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2日,来自温州市各地区的60余名教师齐聚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温州大学张作仁教授的引领下,开启了为期5天的《教师教育科研实操》40学时培训。
#1
内求定力,外联共生
上午,张教授带来了《教师研究价值取向与范式》的专题讲座。张教授通过5个问题,引发学员们的讨论,引出教师做研究是为了成长与发展,而成长的秘诀是早上布局+晚上复盘,其中的关键是“积极心态”“及时复盘”。张教授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向学员们分享了定期更新个人简介与成长经历的复盘策略,启发学员对个人专业成长经历进行复盘。
同时,张教授肯定了积极心态的重要性,激励学员们用自己的专长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培养好每一个孩子,立足课堂做真实有品质的研究。
#2
真实研究,幸福成长
讲座的下半场中,张教授借助“鱼鳍在水中的作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福寿螺研究性学习”等案例,点醒学员们: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怀疑、学会质询,而不是停留在教给学生现成的答案上,教师应该通过系统的思考和行动来解决面临的教育实际问题。
讲座最后,张教授指出,学校教育科研的基本特征是关注理念、关注学生、关注方法,学校应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发学员思考,学会享受思考与积累,做真正的研究者、有思想的行动者、有创意的教育者,学会研究地工作,做幸福的成长者!
#3
典型问题,创意做法
下午,学员们伴着窗外泻入的暖阳,在张教授娓娓道来的讲述与引领中,感受到科研的力量,收获了成长的欢愉。
张教授从5分钟分享入手,引导学员叩问内心专业成长的真正需求。随后,他通过剖析学校教育的基本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与关键举措(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课堂变革和教师发展),建议教师原点思维下的课题研究选题要努力做到关注“典型问题”与“创意设计”。他认为课题研究的“真问题”是自己的,课题选题要遵循“三性”原则(真实性、典型性和创新性)。
张教授还结合研究实例帮助大家明晰观点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他结合北京十一学校全方位(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的项目研究,带领大家一起领悟“项目研究从‘痛’开始,在‘困惑’和‘抱怨’中寻找项目研究”的真谛。他通过引导大家区分常见的课堂教学现象困惑与问题,剖析现象中的深层原因,让大家明晰如何从众多复杂的问题中寻找“根问题”,清楚“可消除原因”和“与原因相匹配的策略”,从而逐步缩短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直至实现目标。
最后,张教授用一张“逆流的鱼”
,启迪学员们“专业”源自于“专一”。他说:“朝一个方向,你就是唯一。转一个方向,你就是品牌。”整个下午,学员们沐浴在张教授的智慧光芒下,贪婪地汲取知识地养分,一次次感受到资深科研人身上无穷的魅力。
#4
学习感悟
1.为什么来?
关注“科研力量”将近一年,但是每每只是在推文中远远地看着别人的学习
和感悟。明明全是干货,但是没有真实的场景,学习总是缺了点温度和效度。当我在省培平台上看到《教师教育科研实操》项目的时候,我觉得可以离张老师更近一步,离我想要的“可能”更近一步。我决定要勇敢一回,我来了,带着自己的内驱,带着冲破舒适圈的勇气,带着突破教学科研瓶颈的期待,来了。很高兴,我像等录取通知书一样,终于收到了那条来自温大的培训通知。
2.来了我得到什么?
来了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想错了。来之前总想着向外索取,来了之后才发现缺的是向内自省。张老师开场的“五问”,我发现没有一问能给出让自己清晰认同的答案,没有头绪没有方向,是因为没有站位!但是,每一问的高度和价值我觉得就是我今天上午最大的答案!另外一个收获,就是把嘴巴上的学习转换成行动和习惯,这是另一个突破。所以今天中午我直接就把感悟和反思直接变成行动,希望能贯穿变成一种工作学习
的习惯。我想给自己在这一次培训给自己一个做个人的规划。
也许张老师5天的课,30多年的教育感悟,当下的我可能只能理解5分,但是我相信,思想的触动、思维的突破它会有隐形的“后劲”,会在将来我再次“迷途困顿”的时候给我一些曙光。
——黄特 瑞安市朝阳幼儿园
今天是作为一个科研小白,坐在这个满是专家、园长、教科主任的培训班里,相当地诚惶诚恐,但是张老师一开班就抛出了几个问题,并以他风趣、接地气,处处饱含哲思的讲学方式,告诉我们做科研一定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那就是教学。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做研究,怎么去备课、上课、反思,怎么培养好每一个孩子都要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去面对。
——章瑛 滨海第一幼儿园
1.教师专业成长的挑战和机遇
因为学校工作需要,临时接任了学校教科室的任务。但是教育科研却恰恰是我的教育专业短板。这种“德不配位”的感觉,给了我比较大的压力。
2.不忘教育初心,重寻教育幸福
忙碌的教学日常工作,让我没有更多静心思考的时间。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师专业的发展。同时,疲惫的教学日常也在消磨着我的教学热情,让我忘记了自己的教育初心。我想自己需要重回教育的“原点”,用科研改变自己的教学日常,重新寻获教育的幸福感。
——林莉莉 温州市龙湾区上江小学
寻教育初心 觅教育本真 本次培训张老师的第一问“教师为什么要做研究”,这一问题让我马上想到“为什么参加本次培训”。细细思考,除了是任务,更多的是教科室岗位的焦虑、自我成长的迷茫。培训初心是想通过本次培训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找寻更好的自己。第一个半天,我有了信心,在张老师的成长经历分享中,收获“时间规划、信念坚守”是助力“寻得教育初心、觅得教育本真”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自我专业成长的进步阶梯。
——许洁 温州市龙湾区第十五幼儿园
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我的身上有两重“镣铐”:一是现实中繁重的教学任务、琐碎的学生问题以及高强度的学校工作,二是不爱研究、不爱反思、不爱提炼的思维惰性。在张作仁教授的启发引领下,我深刻意识到科研之必要性与重要性。而科研的第一步,我认为首先应当破除身上的镣铐,直面这些束缚我的“痛点”,勇敢走出舒适圈。哈佛大学有句校训:请享受你无法回避的痛苦。假如科研注定是教师生涯中不可回避的痛苦,那就转变观念,变痛苦为享受。用科研的精神、高效的方式去改善我的教育教学,助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从而跳出迷人的舞步。
——张肖伊 浙江省平阳中学
转自:“科研力量”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