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阅读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现——以《两小儿辩日》为例

2023/4/28 11:01:06  阅读:113 发布者:

摘要:文言文教学,既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也是渗透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在文言文教学中,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去挑选渗透不同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梳理文言大意、感悟文言意蕴,进而生成个人的理解创造与阅读表达。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随着小学教材的革新,目前统编语文教材的选文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指向传统文化的趋势。纵观小学语文整套教材,涉及古诗文编排的选文比重不断增加,在体裁上更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作为选文组成之一的文言文,在阅读教学中提供文本素材、获取文本信息、渗透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发展阅读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阅读能力的达成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四个学段中对于阅读教学都有具体而不同的要求,概括而言,课标提出了包括精读、略读、浏览、朗读、诵读和默读等阅读方法。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目标,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能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有所提及。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特点,此阶段的文言教学旨在了解文言常识、亲近母语文字、获取文化涵养。文言文作为教学载体之一,是渗透多种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可用之材。在文言文的教学实操中,如何有效渗透阅读方法,切实养成阅读习惯,着实培养阅读能力,下面以部编版六(上)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中的《两小儿辩日》为课例进行论述。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是一篇借寓言故事表达教育哲理的散文。原文课后的前三道练习题紧密围绕着读背积累、重点理解、整体把握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思路,阅读教学的策略便得以引发。第四道的观点理由梳理则是扣合了本单元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的事例说明观点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导读》中指出,“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由认读、理解、积累、鉴赏、迁移和速读等构成的综合能力。”其中理解是核心,积累是重点。《两小儿辩日》和大部分文言文一样,因其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成为接触文言、感知文言的入口,也是理解故事内容、领会精神要义的出口。

朗读——文从字顺有语感

师:什么字?中间有个言字旁,什么意思?(出示“辩”字)。

1:辩论。生2:争辩。

师:都和说话有关。通过组词,可以知道字的意思。(板书 组词)

师:齐读。什么意思?(出示《墨子·小取》“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

1:争辩就是为了分清谁对谁错。

2:就是判断是非对错。

师:双方遇到一个问题,说清楚对与不对,就是辩。(出示课题)齐读。

师:(板书课题)谁在辩?

生齐答:两个小孩子。

师:辩什么?

生齐答:辩日。

师追问:“日”是什么?

生答:太阳。他们在辩太阳。

师: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把它读通。谁来读一下上面的朗读要求?(出示课件)

生:借助拼音和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读出自己的节奏。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明白了吗?请你们按照上面的要求读一读课文。

师:首先要读准确。(出示课件)请人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孰为汝多知乎?(读错最后一个“为”)

师:谁有不同意见?

2:孰为汝多知乎?

师:为什么前两个是二声,后面一个要读四声,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它是通假字,通“称谓”的“谓”。看注释。

师:他在注释里发现它是一个通假字,下面的“知”也是通假字,把这句话读三遍。

师:(板书 看注释)所以我们在读文言文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字首先可以看注释。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是贯穿到各学段的统一要求。文言文是古时的书面文字,读音、句法等语言形式和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朗读最能有效刺激学生的语言直觉。《两小儿辩日》中涉及到通假字,“为”一字多音,借助注释中的意思可以判断出两者的区别,表示“认为、以为”时读二声,表示“称说”义时读四声,这既能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连贯句子,也能无形中进行文言字词积累。把文言文读得文从字顺,既是为后续的理解文言内容、感受文言意旨做铺垫,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有效途径。

诵读——抑扬顿挫有腔调

师:难读的字读好了,有些句子比较长,能不能读好呢?看。(出示长句子),谁能把句子里面的停顿读出来。

生: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很好。把句子的节奏都读出来了。我们就按他的节奏来读一读。(齐读)

师:下面的句子更长了。你们先自己读一读。

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很好。不仅读出了句中的停顿,还把两句话反问的语气都读出来了。(分组读)

师:读文言文要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这样子才有韵味。下面请大家带着这种节奏和语气,把课文齐读一次。

师:读好只是学文言文的第一步。除了读准确,我们还要读明白。第二个任务(出示课件),谁来读?

生:自由读课文,逐字理解。圈出不理解的字,与同桌交流解惑。

师:明白了吗?开始。

师:读完一遍的请举手。基本都读完了。第一个问题,哪个字词在读的时候,你一开始是不懂的。

1:一开始不懂的是车盖,然后看了注释之后,车盖就是篷盖。

2:我刚开始不懂的是“盘盂”这个词,看了注释就知道是装东西的意思了,圆的叫盘,方的叫盂。

师:你也是看注释。还有吗?

