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三个课堂”西安实践②ll“提升核心素养践行三个课堂”全系列主题活动(第一期)“落实新课标 做优第一课堂”创新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2023/5/8 11:03:12  阅读:165 发布者:

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 培训负担的意见》相关要求,深入践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助推“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陕西“三个课堂”西安实践,做优“第一课堂”,落实西安教育八个新突破要求,推进全市义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为期一周的“提升核心素养 践行三个课堂”全系列主题活动(第一期)之初中学段“落实新课标 做优第一课堂”创新教学课例观摩研讨活动。

44日,历史、美术、道德与法治、生物专场活动在西安市航天城一中举办。

历史专场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解慧明、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部主任王兰英、航天城第一中学校长徐雄、校长助理朱敏等领导参加活动。来自西安市各区县、开发区、西咸新区、商洛市、西安市初中历史教研员工作室、西安市“张艳名师+”研修共同体、西安市“张洪琪名师+”研修共同体的400多名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参会。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历史教研员张艳主持本次活动。

公开课观摩

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教师杨鸽上了《初三第一轮复习课——明朝》,整节课分为“时空定位、线索勾连”、“查漏补缺、明确主干”、“面向世界、难点解析”、“搜证求解、破缘据理”四个部分。将明朝历史放在大航海时代,以中考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在学案辅助下,通过知识整合、问题引导、学法指导,把知识教学转化为学生素养生成的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实效。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含光校区秦磊老师上了八年级新授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这节理论性强、时间跨度大、历史概念多,难度很大的课,秦磊老师以“理论形成”、“思想解放”、“发展趋势”三大板块为线索,从现实入手,引导学生梳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二十大的九次重要会议,精选史料,巧妙设问,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和关键环节,教学语言精炼,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参与面广,学习情感饱满,家国情怀落实自然。

公开课研讨

授课教师杨鸽老师和秦磊老师首先进行了教后反思。

长安区历史教研员赵馨老师指出:在大单元视野下要对整个单元知识经行结构整合;提出“情景创设--问题驱动--深度学习--高度参与”的教学模式和复习课的有效建议;要重视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的教学。

碑林区初中历史兼职教研员杨千梁老师指出:落实核心素养要基于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如何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助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教学过程,以核心素养整合教学内容。

灞桥区历史教研员徐美民老师、西安市初中历史兼职教研员惠菲老师作为听课教师代表点评从不同角度进行点评。

本次活动课前制作了学生听课情况反馈表,每节课发放25份,由学生课后自行填写。“张艳名师+”研修共同体的梁洁老师统计了学生听课情况反馈表,给参会老师通报了两节课学生的反馈情况。学生们对杨鸽老师“规范化的学法指导”、“明朝与世界互动关联”的教学角度给予好评,建议学案基础知识在课前完成。学生对秦磊老师“知识梳理”、“问题设计”、“教学风度”等给予好评。

西安市初中历史兼职教研员张艳艳老师从学生自主学习时长、单独回答问题数量、集体回答问题数量、答案来源分析等角度对两节课进行数据统计和简要分析,引导听课老师关注学生立场的听课角度。

张艳老师对本次活动做了新课标下听评课视角简析,指出教师立场和学生立场的听课基本视角;介绍了复习课课型特点、学案设计要素和课堂教学范式;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课的教学定位是“在大单元教学视角下,把第10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历程与第7课、第8课、第11课中改革开放在不同阶段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史实有机联系起来,体现出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互动,体现出理论对改革开放实践的巨大指导意义,引导学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的精神,坚定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用史实实证出历史结论,落实史料实证素养”、“上好有历史味道的理论性教学内容”。

阳春布泽德,万物生光辉。怀着对历史教学的期待,乘着西安市教科院“提升核心素养 践行三个课堂”的春风,400多老师们汇聚一堂,学习、分享、交流、反思,在历史教学的道路上且行且思,知行合一,老师们感受到了学科的魅力,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团队的力量,期待在春天播下的这些希望种子,在之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生根发芽。

美术专场

活动由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美术教研员贾欣主持。西安市21个区县的美术教研员及骨干教师,以及咸阳、商洛的美术教研员及骨干教师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观摩研讨。

大单元课例展示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美术教师、西安市骨干教师王迎梅带来《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的图画》课例展示。西安市新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美术教研员高伟作专家点评。

