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润十小•语文教研】千课相约西子湖畔 万人共享课改方略——“千课万人”小学语文新课标、老教材、好任务,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2023/5/9 15:25:43 阅读:110 发布者:
为了切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4月21日,临沂第十实验小学语文教学团队一行十人来到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小学语文“新课标、老教材、好任务”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本次活动是后疫情时代,课程改革的精彩绽放。活动中,王崧舟、何捷、薛法根、孙双金、蒋军晶……等众名家闪亮现场为我们带来了16场精彩好课;以及王崧舟、夏雪梅、薛法根、王潮、王红的5场专题讲座。这真可以称得上是国内名师荟萃、精英成阵的小学语文教育课改的一场高峰登攀。
第一节课就是王崧舟教授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课例《梅花魂》!王老师以梅花为意象,以真实情境为依托,层层展开教学,教学真实发生,学生真实收获……令人真正体味到语文新课标致力于改变语文课程视野、语文内容结构、语文学习方式、语文评价体制等,但永不改变立德树人的宗旨、发展素养的目的、学习语用的属性,热爱母语的情怀。在变与不变的辩证跋涉中,语文走向诗和远方。
何捷老师执教的《为人民服务》可谓是精彩绝伦,一篇议论文,居然被演绎得如此声情并茂,如此激扬文字,如此富有灵性。课堂的开始,就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围绕这一目标,何老师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资料的补充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在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孙双金老师执教《杨氏之子》,他敏锐地将文本中的"情感"和"智慧"有效融合,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素养提升了。从认识学生(姓名)导入到文言文课题《杨氏之子》,启动"情智"语文;从学生结合注释进行翻译到指导学生准确翻译,生成"情智"语文;从探究杨氏之子的聪明到回忆古代的神童,再到拓展说话,然后到比较文本,发展"情智"语文;从单篇文本的学习到《世说新语》"徐孺子"文章呈现,感悟"慧""惠"到"不讲究十全十美,美中不足会更美",展现"情智"语文。"情智"语文教学让我们看到了老师的情与智;也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情与智!
蒋军晶老师执教《春夜喜雨》,他充分把握了学生的基础认知,将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将未学的内容迁移进来。蒋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回顾、激发疑问解读,再以诗歌加深学生对诗人的认识,为本课堂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提出与前面内容具有反差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果说2022年重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的话,那么2023年将重在践行新课标,在持续实践中深化对新课标的理解。学习越深入,越能发现新课标的精深之处;实践越深入,遇到的新问题也会越多。为帮助一线教师厘清问题、破解难题,专家学者就核心素养、学科实践、质量标准、学习任务群、文化自信、真实情境、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学科思维等一系列新概念、新要素进行了解答和梳理,为一线教师学习课改精神和践行新课标提供助力。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研究员夏雪梅就《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项目化学习》为题做了专题讲座,从五方面给了我们以专家的引领,以灯塔般的指导。一、从一个典型案例看语文项目化学习;二、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多种类型;三、语文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四、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实施;五、语文项目化学习中的学习工具等。就像她在九篇文章中说到:“真正的目标会跟灯塔似的,不断矫正他们的行为。
浙江外国语学院小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汪潮就《核心素养下语文课堂“教--学--评”的“一体化”》进行了专题指导。他指出:一体化的“一”既指方向的一致性、内容的一致性,还指效果的归一性。一体化的“体”指“教--学--评”等三种不同的呈现形式。他强调: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反思性、辩论性、融合化的探究活动,就能使“教—学—评”真正起化学反应,并有机融合与一体,达到共生、共振、共和之境界。
课改路上任重道远,广大教育工作者将以此为起点,认真学习新课标,努力提升学科专业素养,与时俱进,务实创新,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转自:“临沂第十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