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项脊轩志》解读:在历史语境中与个人话语对话

2023/4/28 10:47:42  阅读:279 发布者:

摘要:《项脊轩志》因话语蕴藉而留白较多,导致读者解码、填空、建构与重构,充满障碍。故要深入解读《项脊轩志》,先复原所删文字,再现完整语境;准确把握所删文字的情感;提供资料,揭示留白,展现完整生活;揭示隐语与隐喻含义,在历史语境中实现与个人话语对话,能够形成深度解读。

关键词:《项脊轩志》解读;历史语境;个人话语对话

还原历史语境

“理智和情绪复合物”是内容构建规律,“情绪”具有刹那性,但“理智”具有恒常性。包孕性瞬间(情绪)触动写作者深层的文化积累(理智),共同作用形成文本——作品是瞬间触动与历史文化、人生经历融合的成果,“理智”就是时代文化与人生经历的综合。《项脊轩志》内容细节与个人话语,是历史文化语境中的瞬间凝结。文字是瞬间凝练的内容,而深层理解还需要回到历史语境。

语境指言语交际所发生的具体环境,索振羽教授将语境划为三个层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与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每一层又各有内容。[5]所有语境都具有历史性,后两者尤其如此,可统称为历史语境。深度解读要回到历史语境。“任何文本的生成,都必然与作者历史的文化背景和写作背景密切相关”[6],“作者历史的文化背景和写作背景”,往小处说是指情景语境,如创作的时间、地点、话题,参与者的身份、思想、教养、心态;大而言之是民族文化传统语境。“语境是理解过去的一种重要观念”,“语境可以揭示事件发生的根源、过程及其他历史事件之间的特殊勾连”。[7]解读《项脊轩志》,要在“风神疏淡”的叙述中揭示“事情间的特殊勾连”“事情与情感的根源”,探讨其文化价值。

解读文本都要还原语境,教材中的《项脊轩志》尤然。理由有三。一是时间间隔长。正文创作于1524年,补记创作于1537年,距今近500年。二是言语蕴藉形成大量留白。三是教材删去正文结尾。三者都与历史语境有关。前两者以情景语境为主,如家世、参与者,暗含社会价值体系之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删去文字,表面看是割裂上下文语境,深层看是割裂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每一种情形都产生阅读障碍,三者叠加,难度倍增。要深度解读《项脊轩志》,必须还原历史语境。

还原语境

与个人话语对话

先看被删文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文字被删后,书房生活、诸父异爨、忆母而泣、祖母赠笏、书房遭火、亡妻琐事等内容离间度大,难成有机整体。这导致有些解读偏离整体,偏离核心情感。

 复原文字,再现完整上下文语境。在此基础上,知人论世还原历史语境,学习者与个人话语对话,上述问题迎刃而解。

/01/

还原传统价值语境

把握“项脊轩志”价值取向

这段文字有如下特点:言说风格上,其他段落蕴藉,这段文字直白;结构上,这段文字是总绾,包括前文与补记;情感上,这段文字揭示主旨,统摄全文。教参认为,这段文字“内容不足取”,或因其流露功利追求。这种界定属双标臆断。面对数百年世家分家异爨、礼崩乐坏,18岁的作者“处败屋中”,期“扬眉瞬目”,希望重振家业、重塑家风,乃至追求功名“奇景”,并非“不足取”。相反,站在当时历史语境中,此志值得推崇。这本质上是儒家齐家思想的体现。教材选入屈原、司马迁、诸葛亮等人作品,也多表现家国功业情怀,归有光与他们思想相通。境界较为高远者,一则因为许多人已担当国之重任,如诸葛亮、范仲淹、文天祥;二则因为归有光彼时仅18岁。齐家是责任的起点,功名是齐家的重要依据,而读书是获取功名的前提。在《梦鼎堂记》中,归有光说:“余少时有狂简之志,思得遭明之时,兴尧、舜、周、孔之道。”[8]又在《沈次谷先生诗序》中写道:“余少不自量,有用世之志。”[9]“兴尧、舜、周、孔、之道”“用世之志”是历代士人的追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主旋律。这段所揭示的,正是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中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与价值取向。

/02/

还原生活情景语境,理解话语中留白含义

因为留白,情景语境就不直白、不完整。提供资料,还原直白完整的情景语境,才能便于读者完整而清晰地建构当时生活。

书斋之名源于归氏宋代先祖归道隆所居的项脊泾(在太仓,一说在昆山,太仓、昆山两地毗邻)。此名明示纪念宗亲先贤,暗含自己志向。文以书斋名则抒发志向怀抱。

归家是江南望族,曾五世同堂,鼎盛异常。“自工部尚书以下,累叶荣贵,迄于唐亡,吴中相传谓之著姓。”[10]“县城东南,列第相望。宾客过从饮酒无虚日……时人为之语曰:‘县官印,不如归家信。”[11]归有光父辈时家道已没落,生活窘迫,《先妣事略》《家谱记》中可见一斑。

“庭中通南北为一”是鼎盛时写照。“诸父异爨”一段,用短短几句隐晦之语,写出大家庭分崩离析、礼崩乐坏。这一段系从反面与“有待”及议论呼应。

归有光少有文名,9岁能为文,为同邑之人称道。面对现状,归有光15岁修葺“旧南阁子”,“借书满架”,“竟日默默”,发愤苦读,值得肯定。祖母夏氏出身名门,祖父夏昶是朝廷重臣。她是归家中落的见证者,感慨“吾家读书久不效”,异常痛心。看到有光卓尔不群,欣喜、痛爱、期望、勉励溢于言表——“儿之成,则可待乎!”赠笏,是希望,也是祝愿“成”!正因为所寄之重,“瞻顾遗迹”,归有光才“长号不自禁”。“成”与“可待”,是“扬眉瞬目”的具体体现。

