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促研,慧真成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数学教研活动
2023/5/9 16:17:19 阅读:98 发布者:
以教促研
慧真成长
在这人间最美四月天,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老师们如约开展了集团教研活动。以“具身体验,培养量感”为主题,本次教研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旨在提升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打造深度的数学课堂。
★ 立足课堂展风采★
本环节由楼鑫芳老师、范湘烨老师对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一课进行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
楼鑫芳老师
这节课先从小朋友称体重、做大力士引入课堂,让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克与千克,然后再通过掂一掂感知了一克有多重,带着一克的感觉再去寻找袋子中其他一克的物品,加深对一克的印象,接下去通过估一元硬币有多重的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会了把自己的身体当做天平,一只手掂一元硬币一只手掂两分硬币,感受谁重谁轻,再做出估计,然后再通过估橡皮的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要估计物品有多重还需要选择与物品重量比较接近的标准,接下去再进一步通过估果冻、肥皂巩固了这个知识点,用盘秤进行1000g=1kg的教学然后再通过掂一掂数学书、估计凳子的重量,感知了比一千克更重的物品,介绍了生活中其他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进一步巩固了对千克的认识。
范湘烨老师
第二节课由范湘烨老师执教,范老师认为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对于1克与1千克的重量有个明确的认识。范老师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展开:第一个活动是:找约为1克的物品,感受1克。第二个活动是:知道1块橡皮约重10克,感受10克。第三个活动是:通过推理得到10个10克是100克,知道100克重的物品有很多,不管是什么,他们的质量都是一样的。第四个活动则是:找比100克更重的物品,寻找1千克并感受1千克。其次是克与千克的关系。本节课从“克”出发试图打通十进制,由1克到10克到100克到1000克,以数感生发学生的量感,从而更好地理解1000克等于1千克。为了感受更大的重量,在练习的第一题中,加入了对4千克重量的感受。以及对于2000千克约为一辆汽车重量的说明。在板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在一节量感课中有一个更直观的记忆,范老师将每个重量对应的物品贴在黑板上。
★ 评课反思共成长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课后,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评课交流。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理念,从教师基本功到单元整体教学的落地实践,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们各抒己见,既肯定了成功之处,也指出了不足。
虞海霞、李苏苏老师做观点报告
郑爱武、张海琳老师评课分析
吴亚红老师总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加 了一个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克和千克”是最基础的质量单位,由于不能直观可视,相比长度单位更难。质量的量感建立需要大量的经验支撑,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操作体验和数学表达,设计有料、有理、有效的操作任务促进学生量感的建立。基于这些教学理念,我们审视范湘烨老师执教的《克与千克》,本节课有几处设计值得欣赏:
一、在工具使用中建立标准
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工具使用活动,从最初的使用天平秤认识1 克,到少用秤通过推理和累加感受 10克、50克、100 克、1000 克,到最后不用秤凭度量经验和推理 对比估测未知物体的质量。测量工具的使用从多到少再到无,以任务的形式驱动学生先建立质量标准,再选择合适标准估测,最后优化估测方法,为学生量感的渐进式提升搭建了阶梯。
二、在深度体验中提升素养
量感的培养在深度体验中形成,以“10克、50克、100 克、250克、500克、1000 克,”的操作体验为学习支架,以“使用秤—少用秤—不用秤”的体验为思维支架,为学生提供大量且常见的素材作为“质量标准”,引导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等方法,帮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实现量感素养的逐步升级。
范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似乎学习材料比较统一,但由于是老师准备的,学生之前没有去体验过,缺少了经验去支撑,所以课堂的操作节奏显得慢了些,这根学生的经验有关。但由于对克的体验活动过多,造成对千克的体验不够。
每一堂课都是一种磨砺,一种收获,一种成长;每一次听课都是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全体数学老师将继续在“慧真”理念的引领下,扎实教研,认真备课,学他人之长,优化自己,共同成长!
转自:“象山县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