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共读活动(三)

2023/4/28 11:29:37  阅读:119 发布者: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共读活动(三)

331日上午,工作室成员再次齐聚云端,进行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第三期共读活动。本次活动由经开六中彭艳霞老师做领读人,带领我们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中揭示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位和性质的深层意蕴。

呼赛平

高新行知中学

今天听了彭老师的解读和樊校的心得分享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课程标准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性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自己更有意识的去思考课程性质之间的内在逻辑,更加认真的思考几组关系: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三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想是目标,本领是能力问题,担当是精神面貌问题。“三有”与“三气”之间的关系,有理想,才能增强志气,有本领才能增强底气,有担当,才能增加骨气。

杜弯弯·85中学

在今天的共读学习中,了解到了关于“三有”背后的逻辑,有理想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方向引领,反映时代新人“向何处去”“为何要去”的方向性,目标性问题;有本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支撑,反映的是时代新人”何以实现”的能力问题,有担当,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奋斗姿态和精神风貌,反映的是时代新人“以何种精神状态奋斗”的问题。三者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三有”和“三气”之间也有明确的关系,有理想才能增强志气,有本领才能增强底气,有担当才能增强骨气。志气是定力,骨气是动力,底气是实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的性质内在也存在逻辑,政治性,思想性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规定,综合性实践性是对课程组织和实施的要求。其中,综合性也更突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个大德育课程,是指向关于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这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来说,道德知识不是道德,道德最终表现在生活中解决问题。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只是纯粹的传授知识是不可以的,必须在真实的生活中,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学生必须在做中学。课程通过多种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形成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今天共读中彭老师的分享和解读学到了很多,不止关于课标的理解,还有彭老师关于课堂,关于考试等分享,深受启发。樊校长的感悟分享重点强调的几个问题也是我自己的知识盲点,也让我对于一些概念有了认识。

韩娟娟·经开二中

通过本次线上共读活动,我学习了第三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解读。我更加理解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性质,以及“大思政”教学的重要性,意识到了在日常教学中要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内容涉及公民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真实案例进行“真”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常识、探索、讨论、争辩、思考,使学生通过有效活动,实现道德与法治规范的内化、认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课堂之外的学习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复杂的生活,更加具有情境性和真实性,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丁丽·经开五中

在通过本次线上共读活动,我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性质上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类型上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作为道法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及资源扩充,结合新课标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研究,把道法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探索、讨论、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有效的活动,实现道德与法治规范的内化、认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希望通过不间断学习,逐步领悟新课标精神,更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发挥课标引领带动作用

HELLO·EQUNIOX

王一帆·九龙中学

本周共读第三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把法治教育列入德育课程,与道德教育并列,是义务教育德育课程的重要变化。道德和法治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都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其功能和目标一致,但性质不完全一样,法治具有外在的强制性、威慑性,道德具有内在的自律性和向善性。只有以法治滋养道德,道德才能走出传统社会,成为现代法治社会的道德,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只有相互融合,才能使现代人成为法治社会的文明人和道德社会的高尚者。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这一性质与具有政治性、组织性、实践性和活动性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有近似之处,也有不同。目标都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其本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两种类型的课程可以相互借鉴,让教育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

王露露·郑州十一学校

今天听了彭老师的解读和樊校长的心得分享,学到了很多从未了解过的知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更注重道德教育,这鲜明体现了性善论,而法治教育更是性恶论的体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只有相互融合,才能使人成为法治社会的文明人和道德社会的高尚者,所以道法课应运而生。道法课是大德育,是指向人的发展的社会性教育。道法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道法教师要将课程与活动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探索,思考,实现道德与法治规范的内化与认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大德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蒋梦诗·郑州十一学校

通过本次线上共读活动,我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有了更深的了解。道德与法治不是以知识掌握为目的的学科课程,而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目的德育课程。众所周知,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而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关键。所以实践活动作为道德形成的根基,决定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强化实践育人。通过小组研学、课题研讨、社会调查、情境模拟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这些有效的活动,实现道德与法治规范的内化、认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社会生活中践行文明的道德行为。

朱丽蓉·经开五中

很遗憾由于这两周的周五有外出培训学习错过了和大家共读共进的机会,在此和大家分享我在会后的读书心得:本周我阅读了第三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再次让我明确了学科定位: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起到铸魂育人的作用。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德”重“礼”,演变为当代的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使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发挥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三观还在形成中,面对众多不良诱惑,更需要老师尤其是思政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参与中得到正面教育和精心引导、栽培,做到知行合一,提升学生的思政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增强学生作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能够让学生有在未来30年后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的实力,这也是我们作为思政教师的历史责任所在。

每次共读都能让我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层内涵有进一步的理解,发现并填补了我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解上的空白,对课程性质的具体把握和认知也进一步深化。共读启智、组团成长,相信通过共读活动,全体工作室成员都能在专业发展上有新的思考!

转自:“樊战杰初中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