王迎梅老师以“会说话的图画”为大概念,以“手绘线条表达”为主题,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主体,设计大单元,从艺术感知到实践应用,共计5个课时。展示课为大单元教学中的第一课时。王老师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运用象形文字“日、月、山、川”的识读导入线条的表现力。分析中国画中“钟馗”胡须、服装以及性格特点的线条表达,提高学生对线条的鉴赏力。以“图像谱”结合音乐、美术的特质,丰富学生线条的表现力。以校园美食为主题,以绘制“菜谱”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线条表达的准确性。以“表情包动画”增强学生运用线条的趣味性。艺术实践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艺术素养的提升。

新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美术教研员高伟老师对王迎梅老师的展示课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提出,王老师的语言素养值得学习借鉴,通过娓娓道来的形式,深入浅出,层层递进,承接自然。紧贴学生校园生活,运用跨学科知识,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巧设艺术实践,趣味十足,环环相扣,使学生沉浸在艺术实践当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

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美术教师、陕西省美术学科带头人张亚丽带来《无声诗里颂千秋—中国红色经典绘画作品》课例展示。西安市莲湖区教师进修学校美术教研员沈睿作专家点评。

张亚丽老师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大概念,以“红色记忆”为主题,跨领域设计大单元,从欣赏评述、造型表现,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共计4个课时。展示课为大单元教学中的第一课时。课堂中,张老师以云游中国国家博物馆创设情境,通过对《开国大典》的欣赏评述,使学生学会运用“四步法”对绘画作品进行赏析,初步懂得“观看之道”,认识绘画艺术是时代之境。通过古今对比、同类对比等教学方法,提炼“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语言。带领学生感悟经典、传承经典,弘扬家国情怀。以“追问”的形式,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学中使用ChatGPT绘画对比艺术家创作过程,凸出艺术创作的独特性,提倡学生培养艺术创造力。

莲湖区教师进修学校美术教研员沈睿老师对张亚丽老师的展示课给予高度肯定。她指出,该课有两大亮点:一是学科思政自然融入课堂,通过学习“红色经典”,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大单元的设计构架科学合理,反映出张老师对大单元课程理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对教材内容有效整合,对课程环节设计持续递进,兼顾艺术性和学术性,起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作用。

总评及微讲座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美术教研员贾欣对两节展示课进行总评,并带来题为《落实新课标 做优第一课堂—初中美术大单元设计策略》的微讲座。微讲座通过分析以上两节优秀课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梳理美术学科大单元设计的认知框架,明确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带给与会教师领域内、跨领域、跨学科、超学科的大单元视域,以及统筹“陕西三个课堂”丰富大单元艺术实践,并讲解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基本要素,提供参考模板,提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课堂评价建议。此次微讲座得到了美术课标组核心成员、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陶旭泉教授的指导,结合“陕西三个课堂”以及西安市初中美术教学实际,是针对近期我市中学美术教师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遇到的困惑予以回应与指导,得到与会专家、教师一致好评。

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课程。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西安市中学美术教师们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守正创新,积极探索新课标引领下的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的变革,努力打造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的美术课堂,真正做到课程标准落实落地,向美而行。

道德与法治专场

道德与法治专场活动向与会400多名初中思政教师展示了两节创新课例,并特邀经验丰富的教研员和名师进行了课例点评,结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科院陈海兰老师做了《落实新课标 做优第一课堂》专题讲座,进行总结发言。

课例展示

第一节课由西安市高新第三初级中学袁琳老师执教,袁老师展示的课例是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课题是《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本课以“邮票里的中国故事”娓娓道来,整节课以“如何才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为总议题,以“挺身为国,何所思”、“以身许国,何所求”、“青春护国,何以行”三个子议题突破本节课的核心知识。通过创设“一封临危受命的来信”、“一次生死未卜的飞行”两个议学情境,结合具体的议学任务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深度思考,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呈现了一堂构思精美、设问精巧、学生广泛参与的优秀课例。

第二节课由西安市第十七中学梁淑静老师执教,梁老师展示的课例为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第一目的内容,课题是《高扬民族精神》。本课以红旗渠精神为主要素材一例贯通,通过“明民族精神之义”、“悟民族精神之魂”、“践民族精神之行”三个板块一一展开,引导学生在活动探究中明确民族精神是什么、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怎么弘扬民族精神。学习小组围绕三个核心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合作探究,深度思考,核心素养的培育得到有效落实。

课后反思专家点评

 课后,两位老师从自己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素材选取、价值引领、学生参与等多角度进行了反思,两位专家分别进行了点评。

