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促成长
3月17日上午,工作室全体成员相约线上,共读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的第一章。本次共读由经开区外国语学校的王瑞雪老师担任领读人。
新课程标准需要坚持生活教育理念,创设真实情境、设置真实任务,实现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引领学生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分析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润物细无声地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贯彻生活教育理念,创设真实情境、设置真实任务、引领真实参与,实现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双向融合,通过灌中有启、启中有灌、灌、启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分析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润物细无声地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李春燕 河大附校
生活是道德成长的基石(生活德育),但是也要处理好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之间的关系;如何选择与生活相关的活动,学生真正关切的问题,需要加强与学生沟通,调查;如何与知识性融合,可借助议题式教学的方式,围绕主问题,以问题链的形式,将知识融入到活动教学的过程中。但是,关于如何选择议题,如何设置问题链,如何使问题有用,即可引出知识,又可指点生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尝试。
——许飞 郑州市第九十六中
生活是道德成长的根基,活动是德育课程的呈现方式。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此在处理和编排教学内容时要将学习内容有机融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领悟、日渐形成的社会关系和逐步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展开思维、体验情感、付诸行动。但是,课程的内容也是有边界的,不是无限扩大、无所不包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要清晰边界,深挖活动的育人作用,是活动真正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成长。
——韩娟娟 二中
纵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与新挑战,我们能清楚的认识到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关键任务,道法教师要重视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关键作用,用“六要”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王露露 郑州十一学校
通过今天瑞雪老师的领读,我有以下收获
小学注重:生活,活动。中学注重创设情境。我们可以通过活动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分享、角色扮演、探究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法治意识。初中的课程聚焦学生成长主题,以不断扩展的生活圈(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架构学生的外部生命时空,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生活性和价值性的平衡,体现学科融合性,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进行教学。
——朱凤娟 郑州市郑东新区思贤学校
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回归生活,以生活为德育课程的基础组织课程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强调实践性,教师的教也侧重于组织活动,重视教学的活动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警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重生活而忽视知识,重形式而忽视内容,而要把教材中的活动作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杜湾湾 八十五中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争。为教师发展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的时代已经过时,而是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源源不断的活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
——呼赛平 高新行知中学
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立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把课程建设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材理念中把生活作为道德成长的根基,把活动作为德育课程的呈现方式,这和教材设计中突出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特点的内容上来看是一致的,是课程的科学性、有序性和可实施性的很大突破。当然,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活动脱离或不完全符合学情的教学场景发生,这也需要我们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多关注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和认知边界,实现真正的活动育人,立德树人。
——朱丽蓉 经开五中
新课标改革围绕“一体化”“生活性”“实践性”三个关键词,直面问题与挑战,重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以学生成长为主线,整合原小学初中多版本教材,进行一体化设计,教材设计符合学生特点,注重切合学生活动,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回应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王一帆 九龙中学
新课程标根据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要求,分别围绕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全面展开,贯穿到课程全过程,生活化、儿童化和活动化是各个版本教材共同倾向,课程标准的全面变革,必将带来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一场大的革命。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培养;教材内容规范科学,知识体系严密逻辑性强,体现了认知探究与实践相统一;教材的活动设计比较丰富,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适合学生的特点,案例选择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以真实探究情景搭台,引导学生在参与互动中获取知识,印象深刻,达到知行做合一,在做中学!课堂教学变革围绕大单元、大概念教学,项目化教学,议题化教学等背景,开展真实情景探究,利用生活化和实践性案例搭台,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自己体悟知识、生成知识、运用知识。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设计真实情景探究,为学生搭建好探究平台,学生才好乐在其中的学习,已达到课堂教学全面改革。
——彭艳霞 经开六中
习总书记提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要做到的四点,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指明了以后的发展方向。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思想的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第一位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学习新的理论常识,并艺术地将这些理论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自觉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育民族精神。
——王盈鑫 经开区实验中学
课堂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教学从知识目标转向于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的教学中心发生变化,从教师转向学生活动,注重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道德思维和道德品质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依据学生的生活,让教学具有活动性和参与性,体现课程性质。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体现这些变化,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模式,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杨雪蓓 实验中学
今天与工作室的伙伴们一起共读了《新课标解读》,对义务教育德育课程改革20年的成就、问题与挑战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德育课程改革在理念上有诸多突破,主要表现为:生活是道德成长的根基,活动是德育课程的呈现形式,教材统编彰显教材的国家事权。
德育一直存在着脱离生活的状态,所以在上课时就需要我们道法老师在学生的认知和要达到的认知之间不断进行拉扯,在生活性和价值性,生活逻辑性与价值逻辑的关系间去平衡,避免过度强调课程内容的生活性,而弱化或淹没其价值性,最终达到共识。但大部分学生很好,每一届都会遇有很难产生认同的学生,道理都懂,但他们会认识用不到生活中,与实际生活脱节,生活中不是像课本上讲的一样,从而产生误差。这就是课程改革所在之处,生活是德育的根基,道德在生活中培养,也是我们道法课程应有的特色,真情境,真生活,真语境,在生活中悟道,悟理,这些都需要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形成共识,在生活中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汪林楠 经开外语
新课程标准需要坚持生活教育理念,创设真实情境、设置真实任务,实现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引领学生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分析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润物细无声地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转自:“樊战杰初中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