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试释《爱莲说》的多重主题

2023/4/28 10:52:05  阅读:195 发布者:

关键词:君子;《爱莲说》;周敦颐;多重主题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古典散文的经典,也是古代文人墨客智慧的重要体现。周敦颐在这篇文章之中,以“莲”为主体,对该事物进行人格化塑造,赋予植物以“人性”的内涵,并且通过艺术手法和语言的塑造,赋予了文章多重的主题解读可能性,成为古典散文的优秀代表。以往的研究,往往只关注文章莲与君子的关系探讨,主题解读也常常以此为出发点,认为《爱莲说》是一篇赞美君子德馨的文章,忽视了文章多元主题的营造,不利于深度的研究与应用。

鉴于此,本文从《爱莲说》的文本内容出发,探究文章更为深刻的主题意涵,审视其现实主义精神及佛道思想,为“莲”赋予更多的精神气质,审视古人独特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表达君子之美

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的《爱莲说》虽然篇幅有限,但是整篇文章结构工整,在其短短的119个字中,关于植物的描写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作者之所以在其文章当中引人菊、牡丹、莲三种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作者从这三种花当中看到了人生的品格。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君子才有的人格和精神品格的仰慕和追求。同时,“莲”也是作者自己影子的化身。笔者认为,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受到后世的推崇,正是因为后世有许多人与周敦顾一样,仰慕和追求莲花君子般的精神品格。结合《爱莲说》当中的一些具体句子,可以细致人微地分析出这些词句是如何表达作者对君子精神品格的仰慕和追求的。比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句是对莲花的描写。莲的根部生长在污秽不堪的淤泥当中,但是从淤泥当中生发出的莲花却是一尘不染的。如果说这人世间的生活是浑浊的,那么君子这一类人即使身处这样的环境,依然不会被污浊的尘世所浸染。这是由于君子具有高贵的品性人格,“不蒙尘垢,修身洁行,不妖不媚”。再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是说,莲,即君子一方面身处尘世当中,没有被世俗不好的风气所浸染;另一方面,君子又是有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人生追求的,而不是一味地保持着清高的姿态。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当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上很容易滋生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这个时候,时代对“君子”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不能被社会的快速发展冲昏了头脑,不能在焦虑中成为无头苍蝇,而应该一方面以社会的道德为准绳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找到自我管理的方式。尤其是在流行“内卷”和“躺平”的时代,“君子”更应该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不迷信“内卷”的同时也不迷信“躺平”,不忘初心,坚守内心。最后,文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这几句话,则是说君子声名远播,卓然傲世,讲荷花高洁,不可亵渎的同时,亦点明君子人格的自尊自爱。

二、批判思维的融入

触及针砭时弊的主题边界

濯清涟而不妖

在《爱莲说》中,除了这种表达作者对君子的品格人格的追求和赞美的主旨之外,笔者充分考察和结合了周敦颐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发现作者在这篇文章当中融入了对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批判。而这种批判主要针对的就是当时社会中存在的急功近利,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不良风气。在《爱莲说》中,作者列举了三种花,对待这三种花,作者态度的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作者是偏爱莲花的,他通过对当时社会的整体审视和批判,认为莲所表的精神品格才是一个真正的儒士应该达到的高度,是值得追求和推广的。首先,是作者对于“菊花”的评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充分说明了菊花所代表的是一种中国社会传统的隐士文化,“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正是对那些选择不作为,偏居一隅的隐士文化的否定。其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笔者从这句话当中也看到了周敦颐隐含的批判意味。“牡丹”与“菊”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花,如果说“菊花”代表的是归隐,那么“牡丹”这一花中之冠,它是富贵的象征,其与生俱来的“花魁”气质吸引了世俗之人的偏爱。因此,作者借世人的“牡丹之爱”,对那些在世俗社会中追逐名利,把富贵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一类人进行批判。而在当时的社会之中,尤其是官场,历来最是藏污纳垢之地。所以,作者创作《爱莲说》,直抒胸臆,表达对“莲花”的爱,是基于一种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如“莲”般的品性和人格。作者深度表达“莲之爱”,通过与“牡丹之爱”的对比,表达出他对当时社会儒家精神沦落的深刻批判。