有学生质疑归母不带孩子,这是不了解情景语境所致。归母周桂出身大家,父亲是太学生,周家家境殷实。据《先妣事略》可知,“以指叩门扉”时为1506年,母亲18岁,已生女淑静1岁,又身怀六甲,腹中孕有光,即将临盆。听到女儿哭,母亲随即“以指叩门扉”已属不易,问寒问食,慈爱溢于言表。自1505年至1512年,周桂孕生七胎,殇、流产各1人,哺育5个孩子。1513年,因病卒,时年26岁。归母饱受多孕多子之苦,依然勤劳持家,“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12]。更重要的是她课子甚严。“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13];教有光与淑静《小学》及女红,姐弟功课无缺,才“怡怡然”,可见对子女教育之重视。老妪所言细节,则是归有光联想之源头。“泣”之原因,追念母亲是一方面;想到母亲的期望与己承继母志,才是更重要的方面。

发妻魏氏系归母在世所聘,出身名家,“少长富贵”,婚后六年病殁,其时有光28岁。补记为魏氏单独立传,内容亦与读书学问相关。魏氏有懿德,是好学者,亦是伴读者、激励者。“问古事”“凭几学书”是有心向学。“时至轩中”是伴学常态。这是行动激励。述诸小妹语之细节作用众多:表现伉俪情深,展示小妹们可爱,暗示妻子与小妹们(是嫡庶姐妹)相处甚洽,更重要的是暗示在娘家所谈为书房生活。归家生活贫寒,妻“未尝自言”。古诗文中不乏描写妻子跟丈夫搦管学书的名作。如柳永《定风波》“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欧阳修《南歌子》“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但与“问古事”“凭几学书”意趣殊异。魏氏曾置书千卷,亦以语言激励丈夫。她说:“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14]大有乐羊子妻之懿范。魏氏去世后,归有光说:“吾妻之贤,虽史传所无。”写母亲、祖母、妻子,有追忆之思,但不要忽视勉励读书方面一脉相承。这是隐藏在个人话语中的深层用意。

/03/

还原历史文化语境

揭示隐语隐喻象征内涵

《项脊轩志》文有隐语,为事实略说,所略事实属情景语境;有隐喻,富文化蕴藉,属历史文化语境。“兰桂竹木”“象笏”意显豁,不谈。

“中通南北为一”,暗示大家庭为和美的一个整体。“异爨”“多置小门墙”,各房情感已有障壁,互相提防。“始为篱”,尚能沟通;“已为墙”,完全隔断。“东犬西吠”是反目成仇,狺狺然攻讦,形同水火。“鸡栖于厅”,则礼仪全失,斯文不再。其祖父之高祖有遗训,“……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15],“求析生”即分家之意。后归有光说家族中“无一人知学者”,“无一人知礼义者”,“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其间”,“将入于禽兽之归”。[16]鸡犬并举,正是家风堕落的隐语。

明月桂影含蟾宫折桂意,小鸟时来喻生命间对话的从容。“冥然兀坐”指士人状态,“偃仰啸歌”是士人精神。“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扣舷而歌之”,“啸”“歌”多为士子偃蹇之际的傲岸,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归有光亦然。

文中有两次“修葺”。阁子破漏影射家道中落,“余稍为修葺”是读书、立志的起点。“吾妻死,室坏不修”,妻子英年早逝是一悲,失去理解与支持者是更大的悲伤。“复葺南阁子”,是困顿中再次振作。“修葺”“复葺”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还有心灵、精神、志向。项脊轩是作者的心灵与精神家园。在归有光看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也有象征义:博取功名会经历踬踣——神明与祖上会佑其成功。五世祖归度亡命西南山中,“几死,常有神人护之”[17],后返乡中兴家业。祖上信阴功,归有光亦然。写项脊轩“破漏—修葺—遭火—室坏—复葺”过程,实际上是写作者理想“孕育—萌发—受挫—重振”的过程。

    枇杷树隐喻之意丰富。树为妻子手植,寄托对丈夫深远祝福。归有光20岁以第一名补苏州府学官弟子,其后几次入南京应举皆不中(35岁才中举)。23岁迎娶魏氏;28岁时,魏氏病殁。魏氏聪慧,深知场屋蹭蹬对丈夫的打击。问古学书、置书赠言是支持,植枇杷树也是支持。枇杷是一种文化隐喻。枇杷作为嘉果入祀庙堂在《周礼》就有记载,隐喻读书人庙堂之志。因其岁寒开花,古人认为它媲美松柏。苏轼邀刘景文赏枇杷,所作诗盛赞枇杷岁寒开花初夏结果,以为偃蹇文人风骨写照——“岁寒君记取,松雪看苍鳞”。周紫芝有“枇杷又放隔年花”句。联系魏氏安慰之语,枇杷罹寒正是现实写照,“放隔年花”则是对未来功名的希冀。久病的魏氏在“死之年”于书房畔植枇杷,有太多用心,眼界超出同侪。枇杷树亦可解为有关魏氏的隐喻。魏氏体弱多病,枇杷可入药,寓康健之希望。枇杷叶根果实皆可入药,奉献良多,是魏氏懿德风范之写照——魏氏“事舅及继姑孝敬,闺门内外大小之人,无不得其欢”[18]。王建有句“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诸葛亮万里桥设宴送费祎出使东吴,费祎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隋唐设校书郎一职,王诗指才女薛涛,枇杷巷为薛住处。以女校书或薛涛喻指魏氏,以费祎比归有光,以万里桥祝福前程,枇杷所含隐喻适用二人。如此,也与诸葛亮自比暗合。

原文略有删减

作者:诸定国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