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育的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西安市教科院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围绕西安教育“八个新突破”,坚持“政治建院、研究立院、人才强院、服务兴院”院训,做高质量教科研。聚焦“三个课堂”推动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考、新路径和新要求,实施西安教科研“367”工作方案,深入学习研究领会“三个课堂”的“三个新塑造”,积极实施“六项新举措”、聚焦“七个新维度”,助推陕西“三个课堂”落实落地落好,服务高质量教育西安实践。
一、深入学习研究,领会“三个课堂”的“三个新塑造”理念内涵
(一)“三个课堂”塑造“五大特点”
“三个课堂”具有全面深入、回归初心、服务学生、关系优化和开放交流等五大特点。
第一,全面深入。“三个课堂”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注重多元复杂教学要素的结构优化及效果。
第二,回归初心。“三个课堂”回归教育本质、回归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梦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服务学生。“三个课堂”以学习、学生、素养等为中心,促进学生发现学习乐趣,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
第四,关系优化。“三个课堂”关注课堂双主体关系的全面和谐,倡导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双主体,课堂上有学生精彩表现,也有教师职业精彩与幸福感的生成,课堂是学生教师共建共成长。
第五,开放交流。“三个课堂”使教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交流,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共育。
(二)“三个课堂”塑造“五个新建立”
1.建立新的教学场域。“三个课堂”充分发挥师生主体性和能动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知识建构中激发出智慧、情感和信念,从而营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全面发展的场域。
2.建立新的教学范式。“三个课堂”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材知识与其他理论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校内教学环境与校外现场环境相结合,形成服务学生高质量学习的教学范式。
3.建立新的学习范式。“三个课堂”实现由一个人独立学习向团队和现场学习转变,由一般性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浅表性学习向融高级知识、智慧、情感和信仰于一体的深度学习转变,形成高质量学习范式。
4.建立新的师生关系。优良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双方体验愉悦之情,激发教与学的内在动力,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5.建立新的教学环境。课堂可以是教室、研讨室、实验室等固定的地点,也可以在校园的运动场(馆)、草坪或林荫下,还可以是校外生产或工作现场。
(三)“三个课堂”塑造“三个引领”
第一,引领重塑教育观念。“三个课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课堂观,构建新的学习共同体。
第二,引领教师关键作用。“三个课堂”把教师培养作为先导工程,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促进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增强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的能力。
第三,引领育人方式变革。“三个课堂”高度契合新的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标的要求,推进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
二、全面持续实践,“六项举措”推动“三个课堂”落实落地落好
(一)开展专题研讨,凝聚共识
举办“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推动‘三个课堂’落实落地”等系列研讨会,省市教科研专家、名师、校长“三位一体”相聚一堂,凝聚共识。
(二)举办主题论坛,聚焦课后服务
举办主题为“落实三个课堂,做优课后服务”的“西安教科研二十人论坛”,分享交流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并以体系化的拓展型课程设计支撑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
(三)发挥评价牵引,运用课堂质量标准
积极主动运用课堂质量评价标准,开展新课标下的全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课堂观察活动,实现“第一课堂”提质增效。
(四)基于现有优势,促进“好课堂”迭代升级
“西安好课堂”以陕西“三个课堂”为方向引领、方法指导,是“三个课堂”的西安实践探索。实施“西安好课堂,助力西安‘名校+’”系列活动共计65期,每期线上观摩人数20-50万以上。2022年4月,“西安好课堂”入选教育部第四批“双减”推广典型案例。
(五)梳理凝练,引领孵化“三个课堂”典型案例
基于“三个课堂”落实落地落好,市教科院不断加强梳理总结,孵化建构出一批具有典型代表的三个课堂模型。
如,陕师大实验小学的“蒲公英课堂”、大学南路小学的“生本智慧课堂”、西航三校的“金葵花课堂”、翠华路小学的“五有课堂”、曲江第三小学的“六环十步自主课堂”、后宰门小学的“生命课堂”、大明宫小学的“慧雅课堂”、曲江第二小学的“智慧课堂”、南湖小学的“灵动课堂”、交大附小的“成慧课堂”、航天城第一中学的“协同课堂”、高新第一学校的“致真思辨课堂”、铁一中的“融合课堂”、曲江第一中学的“思维课堂”等课堂建设。
陕师大实验小学以学校“蒲公英课程”中的“拓展课程”全面落实第二课堂。西安小学有效落实“第二课堂”,确立了“一核心两重组三兼顾”的实施策略。高新区实验小学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课后服务构建起答疑辅导、课外阅读、特长教育、社会实践等服务体系;开设“思政+”“劳动+”“科技+”“企业+”等课程,构建第三课堂。西安理工大附属中小学以天地为教室、以社会为教材,在校外建立五大实践基地,开展森林教育、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科技创新教育。高新六小构建“成美·梧桐花”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第一课堂聚焦精准,第二课堂编织浪漫,第三课堂发展综合。
(六)推进经验交流,宣传西安经验
解慧明院长主动到咸阳、宝鸡、渭南、商洛等兄弟地市,作“三个课堂”专题报告,介绍“三个课堂”的西安经验。
三、展望未来发展,“七个维度”助推“三个课堂”走实走深走高
一是促创新,强化课堂创新发展。“第一课堂做优,第二课堂做实,第三课堂做好”,构建丰富立体、科学多元的创新课堂育人体系。
二是抓评价,牵引课堂科学创新。进一步以“好课堂”质量评价标准牵引高质量的课堂;健全西安“157”学生五育全面发展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引导学校和教师树立科学课程观和课堂观。
三是强思维,聚焦课堂核心要素。开展全市思维型教学说课比赛、优质课展示、专题培训等系列教科研活动,深入推进课堂上基于真实情境,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是重科研,促进课堂内涵发展。以课题驱动课堂改革,发挥好教科研对课堂改革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发现、培育、推广更多“三个课堂”的西安生动实践。
五是谋贯通,构建“三个课堂”新格局。探索形成“三个课堂”+义务教育、“三个课堂”+高中教育、“三个课堂”+职业教育全贯通、全覆盖的“三+”发展新格局。
六是扩辐射,营造“三个课堂”氛围。以“西安教科研二十人论坛”、“西安教科研名师讲堂”为平台,深入校长、教研员、教师、家长等群体中不断宣传“三个课堂”先进理念与典型经验,营造“三个课堂”氛围。
七是再出发,“西安好课堂”建设迈入新阶段。不断充实、丰富、发展“西安好课堂”核心内涵,努力构建“做优第一课堂,做实第二课堂,做好第三课堂”丰富立体、科学多元的创新课堂育人体系,助推我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解慧明,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西安市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中心主任,理学博士,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教学质量评价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转自:“西安教育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