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依据课标 用好教材 守正创新

2023/4/28 15:56:59  阅读:111 发布者:

依据课标  用好教材  守正创新

------小学语文备课的几点建议

繁阳小学    张素平

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先备课再上课是教师的职业常识。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深刻地领悟到,不备课就进课堂,无论你有多么深厚的语文功底、多么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有可能出现目标定位不准、学习活动无趣、教材使用不当、学生学而无获等问题。今天就备课方面谈几点建议,希望给您一些启发!

一、心中要有课标

备课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应该或能够“学什么”,即“学习目标”。一堂课的目标从哪里来?如何确定?首先就从课标中来。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县教研室统筹安排共读、解读、研读等活动,就足以说明课标的重要性。它是我们教什么、怎么教、怎样评的纲领性文件,它对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做了相应的规定。特别是课程目标方面既有总目标、又有学段目标,对各年段“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有明确要求,熟读《课标》才能知道:一个学段结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在整个学段语文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如此方不至于“失位”与“越位”。比如,《课标》在小学各学段“表达与交流”中对“表达”的要求,低学段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重在“兴趣”;中学段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重在“写清楚”;高学段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重在“具体”与“真实”。可见,熟读课程标准,心中有课标,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备课和教学中就会下意识地受其支配。

二、树立单元整体意识:

备课要有单元整体意识。

这是统编版教材编排的需要。统编教材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双线组元”,即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和编排单元教学内容。其中“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教材提示我们,备课一定要有单元整体意识,要从单元整体去分析教材,思考一个单元四篇课文分别起到什么作用?彼此之间如何配合?哪篇是精读课,哪篇是自读课,如何通过精读和自读完成整体的单元目标。

单元整体备课就是把一个单元看成是一个学习整体,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统领下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进行体统规划,整合设计。以“语文要素来表现人文主题”为核心重新组织,把教科书中的课后题、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学习内容重新进行筛选组织,融合在一起。

这是落实2022版课标精神的需要。语文新课标确立了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明确了“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的课程理念,提出了“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的课程内容,并建议在教学中“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基于以上新课标理念和教材编排要求,我们发现单元整体教学与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理念是一致的。单元整体教学改变了单个知识点、单篇课文组织课程内容的思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问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目标、内容、情境、学习活动、评价、资源等相关要素,实现语文学科育人方式的转变。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落地,单元整体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2022年冬季语文县级区域赛课,课题定为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策略单元整体教学,对大家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对讲课者来说是个大的挑战。其实也告诉我们要以此次赛课为契机,备课一定要有单元整体意识,“立足新课标,推进单元整体教学”是课堂改革的一个趋势。

三、用好教材和教参

研读教材,是真正使用好教材的前提和基础。面对全新的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们坚持读好整套书,领会编写理念,把握编写体系,吸收教科书蕴含的课改思想;要读好大单元,建构单元蓝图,理清、处理单元内部不同板块的关系;要读好课文,从不同维度入手,通透地理解每篇文本。

作为语文老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有小学阶段一整套的语文教材。因为教材对学段目标做了初步分解,每个单元的导语,都有明确的语文要素。把这些要素按“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维度进行梳理,每一个维度的要素都有内在逻辑。在解读单元教材时,一定要向前找一找已经学到了什么程度,往后翻一翻要走向什么程度,然后定位这个单元要达到什么程度。找准单元进阶节点,单元目标就不会有定低或定高的偏颇。教师养成了梳理单元要素的习惯,心里就不仅仅有“这一单元”的目标,还有会“这一学段”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这样,在备课时,关于单元“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等问题,一目了然。

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要细读文本,了解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有什么特点等等,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难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二读提示,单元导读或者课前提示语,要么是阐明知识点,要么是引导思考的方式、要么是介绍重要方法,这都是学习的重要参考;三读习题,也可说是思考题,此部分是编者意图的核心体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备课时,还要读《教师教学用书》,也就是,“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教参》是教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是教师备课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它像教材的"使用说明书"。教师通过解读教参,能够准确理解教材单元设计,帮助教师进行单元整体备课。针对每一课,《教师教学用书》也会有教材解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等内容,完全可以作为优秀教学教案设计学习。

总之,备课一定要目标先行,先考虑“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再考虑“怎么教”。一定要在知课标、知教材、知学生前提下,构建单元学习框架,聚集课程进阶节点,加强课程内容整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交流、实践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语用环境里学语文、用语文。

转自:“内黄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