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科研 · 课题研究丨基于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数感

2023/5/9 9:58:07  阅读:87 发布者:

基于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数感

——记二年数学团队教研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小学一、二年级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关键期。由此,本学期初,二年数学组在组长高韧老师的带领下,确定了如下校本研究课题:“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促进学生数感培养的教学研究”,围绕这一课题,二年数学组进行了多次集体备课并开展了系列团队教研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创设情境,建立数感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课堂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数感的培养并非易事。二年数学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借助媒体技术的方式创设生动丰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乐学其中。如在《除法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创设了帮饲养员阿姨把12根竹笋平均分给4个小熊猫的生活情境,并将竹笋抽象成小圆片,通过摆一摆等活动引导学生列除法算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算式表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数学情境进行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动手操作,体验数感

数感本质上属于直觉思维的范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追求对多重感官思维的刺激,即眼、耳、口、手、脑并用,数感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依托于具象化的事物。在《平均分》一课中,教师选择用动手操作的方式体验“平均分”。上课伊始,教师创设了6块糖分3份的情景。借助情景,放手让学生操作探索。引导学生经历“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概念。随后又创设了8块糖平均分2份和10块糖平均分5份的情景。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从共同特征中抽象出“平均分”概念的本质属性: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从而初步经历数感的形成。

三、融于生活,强化数感

小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除了借助课堂上的动手实操,也应引导学生融于生活实践,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感知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数感。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教师借助“三人成众”“抱团”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游戏并乐在其中,主动积极地发展数学思维,从而强化数字感知能力。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停发展的过程。这也启示广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具有数感培养思维,抓住教学的每一个关键点,让数感的培养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教学关键点上,以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带动学生数感能力的培养。

转自:“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