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023/4/28 10:34:26  阅读:164 发布者:

设计理念:

 初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学生有感情朗读并且对文本能够疏通字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句意(省略句、判断句)的情况下,由感知文本向深入解读文本转变。在课堂上可以多组织朗读,逐层深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积累知识,体验情感,发现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长远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教材分析:

本文出现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是以诗文为主,学习本单元,要熟练掌握文言文。本文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

学情分析:

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文言文已有一定的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虽然本文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学生能较容易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但对于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用法,以及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还有待加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结构、语言、赏析方法等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使学生能具体清晰地阐释文言文实词的意思及用法,还有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积累文章中的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作者的理想寄托。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2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你们心中有“世外桃源”吗?能跟大家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吗?哎,我听见有同学说他心中的世外桃源是没有作业的学校,还有的同学说是没有考试的学校,看来大家心中的世外桃源都不一样呢!那大家好不好奇咱们的大诗人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呀,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穿越到千年以前,看看我们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课前布置作业,幻灯片出示生字词

2.师:同学们,现在大家一起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完后进行小组讨论明确几个问题: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5)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文章大意。

6)文章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

 桃源一

 桃源一

 桃源一

 桃源一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PPT展示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老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朗读面貌、普通话及朗读情感,了解学生小组讨论情况。)

教师提问,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明确:

问题1:缘溪行,忘路之.......欲穷其林。

问题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豁然开朗。

问题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问题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

问题5:文章借渔人行踪,将现实和理想联结在一起。作者通过对桃花源这一理想世界的描绘,展现了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问题6: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访问——离开(或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再寻)

(设计意图:先点出全文的大意,让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初步了解,为第二课时的深入了解奠定基础)

三、认真研读,分析文章

1.学生采用默读或者跳读的阅读方式,结合注释了解第一二段大意,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并在旁边标出来并思考第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鲜艳美丽   今: (味道)新鲜

交通:

:交错相通   今:指运输事业

2)一词多义

:舍弃   房子

3)成语

鸡犬相闻

4)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同学们认真朗读第一自然段, 结合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认真想一想,第一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又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采用了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用: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结合以前在文言文中所学的描写方法来进行新课的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还能达到强化学生记忆的效果。)

四、结束语

同学们,上完这节课,我们首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了文章大意,其次通过反复诵读,领会了本篇文章的丰富内涵并掌握了第一二段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最后了解了第一段所使用的描写方法;从而对整篇文章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回去后要认真读一读这篇课文喔,是一篇很好的文言文的典范,经过这堂课的学习,相信以后大家对于文言文的解读会更进一步的,期待我们的下次再见。

五、作业布置

1.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背诵全文。

2. 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色有所不同。课后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下节课来分享一下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并且熟记课上所学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六、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线索:渔人的行踪

   

顺序:时间

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

访

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作者简介

黄雪丹,福建漳州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本教学设计从学情出发,在学生对本篇文言文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桃花源记》的写作线索,并让学生结合初一所学的文言文知识来进行新课的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安排朗读环节贯穿整个教学始终,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更深刻地理解文段的韵味和情感。

END

作者:黄雪丹

来源:闽南师范大学学科语文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