三、“莲”的代指

及《爱莲说》的佛缘主题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笔者十分重视对《爱莲说》佛缘主题学说的挖掘。很多读者认为,《爱莲说》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被一代又一代人去传播和吟诵,是由于其蕴含着深层的哲学思想。如果《爱莲说》本身没有深层次的哲学思想的表达,也不会被这么多后人反复咀嚼。所以,《爱莲说》必定有一种更高层次的关于生命和哲学的思考,而关于生命和哲学思考的主题,是高于前面提到的《爱莲说》两重主题思想的,即对君子高贵的人格和品性的追求、对当时社会的批判。笔者认为《爱莲说》这篇文章最需要去挖掘的是它的哲学境界,即基于一种佛教因缘学说的思考。佛家是东方哲学的重要代表,之所以说《爱莲说》体现了佛家因果学说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和意境,是因为佛家学说多与莲花有关。不管作者是刻意为之还有无意为之,《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和佛教徒都看中了莲花这一事物,都赋予了莲花某种象征。莲花在此成了某种连接,将《爱莲说》与佛家思想勾连在一起。众所周知,佛教的许多事物都是与“莲”有关的,比如寺庙一般都会被称为“莲界”,僧人的袈裟一般被称为“莲服”,僧人念经打坐的地方一般被称为“莲花台”,等等。故而,莲花在佛教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教文化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为莲文化。在《华严经探玄记》中,法藏认定莲花有四种品德,这四种品德分别是“香”“净”“柔软”“可爱”。我们从《爱莲说》当中就能够发现“香”“净”“柔软”“可爱”这四种品德。《爱莲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就与“香”“净”柔软”“可爱”有关。笔者认为,“香远益清”对应的是“香”,“出淤泥而不染”对应的是“净”,“濯清涟而不妖”对应的就是莲花的柔软和可爱。因而,佛家学说看中了莲花的“四德”,而在周敦颐这里,也将自己对“莲”的喜爱融入了一种佛教才有的境界和哲学思考。

 将视野扩展得更加宽广,我们会发现《爱莲说》拥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而佛教哲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许许多多与哲学有关的文章中,中国的文人就是利用特定的语言,表达出了佛家的哲思。《爱莲说》也同许多文人的哲文一样,有着关于佛家思想的表达。因此,关于《爱莲说》的佛学主题说,我们可以赋予《爱莲说》一种更高级的关于时间、关于生命的触及,它其实是一种表达了对时间以及人生态度的思考的主题。由此,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概括出《爱莲说》所蕴藏的多重主题思想和价值学说。本文从关于人、关于时代、关于时间和生命的哲学观等三个维度,由浅至深地归纳出了这篇经典文章的三重主题思想境界。即,在做人方面,作者鲜明地塑造出了一个高洁、正直的君子“莲”之形象;在时代方面,作者借助莲之爱,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当时世俗社会弥漫的不正之风;在哲学观方面,本文试图从文本中挖掘出关于《爱莲说》的最终价值归宿,阐发出了《爱莲说》中的佛教哲学。当然,学界关于《爱莲说》的解读还会继续深人,而恰恰由于《爱莲说》是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文本,才为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提供了一面镜子。

参考文献

[1]吴凡.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初中语文“再建构”教学:以《陋室铭》《爱莲说》为例[J].语文天地,2021(9):65-66.

[2]卢望军.莲花与君子:《爱莲说》文本解读[J].初中生,2021(Z5):98-101.

[3]李海瑶。《爱莲说》教学中“莲的精神文化”渗透探究[J].智力,2021(21):85-86.

END

作者:王威

(宿州市宿城第一初级中学)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2年第27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