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 课题研究丨研“度量”本质 促“量感”落地
2023/5/9 9:56:30 阅读:98 发布者:
研“度量”本质
促“量感”落地
——三年数学校本研究报道
本学期,三年组全体数学教师紧紧围绕校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量感培养的策略研究”及大单元整体教学理念,结合“面积”单元展开了第一轮教研活动。
本轮研究中,谭鸽、韩高微、倪丽影老师结合《面积单位》一课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通过“具身操作、自主探究、想象累加、估测应用”等教学策略,让学生亲历过程,深度体验,从“会而不懂”走向“既懂又会”,积累“量”的经验,让量感内化于心,自然生长,形成素养。
一、具身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谭鸽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开展操作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观察、操作、思考和体悟的机会,让他们在具身操作中建立概念表象,在具身体验中积累经验,孕育“量感”。
课前谭老师让学生应用上节课学过的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在观察法、重叠法、割补法都无法实现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的问题,从而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然后从长度单位出发进行知识迁移,产生面积单位。并通过自学、画一画、找一找、量一量等丰富的数学活动,对面积单位大小建立初步的直觉,理解意义,建立起面积单位的表象。真实感受物品的大小,建构物品和面积单位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突破了难点。
二、自主探究,形成“单位”概念
韩高微老师的课堂紧密联系生活,在明确了用小正方形作为单位密铺的优势之后,开展了以下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以小图形测量大图形”的思想,进一步感悟“面积的大小就是小正方形的个数”,从而引出面积的基本单位——1平方厘米。接着,引导学生猜测:测量“课桌面的大小”、“教室地面的大小”,用1平方厘米作单位合适吗?进而衍生出其它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寻找身边与之相关的替代实物,比如指甲盖的面积、水果盒的底面面积等,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多种表征,形成单位概念表象。
三、想象累加,凸显“测量”本质
倪丽影老师特别注重猜想—验证的思维训练。在认识了三个面积单位之后,因势利导,思考:1平方分米里面有几个1平方厘米呢?先让学生去猜一猜,再用1平方厘米去摆一摆、画一画,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中把这个关系表示出来。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验证方法是怎样的。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发现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并明白其中的原理。同理可得: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等,在多维度体验中有效建立面积单位表象,掌握不同面积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量感不断沉淀。这个活动不仅是探究两个面积单位的倍数关系,即测量对象中包含了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更是引导学生经历从“数面积”到“计算面积”的过程,体会面积就是多个面积单位累加的结果。这个过程也让学生经历“用小正方形全铺——少用小正方形半铺——不用小正方形想象铺”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凸显测量面积的本质,延伸与拓展面积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也能提升量感。
第一轮教研结束后,设计了“它到底有多大”实践作业,选择生活中的“面”,用自己的方法估测“它到底有多大。”这种生活浸润式的估测应用,有助于学生自觉应用所学知识,积累“量”的经验,让量感可感,让量感可见,进而实现从“生活量感”到“数学量感”的转变。
总之,量感是对量的感悟,本次教研每位教师都给予了学生充分地观察、操作、探究和体验的机会,强化具身操作,亲历深度体验,深度体验下丰富“量感”积累 。
转自:“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