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任务链;情境;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作业设计时常常重数量而轻质量,重技能掌握而轻具体运用;作业内容偏重应试而轻素质培养;作业评讲重结果而轻过程,重结论而轻思维。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作业的低效高耗,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切实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保证学生作业的有效性,应成为一线教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作业任务链
面对具体任务时,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和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促进其核心素养发展,提升语文关键能力。因此,构建由一系列任务组成的任务链可以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学生在解决这些任务时,经历了语文知识和语言的“输入—内化—输出”的复杂转化过程,逐步构建自我的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单元的学习目标
有效作业从单元目标出发,整合零散的知识点,围绕单元主题,在一个或几个清晰的单元学习目标统摄下构建一个作业任务链。这个任务链包含一系列具体的、富有逻辑关联的任务。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之一是“根据具体的说明环境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说明环境包括说明对象、听众、说明目的、说明的效果等,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学习目标,开发出一个作业任务链来考查和提升学生的素养。
例如让学生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的听众和说明对象的特点,完成三个任务中的一个:分别向幼儿园小朋友、初中生、老年人等不同年龄段的人介绍如何预防新冠病毒的知识。学生要想完成任务必须要根据当时的说明环境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面对小朋友,学生需要更多地选择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起到形象生动的说明效果;面对初中生,可以更多地选择列数字、作比较、引用等说明方法,更加理性地说明;面对老年人,需要选择下定义、做诠释和做假设等说明方法,清晰地告知他们如果不打疫苗、不戴口罩,感染性可能会增加。这样的任务链既能基于单元的学习目标,又可以有效夯实学生的课堂知识,拓展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和梳理与探究等,具体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思维能力,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教师设计的实践活动作业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层次。同时,这样的活动还要具有操作性,学生能够根据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在现实生活中完成整个活动流程,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和效果。
例如学习完《大雁归来》,学生知道了利奥波德是如何观察大雁的,知道了大雁的栖息地、觅食和“集会”等,了解到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情况下的大雁生活状态,也体会到了利奥波德对大雁的赞美、喜爱和关心。这样可以开发出让学生观察家中或者校园的某植物生长过程的作业:
任务一: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分类、特性、生长规律等。
任务二:抓住植物生长的4—5个关键期(发芽期、开花期、旺盛期、结果期和凋零期),用简笔画出每个关键期的形态,形成一个植物“生长图”。
任务三:请给每一幅图画配上具体的文字(120字左右),说明这一时期植物的生长状况。
任务四:写出4—5个能够表达你对植物情感的相近词语,并将这些词语扩展为具体化的句子,分别放入每一幅配图的文字中。
任务五:将这些配图文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注意人称、修辞、句式等)
将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入作业,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课内的任务,加深和拓展对文艺性说明文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涵养高雅生活情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去细致描摹校园中的植物,形成“校园植物志”的观察报告等。
形成系统的评价机制
不同任务指向的目标和核心素养也不相同,每个任务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时长、难易程度都有不同的侧重,这就需要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因此,对作业任务链的评价需要一个系统的评价机制。
例如教师面对前文所提到的《大雁归来》作业任务链时,要明白评价什么,根据什么标准,什么时候评价,谁来评价,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是什么,以达到教学评的一致。
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一,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判。但是要想完成其他任务则需要一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内,教师要不断跟踪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
针对任务二,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分辨出植物的不同生长期。找对植物生长期是圆满完成后面其他任务的保障,同时整个任务链图文并茂,也能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的能力。
评价任务三要关注学生的观察角度、观察细节、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等。还要关注配图文字加入了任务四中表达情感的句子是否依然是连贯的。
针对任务五,教师要看学生是否将细致的观察和真实的情感融为一体,是否将知识性和抒情性相结合,是否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好。在评价学生作业任务链完成情况的过程中,教师既要突出每个学习任务的重点,又要兼顾不同任务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连贯的过程性评价。
二、注重情境设计
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语文作业的有效性也应关注作业的情境创设。现实生活是情境设计的“大本营”,任何学生喜欢、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接地气的情境都离不开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的日常生活、新闻报道和影视文学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寻找情境的“来源”。
例如2021年3月1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韩媒妄称“源自中国的沙尘暴造成韩空气质量下降”,赵立坚指出中国只是“途经站”,环境问题没有国界。他还强调中国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沙尘天气明显减少。根据这一新闻报道,我们可以仿照《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写法,设置情境,以《沙尘之源》为题写一段事理说明文,把这个事情说清楚。
另外,还可以设计决策类情境作业,让学生对比不同的理论,决定用哪个理论更适合解释某个现象。或者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理论解释同一个现象。还可以让学生看完科幻电影后,利用教材中学到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逻辑来介绍影视中的科技,或者让学生想象影视中的先进科技产品如果运用到现实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并介绍说明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三、关注学生思维
语文有效作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富有趣味性和体验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先将本单元课文中的说明方法进行横向对比,找出同一种说明方法在使用过程中的异同。接着,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某科技直播间的主播,面对初二的学生讲解某款APP的使用方法。在讲解时需要运用到刚才分析的说明方法,最好能融入一些具有文学色彩的句子来吸引“粉丝”。
在这一作业中,学生既要关注说明方法的运用环境,也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引导屏幕前的“粉丝”下载和顺利使用APP,还要随时想象直播中“粉丝”可能提出的各种疑问。作业要求学生直播时融入具有文学色彩的句子,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常用思维策略有信息的概括、分类整理、比较分析、逻辑判断、辩证推理和评价反思等。这些策略涉及低阶思维,如提取信息、简单推理、直接判断等;也涉及高阶思维,如逻辑判断、整合诠释和评价反思等。高效作业要关注学生高阶思维策略的培养。
本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间的脚印》都涉及逻辑推理和思路梳理。可以将这两篇文章的作业进行整合,根据文章告诉我们如何用理论解释一个现象和如何用一个现象来证明一种理论的说明思路,设计作业引导学生从理论来推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得出某种结果。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不同地方的水槽下水时总是在漏水口处形成方向固定的旋涡这一现象,查阅卡皮罗现象的相关资料,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路,形成一份调查报告。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逐渐养成了高阶的思维策略。
END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语文课程强化素养导向,聚焦学习任务,关注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的有效作业也应在此基础上发挥出作业的最大价值和意义。
原文略有删节
作者:董晓强 周正梅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2022年07期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