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展风采, 百花绽放竞芳菲
——嘉兴市实验小学西校区2022学年第二学期“学导型教学”校双高课评比活动
为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我校 “学导课堂”多元实践的深入开展,引领教师研究学生,进一步构建“学习为中心,导引作支持”的新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促进学习真实而有深度地发生。嘉兴市实验小学西校区于2023年4月开展了“学导型教学”校级双高课评比活动。
本次双高课评比活动分三组开展,我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青年教师登场展风采。老师们围绕“基于‘学导型教学’的‘2+N’课堂样式”这一主题方向,深入钻研教材,充分运用“学导型教学”的多样化技术工具,真正让学生“学”起来,让思维“深”起来,让知识“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百花绽放,“语”众不同
我校西校区语文组共有12位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他们的课堂精神饱满,情感丰富,充分展现出语文老师们独特的风采。每节40分钟的课堂,或如清泉流淌,或似春风拂面,或清新自然,或轻松流畅,或妙趣横生,或引人入胜,都有独到之处,各具教学之美,皆怀育人之情,凸显素养之高。虽风格不同,但目标一致,促进学习真实而有深度地发生,尤其突出以单元统整学习、任务群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丰富的学习方式,让“自学、展评、提问、讨论、总结”等学习过程充分展开。
孙苗老师
孙老师执教的四下《囊萤夜读》层次清晰,步步深入。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背景知识,引发阅读兴趣。再结合三大学习任务,运用多种方法读懂课题,读通课文,读好停顿,用结合注释、图片、扩词等方法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最后借助补充的情境对话、文史资料和成语故事,引导学生交流对车胤囊萤夜读行为的看法,从而深入地感受古人勤奋苦读的品质,拉近文言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认同感。
陈露依老师
陈老师在执教《芙蓉楼送辛渐》一课时,带领405班的小朋友们开展了一场“以诗会友”的学习活动。孩子们充分利用注释、图片、音频等学习资源,理解了诗意;在引经据典、想象品读中,悟诗情明诗志;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了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感受到了中华诗词的魅力。
赵正佳老师
赵老师在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时,引导学生将长文章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一是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借助小标题了解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二是根据带着课前提示学习,探究为什么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尝试给每个部分换个小标题。在过程中,采取先扶后放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二三部分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次课堂上,同学们展现出了不俗的阅读品析能力,获得了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李嘉捷老师
李老师在执教《小毛虫》一课时,努力落实“学为中心”的理念,“放大学,优化导”。在教学中,紧扣课文“小毛虫是怎么变成蝴蝶的”这条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教师引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学生齐读、男女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抓住课文内容进行品读感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引导学生说,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注重个性化的评价语,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寓教于乐。
马金金老师
马老师在执教《蜘蛛开店》一课时,通过字理识字和生活识字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紧扣“蜘蛛想卖什么—挂招牌—顾客来了—结果怎么样”的顺序理清故事脉络,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采用自主学习、读与想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探究。让学生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童话故事的乐趣,并学会了借助示意图和关键词把故事讲清楚。
陈琳老师
陈老师执教的《雷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立足文本内容,巧用媒体资源,突出识字写字,并注重语文实践,落实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游戏识字中享受识字之乐,在语用赏析中践行语言建构,享受阅读之乐,在想象移情中生成审美意识,充分感受学习语文之乐。
陶婷珏老师
陶老师执教的《棉花姑娘》一课充满童真童趣,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丰富而灵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快乐。孩子们通过“画—读—演”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懂得“不同的动物能消灭不同害虫”的科学常识。
陆夏媚老师
陆老师执教《剃头大师》这一课时,通过“趣谈大师”、“梳理脉络”、“多法破难”、“学以致用”这四个板块,带领学生厘清剃头大师“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并习得“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引导孩子理解难懂的语句。整个课堂,有读有悟,有欢笑有思考,孩子们收获满满。
张清如老师
在执教《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时,张老师为学生搭建了学习支架,概括总结了复述方法,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借助文字提示,对故事的内容充分了解和把握基础上进行详细复述。课堂评价贯穿整堂课,通过自评、师评、互评多维度评价方式,阶梯式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有效反馈,通过读-找-说-评的学法总结迁移运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内化课文语言、学习表达。
王怡婷老师
王老师在执教《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与导反思个性化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小艇在威尼斯的独特作用,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其次,通过对喜欢段落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品读文本、走入文本,了解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最后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张新晨老师
