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初中数学阅读内容教学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2023/5/6 18:19:06 阅读:131 发布者:
“初中数学阅读内容教学的策略研究”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度第十期立项课题,自2012年8月构思设计以来,课题组在省、市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与支持下,积极开展研究,创新实践活动,及时进行总结,取得了一些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成果。
1背景—课题研究的缘由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阅读材料(即教材中的“读一读”和“阅读”等内容),这是该教材的一大特点。这些阅读材料紧扣有关知识点,短小精悍,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自然科学、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对课本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深化了数学知识,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从课题组开展的“数学阅读材料的教学现状调查”发现,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这部分内容很不重视,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布置学生课后阅读。有的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涉及很少,甚至不考,因此教不教无所谓;有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重,课堂45分钟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很多,根本无暇顾及阅读材料;有的农村教师认为,身处农村,很多阅读材料要想进行实践确实不容易。
其实,阅读材料是教材正文的补充和延伸,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教师若能深入领会阅读材料的编写意图,就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策略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传授阅读技巧,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使数学课堂更具特色。因此,我们应重视阅读材料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让数学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本课题就是在此基础上构思产生并进行研究的。
2 界定——课题研究的指向
阅读是一种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它具有“四性”:(1)社会性。阅读是以材料作为中介的特殊交际方式而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接收和传播同时发生的双向过程;(2)实践性。阅读是从材料中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种方式,需要阅读者的主体实践活动;(3)心智性。阅读是人大脑运动的复杂过程,伴随着一系列的心智活动;(4)思维性。思维是阅读中心智活动的核心,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全部的心智活动和情感意向才能实现。
数学阅读是指从公式、图形、符号、文字等数学材料中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和智力过程。它与一般阅读有共性,但更有特殊性:(1)数学语言的抽象性要求阅读者有较强的逻辑思维;(2)数学语言的精确性要求阅读者须反复地咬文嚼字;(3)数学语言的严谨性要求阅读者将口、手、脑同步使用;(4)数学语言的多样性要求阅读者能有效地进行(文字、图形、符号)语言转换。因此,数学阅读不是简单浏览和了解,而是阅读者能动地动口、动手、动脑的理解与加工过程,其中包括看材料、提问题,对数学过程进行演绎推理、应用、归纳、总结等。
初中数学阅读内容教学的策略研究,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苏科版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挖掘并发挥阅读材料的潜在功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有效阅读,在阅读中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感受数学文化,进而形成关于不同阅读材料教学的方式方法与相关策略。
3 规划——课题研究的路径
3.1研究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要求和课题研究的指向,我们从教师、教学和学生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文献研究,进一步认识数学阅读材料教学研究的内涵与价值,转变教师对阅读材料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阅读材料的理论素养。
(2)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提炼数学阅读材料教学的基本策略,为更多教师开展数学阅读材料的教学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可操作的模式。
(3)通过实践研究,使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模能力、判断决策能力。
转自:“科研课题”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