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课标,赋能新征程——海港区张敬梅初中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研修系列活动(三十二)
2023/4/28 13:33:21 阅读:182 发布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全面准确把握新课程的变化、突破与实施。2023年3月20日,海港区张敬梅初中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在秦皇岛市第十三中学学习了区教师发展中心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白素英老师关于新版课程标准的变化、突破与实施的讲座。
白老师首先从宏观上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的修订背景、课程标准的内涵、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应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等角度对新课程标准做出解读。
新版课标——变化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修订后的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养来描述是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转化和落实,是对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性表述。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表达整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了三维目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了课程实施更加注重三维目标整体推进的取向,是对2001年版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继承与超越。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课程内容选择更加突出政治性和时代性,修订后的课标着力确立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德与法治基础,增强“党的领导”、“伟大建党精神”、“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课程标准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教(学)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学)”的具体指导,为日常教学提供了方向引领。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分学段设置差异性课程主题,构建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体系。同时,五大核心素养又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保持衔接,体现了能力水平的阶梯式上升和育人目标的一致。
新版课标——突破
一是观念的突破。教师对核心素养及其培育方式的认识是回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关键,其首要任务在于实现育人观念的突破。其次,要求教师从关注“教”转向引导“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既教书更要育人,改变传统的知识中心和考试导向的教育理念,关注人的发展。课堂教学必须以知识学习为主转向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人的发展为前提。
二是育人方式的转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实践活动和综合性学习。强调课程内部以及本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整合,打通知识内容和生活世界的壁垒,借用真实情境促进知识的情境化,以实现有助于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深度学习。让深度学习在情境中发生,从而达成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是评价方式的改变。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情境中的实践表现,强调学生“在什么情境下运用哪种知识可以完成何种任务”,因此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评价就不能再依靠简单、机械的做题和练习来实现,而要突破传统的纸笔考试,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推进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评价不再仅仅是检验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还包括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品质、信念等,通过综合性的外显行为来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新版课标——实践
变是常态,不变是反常的,思政课教师要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改变课堂,从我做起,从探究新课标做起,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议起来、站起来、说起来、快乐起来、发展起来,坚定思政课堂改革创新,提升立德树人教学实效。
冬去春来,满山遍野雪消融,风劲扬帆正当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工作室全体成员将以这次课标学习为契机,坚守教育初心,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立志把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转自:“初中道德与法治张敬梅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