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以劳立德”视域下提升学生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郑州市郑东新区商鼎路第一小学 杨一舒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创新与改革,社会逐渐对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引起重视,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来说,劳动教育也是五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教育的基础组成部分,国家全面加强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学生在稳定学习能力的前提下能够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劳立德;劳动教育;探究实施
引 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的学生由于各项能力行为还处于养成阶段,所以需要学校重视学生除学习以外的各技能知识发展。因此要在小学阶段加大劳动教育的力度,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学生设计富有灵活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劳动教育研究意义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正是出于人生的初级能力养成阶段,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开展劳动实践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要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智能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逐渐降低,而学校作为学生的关键教育基地,应在实际教育课程中添加劳动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现如今的社会不断发展环境下,各行各业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应用,小学时期作为学生教育的基础,教师在实际课程中实施劳动实践的教育,能够让学生改变对以往教育模式的看法,在学习方面形成创新的思维发展观除了让学生提升学习能动性之外,还能间接的培养学生思维朝着成熟方向发展,让学生在后续对学习实践中能够主动形成创新思维思考模式,提高学生整体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协调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还能有效的为学生灌输集体意识,增强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促进学生良好品性的养成。在社会大多数的家庭情况中,因为家中是独生子女的原因,就会让部分学生有些许自私的情况,学生不愿意分享也不愿意参与,更没有主动帮助同学的意识,这就会使班级集团结意识涣散,不利于整个班集体的进步与学习。实施劳动实践教育之后,教师可以定期组织集体栽培活动。
二、核心概念界定
“以劳立德”是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品德养成,树立学生健全人格。用以发挥劳动技术课的德育功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劳动观念
1、正确认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
2、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明白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劳动能力
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建立独立自理、热爱生活、心理阳光、体质健康、品德高尚的新时代接班人,促进自身发展。
劳动精神
积极主动地参与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活动,积累劳动经验,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勤俭节约、科学探索、知难而上、永不服输的劳动精神。
劳动习惯和品质
1、参与校内劳动,体会种植不易,尊重劳动人民,尊重劳动成果,爱惜农事工具设备,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2、通过家务劳动培养学生良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体会父母不易。
四、实施劳动教育基本措施
(一)家庭劳动教育在生活实践中有效实施
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自我服务,通过自我服务劳动的锻炼可以培养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品质,也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我校每年9月的学习准备期,班主任利用少先队活动课、午会课对一年级的学生午餐、如厕、走路队日常技能进行辅导。每周,每个班级都会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能人”比赛。一个月的时间里,一年级的孩子们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掌握,孩子们自理能力提高了,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家庭岗位中学习
家庭生活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和习惯,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责任心。学习与家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感受亲情的温馨,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长辈、自立自强的品质的有效途径。
疫情居家静默期间,全校发动班主任带领班中的孩子寻找家庭劳动小岗位的活动。孩子们热情高涨,没几天就找到了对他们来说力所能及的劳动岗位,如家庭清扫、整理床铺等。班主任通过微信群公布孩子们找到的这些岗位,鼓励家长让学生参与家庭中这些小岗位的劳动,学期结束,每个学生不但得到了家庭劳动章,而且提高了自理能力,体会到了家庭劳动的快乐。
(三)主题教育中融人
学校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极其重要。学校将校园内的一些文化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学校生活,不仅增加学生劳动实践的机会,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校园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以及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四)志愿服务中担责
学校从实际出发,与新时代社会实践活动中心、敬老院携手,为学生营造社会实践劳动的环境。重阳节,带领学生和志愿者家长到社区敬老院为爷爷奶奶梳头、洗手、整理床铺、表演节目,弦乐团的同学为社区送音乐;学雷锋的日子里,“假日小队”的队员在党员家长和教师的带领下到社区打扫卫生,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为创建文明城区助力。学生们在实践中接受劳动教育,通过动脑、动手、动力、出汗、献智慧,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体验到劳动的真正价值。
(五)将德育活动与劳动课程相结合
除了要在实际的教学课程中渗透劳动课程,还要利用德育活动展开实践活动,在走廊或者图书馆布置与劳动教育有关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劳动伴我成长”基本意识,使校园成为具有劳动实践导向性的学习教育场所。还要利用各种母亲节、感恩节等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节日,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劳动,还体会了劳动精神的可贵。
五、以劳立德,实践阶段反思
劳动教育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教育,学生在劳动中获得的生活体验和生活乐趣,既是今后生活的需要,也是未来生存的需要,更是让生命更好地发展的需要。我们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以生活为支点,进一步把新劳动教育与自主教育有机结合,利用教育资源,探索教育载体,注重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文化性和创造性,通过劳动教育帮助每个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全方位打造校园生活大课堂。
参考文献:
段俊华.“以劳立德”视域下黄冈市小学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北,黄冈师范学院,2020(05).
张道枝.如何通过劳动课程树立“以劳立德”理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10):163.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