起梳理清楚事例的介绍顺序:
(3)借助表格,梳理顺序。
现象
问题
发现或发明
事例一
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
什么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发明石蕊试纸。
事例二
事例三
2.目标驱动,初识结构特征。
学习要求: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顺序来介绍三个事例?这样的叙述顺序与课文主要观点的表述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1)出示观点和依据
观点:
科学家都能从细微,常见的现象中发现别人观察不到的问题,通过不断发问,不断探索,最终得出结论,发现真理。科学家都能从细微,常见的现象中发现别人观察不到的问题,通过不断发问,不断探索,最终得出结论,发现真理。
依据:
现象
问题
发现或发明
事例一
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
什么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发明石蕊试纸。
事例二
南美洲东海岸线和非洲西海岸线相互吻合
为什么地球上所有大陆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事例三
睡觉时眼珠会忽然转动
睡觉时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2)组织交流,分享发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逻辑结构层面,梳理作者为了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有怎样的具体阐述,使用了哪些证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如果是事例论证,作者列举的事例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是否足以支撑他的观点。基于这一教学设想,对文中事例进行分析和评价就成了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通过从横向和纵向分析三个事例,审视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联性,了解事例和观点的印证关系,认识这篇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三)迁移运用,进行仿写。
学习要求:
围绕“有志者事竟成”或“玩也能玩出名堂”,选择恰当的事例来证明。
1.围绕观点,选取事例,进行仿写。
2.小组交流,根据标准,自评互评。
成功标准:
l开宗明义,观点鲜明。
l能从不同方面选择事例进行论证。
l事例能有力地印证自己提出的观点。
l事例之间过渡自然。
l对具体事例的叙述有一定的顺序。
【设计意图:本单元从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基于此,这篇议论文的学习价值最终应该落脚在表达上,即引导学生能够在应用中自如地运用从文本中学习的表达方法和策略。成功标准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省察,帮助他们形成元认知能力。】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