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霍梅梅负责对袁琳老师的课进行点评,她指出袁老师的课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设置明确、政治立场坚定、价值引领鲜明;课程设置上着眼于“小邮票”却落实了“国家利益”的大课题;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事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尝试了新课标中的议题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做了突破与尝试,设问精巧环环相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紧密结合,是一节创新的好课。

西安市未央区中学思政教研员,学科名师陈剑利老师对梁淑静老师的课进行点评。陈老师指出本节课创新性的整合教材内容,以三个板块层层展开,课程真实且内容丰富;素材有精度,深挖红旗渠这一典型素材,一例到底;课堂有温度,眼中有学生,注重保护学生的自信;设问有梯度,每个素材都有设问,从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注重学生素养培育,教学设计富有新意,穿心效果明显。

 总评及专题微讲座

活动最后,陈海兰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总结点评,并为全体教师带来了《践行新课标 做优第一课堂》的微讲座。陈老师从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与突破入手,以及陕西“三个课堂”的构建,强调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好课堂质量评价标准,要求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以西安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好课堂评价标准作为参照,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实施,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布置好课后作业,做优做实第一课堂,携手打造有魂、有人、有理、有疑、有思、有动的思政课好课堂。

课例示范促成长,砥砺前行共芬芳。本次活动授课教师精心准备、深挖教材、创新教学设计,以娴熟的教学技艺,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有效的课堂训练,给我们呈现出两节高水平的创新课例。三位专家结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要求,问诊课堂、精准点评、有效指导,为两节好课“画龙点睛”,为全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了观摩、学习、提高的平台,相信通过此次活动一定能够引发大家对创新课堂的思考,真正做优第一课堂。

生物专场

市级初中生物教研员工作室成员、各区县及开发区生物教研员、各初中学校生物骨干教师、咸阳市、商洛市生物教研员及骨干教师200余人参会。活动由市教科院初中生物教研员淡静雅老师主持。聚焦新课标,以课堂观察的视角探索育人蓝图,推进西安市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活动第一项,两位优秀的一线教师进行观摩课展示。

来自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的刘蕾老师展示观摩课《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本节课以“海姆立克急救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择真实的情境来设计学习任务,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在突破难点上,刘老师避开了“大气压强”这一物理概念的生硬解释,利用小学科学的游戏实现了初中阶段与小学阶段有效衔接、连贯一致,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生物学的科学本质。整节课在模型的建构、使用、评价和修正中,实现思维进阶、能力进阶和素养提升。

来自西安高新第一初级中学的胡圆老师展示观摩课《血流的管道—血管》。本节课立足新课标理念,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贯穿整个课堂。通过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血管;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多种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洞悉血管,总结结构特点;尝试通过构建血管模型进行跨学科融合,并形成物化成果;通过生活中常见血管疾病的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生命安全与健康的观念和知识的宣讲,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次树立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埋下了种子。

活动第二项,两位授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他的教学水平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滑坡。”观摩课展示后,两位老师分享了教学设计思路,并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回顾、诊断和剖析,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调整,不断地在发现问题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活动第三项,西安市教科院生物教研员淡静雅、西安市太元路学校李伟分别对两节课进行了中肯精准的点评。淡老师从学生学习这节课的认知障碍入手,肯定了刘老师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支架的做法,将丰富的教学材料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步步为营,牵引着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淡老师提出在“人体生理与健康”主题中,利用模型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处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学机制或概念,并对课堂教学中模型的建构、使用、评价和修正流程进行规范。同时,淡老师也从生物学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的特殊性出发,倡导教学要体现生命的鲜活性,要增强学生探索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李伟老师结合新课标中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分享了《血流的管道——血管》课堂观测点。课堂通过概念理解、思维提升、健康问题分等过程体现了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让学生结合知识最终构建人体血管的整体模型、解释生理功能、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概念的整合与升华,运用了以探究实践为特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创设激疑生惑的真实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通过阶梯性的活动创设和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体现了生命教育和育人价值。

活动第四项,与会教师对两节观摩课进行热烈的讨论。老师们一致表达这两节课深刻启发了思维,精彩呈现了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新样态,并表示在教育教学中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深刻领会课标要义,积极探索以生为本的课堂,重塑课堂教学样态,做优第一课堂。

活动第五项,淡静雅老师对活动进行总结。淡老师从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过程以及实施效果的评价四个方面出发,总结归纳了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应具备的特征,鼓励老师们大胆探索前行。

在新课标理念的牵引下,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和育人导向;助推“陕西三个课堂”的西安实践,携手绘制最美育人蓝图,为西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转自:“西安教育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