张老师执教的是部编版三下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宇宙另一边》。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张老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让学生先感受课文中丰富有趣的想象,再让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先进行口头表达,练习着说,最后进行仿写,展开想象实践。课堂语文味浓,充满奇特想象。
朱慧老师
朱老师执教的是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田忌赛马》,结合统编教材尤其是本单元的编排内容及特点,本课时教学立足促进学生最优发展的立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选择了项目化学习来组织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探究性地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将语言与思维、情感、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深度学习,从而促使学生通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还需要时间的打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智慧课堂,“数”不胜数
我校西校区数学组有9位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老师们精心准备,反复磨课,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发扬务实精神,充分利用“学导型教学”的多样化技术工具,扎实地把握教材并深入挖掘。他们在教学上巧思不断,一步步引导学生们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呈现出了一堂堂精彩纷呈、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充分展示了嘉实老师们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教学基本功。
倪冬娟老师
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千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它将为今后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做好铺垫。依托直观,逐步抽象,突出理解千以内数的意义,运用多次直观操作帮助学生实现具体到抽象的跨越。倪老师在执教本节课时,巧妙设计了教学活动,使得教学充满张力,课堂充满活力,不仅丰富学生对数的意义的感知,还有助于孩子们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冯雨老师
冯老师带着二年级的孩子们探索了《有余数的除法》,从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到在摆正方形中初探余数和除数的规律再到在画五边形中验证规律,层层递进让学生对规律和规律的发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张微老师
本课张老师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引发数数需求,数出数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深化数感以及多感官参与,提升数感来展开。同时本堂课张老师创设了两个核心问题:1.900再加100是多少?2.345表示什么意思。张老师通过直观的小方块,让学生数数,引出“一千”,用小棒、计数器、小方块、人民币多元表征,抽象出345表示的意思。
唐林伟老师
唐老师着眼于让学生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怎么样计算和分析平均数;懂得应用平均数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交融。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
沈力老师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括号。沈老师在这节课借助情境,通过动手圈一圈划一划,让孩子们在不同的解题思路中,认识并了解了小括号的意义,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打下基础。
石玥老师
石老师执教的六下《鸽巢问题》,选用“问题-探究-建构”的学教模式,重点围绕数学建模与模型思想进行挖掘和设计,以模型准备、模型建构、模型应用三个环节开展教学,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在实践中感悟数学建模以及模型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冯丽利老师
冯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一课,在处理教材时巧妙地把1、2课时结合教学,借助“元角分”、“计数单位”、“数形结合”等方式让学生感悟算理,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表达观点,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金家骏老师
金老师在进行《找规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具体情境,让小朋友们在观察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在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事物所表示的规律有其相同性时,通过让学生自己编动作来做一做表现事物的规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掌握了找规律的方法及规律的创造。
高丽老师
高老师在课前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情况,根据学情精准教学。课前学生带着问题“怎么认钱”进行课前预习和资料查找。课中汇报学习成果,以问题“你是怎么认钱的?怎么付1元钱?角和分之间有什么关系?”为引领,通过摆一摆,猜一猜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刘金晶老师
本节课开始从同学们现场品尝各种调味品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接着小步渐进,穿插以喜剧大师的表演,再结合“你猜我演”等趣味小游戏,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汲取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和细微场景作为情感“载体”,进一步研究人物的神态与动作的特征。学习运用夸张、概括的方法在纸上以线描的形式绘画出人物生动的表情。
曾芸芝老师
曾老师执教的《PEP6 Unit4 B Let’s talk》一课,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为指向,引导学生由谈论自己的生日计划,到学习文本中Chen Jie为家人和朋友生日所做的事情,体会其脉脉温情;再到现实生活中,由己及人,思考和交流自己能为家人的生日做些什么。通过这节课,学生用“圈一圈”朋友、家人生日的行动,为日后表达关爱做好了“备注”。
本次双高课的评比,不仅是“学导型教学”的切实实践,更是全面深入推进“学为中心”课堂转型的实践。它为参赛老师们搭建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才干的平台,更为全体老师创造了互观互学、交流研讨的机会。如此优质的平台能让老师们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生机,带来活力。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坚信,我校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一定会在常教常思、常教常新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每位教师定会教而有思,研而有成,评而有进,学而有成。学无涯,教亦无涯,探索的路上,嘉实老师们一直在行动!
转自:“嘉兴市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