3:我一开始不知道“探汤”,我是结合课文前面说的“近者热”知道了它是说很热的水的意思。

师:你结合了上文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找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板书:联上下)

结合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学习要求,文言文教学中,指导有韵味有腔调的读必不可少。《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陈述各自理由时的长句子“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句中的停顿节奏能帮助疏通长句意思进而明白两小儿各自的依据和角度,以及反问句式“此不......乎”和句末语气词“乎”的诵读练习,学生感受到的语速缓急和语调的升降轻重,更能帮助他们进入到当时争辩中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情境里。

对比读——深刻感受有差异

师:这两组词语你们真得读懂了吗?(出示课件)车盖就是古时候车的篷盖,以前的马车很大,《采薇》里说“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匹马才能拉动的车,大不大?

生:大。

师:那盘盂呢?跟车盖比起来。

生:很小。

师:那读的时候,这么沉这么大的车盖应该怎么读?盘盂呢?

生:重一点。盘盂就读轻一点。

师:好,来读读这句话,谁能读好?

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再齐读)

师: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像车上的篷盖一样大,而正午的时候就像盘子一样小了。这不就是太阳离我们越远就越小,离我们越近就越大吗?

师:“沧沧凉凉”、“探汤”是什么意思?

1:寒凉。

2:热水。伸进热水里,很热。

师:那猜猜下面的词语是什么意思?这个浪是怎么样的?

生:寒冷刺骨的浪。

师:遇到不懂的,我们可以温故而知新(板书 温故知)。

师:那赴汤蹈火呢?

1:应该是去比较热的地方蹈那些火。

2:踏进火里面,走到热水里。

师:噢,形容要去做一些很危险的事情。那这个句子应该怎么读呢?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统编教材中新增的阅读链接和快乐读书吧版块,考试评价中的阅读理解出现的同类异裁文本,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比阅读的映射。《两小儿辩日》中的对比点在于对同一问题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教学中对于文言词语“车盖”和“盘盂”,“沧沧凉凉”和“探汤”之间的轻重对读,引导学生明白两小儿认识角度的差异,从而能深刻理解二人充分有理的依据下各自得出的结论,自然就能清楚“孔子不能决也”的原因。

精读与默读——读悟相融有理解

师:听起来大家好像都读明白了,接下来两分钟时间请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注意讲的语气。

师:有的同学很投入,讲着讲着笑了起来。这个故事,结局是什么?

1:孔子不能决也。

师:“决”怎么理解?

生:前面说他们两个在争辩了,而且孔子询问了他们在争辩什么,后面孔子没有说话,从这里应该是孔子不知道怎么决定,不知道谁有理,所以我就猜测应该是判断决断的意思。。

师:你联系前面猜测出了它的意思。到底两个小孩说了什么,让孔子都没有办法决断呢?看第三个内容(出示课件),请人读一读。

生:默读课文,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划出。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用波浪线划出。

师:明白了吗?两分钟,开始。

生:第一个是他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很近,正午的时候离我们远,而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师:你找得很准确,还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了。争论的是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的问题(板书)。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各自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生: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到像车盖一样,特别大,中午的时候就特别小,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快,到正午的时候特别热,就是以自己对太阳的感觉来判断。

师:平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看近的东西比较大,远着看又比较小。举个例子看看。

1:就比如这支笔,远一点,这么小,近一点,那么大。

师:从生活中找到了最直接的例子来证明第一个小孩的依据。第二个呢?

2:早上起来的时候,六点半的时候非常冷,到中午就非常热了。

师:你也跟这个小孩有同感。

3:就比如说,我现在离空调比较远,我就比较热,我靠那个空调很近的话,就感觉是非常冷的。

师:都是从生活中发现的事例。好像说的都挺有道理,你们觉得呢?跟同桌说一说。

1:我觉得第一个是对的。

师:你的理由呢?

1:第二个远凉近热可能是早上太阳没有直接照射到我们,中午的时候滩羊在我们正上方,照到我们身上我们才觉得热。

师:你找到了第二个依据的漏洞。

2:我还是比较赞同第二个的观点。因为判断一个事物不能只凭眼睛去看,还得有自己的感受去证实,如果只凭眼睛去看的话,不太真实。

师:你认为看到的不太真实,还是需要去证实一下。

3:我觉得他们都有道理,因为他们两个不一样,所以感受也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小孩看到的大小它是视觉上的,第二个是感知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个目标是要求我们继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比如《两小儿辩日》中,除了教师根据学生生成归纳出的组词理解、联系旧知理解/结合注释理解之外,学生结合语言环境,从上文中两小儿辩斗,孔子询问理由这个已知去推测下文中“决”这个未知,就是运用了猜读法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默读在文言教学中多以提纲挈领式的问题操作实现。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穿插默读环节时,需要落实到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带着梳理观点寻找理由这种目的读,学生心中有方向有范围,能提取关键信息,自然阅读有速度。使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学生手中有方法有记录,阅读就产生了习惯。对于二人观点是否赞同的问题学生有思考有表达,既能在解决各自观点和依据的问题上梳理清楚视觉与感觉的对峙,还能在生活中寻找例子来支撑说明个人的观点,这种先理解后创造的阅读能力正是在阅读方法的指导和环环相扣的阅读设计中渗透达成的。

演读——体验情感有创造

师:你知道了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样,一个视觉,一个感觉,自然结论也不一样。(板书)两个小孩争得不可开交,谁能帮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辩斗呢?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你觉得他们辩得怎么样?

1:语气蛮激烈的。

2:有的人边说边做了动作,叉着腰。

师:恰当的语气配上动作,辩斗的激烈和紧张就表现出来了。

文言文的韵味和感情在带着理解去读的过程中得以迸发展现,被感受和体验过的语言经验才可能成为被运用的语言经验。六年级的学生学古文,具备了一定但单薄的文言基础,且青春期临近,大都进入不愿言辞的阶段,情境演读可以活跃学生、丰富课堂,这种体验式的阅读学习能启发他们进行体验感悟、联想想象和比较辨析,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和表达欲。

延读——迁移方法有拓展

师:你们这样辩来辩去,我们身上的五官也坐不住了。(出示课件)

师:请大家借助今天学过的方法试着读懂这篇小古文《五官争功》。五官对什么问题在争辩,它们的理由又是什么?

生:辩谁更有用一点。

师:各自的理由如何呢?

1:嘴巴说它可以谈论古今,鼻子出来反驳说食物没有我不能分辨香味的,眉毛说自己装饰了主人的面目。

2:眼睛觉得自己看得远。

师:各自都有各自的理由,你觉得它们谁最有用?(沉默)

师:很难决断对不对?因为都有各自的理由,而且都很充分,都有各自的用处。

师:当我们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是这样。不仅要把观点说出来,还要做到有理有据,如此才能使人信服。

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提取语文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变的宗旨。教文言文也不只是为了教文言知识,知识无穷无尽且日更月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才是核心任务。《五官争功》通篇围绕谁功劳大的问题,五官各执观点和理由争辩不休,无疑可用作《两小儿辩日》的类文阅读,且与本单元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语文要素吻合。文言文教学中渗透的阅读方法,除了使用传统的考练形式进行检测,同题材类型、同主题内容、同表现方式或同作品作者的拓展阅读也是检查学生所得能否有效迁移使用的方式。

文言文的“言简”并不意味着语言形式的粗简,相较白话文的浅显易懂,其凝练陌生反而更需要各种形式的“读”才能挖出“意丰”来。以读联篇,朗读无疑是先锋,正确流利是底层要求,更是学生从横向的语言形式过渡到感知梳理文言大意最后通过诵读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必经路径。文言文虽形式短小,却有点可挖,意义相关联相对译的重点字词或分歧较大的人物态度上,找准对比点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能敏锐感觉出文言文在语表形式上或内容上存在的差异。推测陌生字词意思的猜读、捕捉提炼关键信息的默读、纵深体悟文言蕴意的精读以及补充拓展的类文阅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学生阅读方法的渗透、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是可行之策。

温儒敏教授针对小学文言文教学曾指出:“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和方法为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是一种积累递进式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各有侧重的阅读方法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和学情灵活使用,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可用,真正培养科学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达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晓霞.小学文言文知识要点解读及训练策略.《小学教学设计》(语文)[J].2021年第10.

[3]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王泓.语文建构与运用视角下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语文建设》2021年第12.

[6]俞翔.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课文的解读及教学设想[J].《小学语文》.2020年第10.

  张玄,女,华中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2019年任职广东省中山市神湾中心小学,参加工作以来,担任过本校语文科组助理以及年级备课组长。目前负责并组织学校一项省级语文课题的研究与开展,撰写论文获得中山市三等奖,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一篇,参加语文学科相关比赛活动多次获得镇、校的一二等奖。

END

作者:张玄

(广东省中山市神湾中心小学)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